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反应中,铜元素可表现为0、+1、+2价.
(1)在西汉古籍中曾有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即曾青(CuSO4)跟铁反应就生成铜].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铜器表面有时会生成铜绿[Cu2(OH)2CO3],这层铜绿可用化学方法除去.试写出除去铜绿而不损伤器物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铜钱在历史上曾经是一种广泛流通的货币.试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角度分析为什么铜常用于制造货币.(铜的熔点是1 183.4℃,铁的熔点是1 534.8℃)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1)在西汉古籍中曾有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即曾青(CuSO4)跟铁反应生成铜〕。试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尽管铜比铁较为稳定,但铜器表面经常会生成铜锈〔即铜绿,化学式:Cu2(OH)2CO3〕,其中生成铜绿的反应物除铜外还有O2、CO2和H2O。试写出保护铜制品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铜钱在历史上曾经是一种广泛流通的货币。试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角度分析为什么铜常用于制造货币。(铜的熔点是1 183.4 ℃,铁的熔点是1 534.8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1)在西汉古籍中曾有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即曾青(CuSO4)跟铁反应生成铜〕,试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2)尽管铜比铁较为稳定,但铜器表面经常会生成铜锈[即:铜绿,化学式Cu2(OH)2CO3],其中生成铜绿的反应物除铜外还有O2、CO2和H2O。试写出保护铜制品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铜钱在历史上曾经是一种广泛流通的货币。试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角度分析为什么铜常用于制造货币。(铜的熔点是1183.4 ℃,铁的熔点是1534.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1)在西汉古籍中曾有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即:曾青(CuSO4)跟铁反应就生成铜〕,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铜器表面有时会生成铜绿〔Cu2(OH)2CO3〕,这层铜绿可用化学方法除去,试写出除去铜绿而不损伤器物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新制的铜试剂〔Cu(OH)2〕与葡萄糖反应会生成红色沉淀,因此该试剂可用于检验糖尿病人尿液中葡萄糖的含量,葡萄糖的结构简式如下:
CH2—CH—CH—CH—CH——CHO
| | | | |
OH OH OH OH OH
(简写为GCHO)
试写出GCHO与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1)在西汉古籍中曾有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即曾青(CuSO4)跟铁反应就生成铜〕。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铜器表面有时会生成铜绿〔Cu2(OH)2CO3〕,这层铜绿可用化学方法除去。试写出除去铜绿而不损伤器物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铜钱在历史上曾经是一种广泛流通的货币。试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角度分析为什么铜常用于制造货币。(铜的熔点是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2年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 3.2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练习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在化学反应中,铜元素可表现为0、+1、+2价。
(1)在西汉古籍中曾有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即:曾青(CuSO4)跟铁反应就生成铜】。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铜器表面有时会生成铜绿【Cu2(OH)2CO3】,这层铜绿可用化学方法除去。试写出除去铜绿而不损伤器物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或 。
(3)新制的铜试剂【Cu(OH)2】与葡萄糖反应会生成红色沉淀,因此该试剂可用于检验糖尿病人尿液中葡萄糖的含量。葡萄糖的结构简式如下:
(简写为GCHO)
试写出GCHO与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