A. | 熔融的氯化镁 | B. | 饱和食盐水 | C. | 固态二氧化碳 | D. | 液态氯化氢 |
分析 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例如酸、碱和盐等,凡在上述情况下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例如蔗糖和酒精等;导体之所以能导电在于其存在可自由移动的电荷,常见的导电物质有金属、电解质(溶解或熔融状态导电,包括酸、碱、大部分盐、金属氧化物)、石墨等特殊物质.
解答 解:A、熔融氯化镁是电解质,发生电离能导电,故A错误;
B、氯化钠溶液能导电,但是属于混合物,不是电解质,故B错误;
C、固体二氧化碳是化合物,此种状态下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不能导电,本身不能电离出乱子,属于非电解质,故C错误;
D、液态氯化氢不能导电,溶于水能导电发生电离属于电解质,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注意概念的理解并抓住化合物来分析,明确导电的原因来解答,题目较简单.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容器 | 温度/℃ | 物质的起始浓度/mol•L-1 | 物质的平衡浓度/mol•L-1 | ||
c(H2) | c(CO) | c(CH3OH) | c(CH3OH) | ||
Ⅰ | 400 | 0.20 | 0.10 | 0 | 0.080 |
Ⅱ | 400 | 0.40 | 0.20 | 0 | |
Ⅲ | 500 | 0 | 0 | 0.10 | 0.025 |
A. | 该方应的正反应放热 | |
B. | 达到平衡时,容器Ⅰ中反应物转化率比容器Ⅱ中的大 | |
C. | 达到平衡时,容器Ⅱ中c(H2)大于容器Ⅲ中c(H2)的两倍 | |
D. | 达到平衡时,容器Ⅲ中的反应速率比容器Ⅰ中的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原子核内有10个中子的氧原子:${\;}_{6}^{18}$O | |
B. | 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 |
C. | Fe3+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式为3s23p63d5 | |
D. | 基态铜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图:![]()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1mol该有机物分别与足量的Na、NaOH、Na2CO3反应,消耗它们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3:1 | |
B. | 所有碳原子可能共平面 | |
C. | 与溴水既能发生取代反应又能发生加成反应 | |
D. | 能与新制的Cu(OH)2反应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两个电极均为铁片,M是阴极,电解质溶液是0.4%的NaOH溶液 | |
B. | 两个电极均为石墨,M是阳极,电解质溶液是0.4%的H2SO4溶液 | |
C. | M是铁片,作阴极,N是石墨,电解质溶液是0.4%的Ba(NO3)2溶液 | |
D. | M是铁片,作阴极,N是石墨,电解质溶液是0.4%的HCl溶液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选项 | 实验操作 | 现象 | 解释或结论 |
A | 溶液中加入HNO3无现象,再滴加BaCl2溶液 | 有白色沉淀生成 | 原溶液中有SO42- |
B | AgI沉淀中滴入稀KCl溶液 | 有白色沉淀出现 | AgCl比AgI更难溶 |
C | 向溶液中加入少量KSCN溶液 | 有血红色溶液生成 | 溶液中含有Fe2+ |
D | 向硫酸铜溶液中持续滴加氨水溶液 | 先有蓝色沉淀生成后溶解 | 氢氧化铜发生反应生成了[Cu(NH3)4]2+离子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A. | 离子键 | B. | 配位键 | C. | 非极性共价键 | D. | 氢键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