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向等质量的碳酸氢钠、碳酸钠粉末中分别迅速加入足量同浓度的稀盐酸.放出气体的体积(V)与时间(t)的关系图象正确的是(  )
A、
B、
C、
D、
考点:钠的重要化合物
专题:图示题,元素及其化合物
分析:等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与足量盐酸作用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碳酸钠和盐酸反应先生成碳酸氢钠后再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碳酸氢钠反应速率快;与盐酸分别发生NaHCO3+HCl=NaCl+H2O+CO2↑、Na2CO3+2HCl=2NaCl+H2O+CO2↑,因M(Na2CO3)>M(NaHCO3),则等质量时,NaHCO3生成二氧化碳较多;据此分析.
解答: 解:因为等质量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分别与足量盐酸作用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碳酸钠和盐酸反应先生成碳酸氢钠后再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碳酸氢钠反应速率快;与盐酸分别发生NaHCO3+HCl=NaCl+H2O+CO2↑、Na2CO3+2HCl=2NaCl+H2O+CO2↑,因M(Na2CO3)>M(NaHCO3),则等质量时,NaHCO3生成二氧化碳较多;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钠的重要化合物,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结合化学方程式解答该题,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有关实验的操作与现象描述及相关结论正确的是(  )
A、取少量溶液,加几滴KSCN溶液,若有血红色沉淀产生则溶液中含有Fe3+
B、Na2SO4?10H2O失水时吸热,结晶时放热,因而该晶体可作为储热材料实现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换
C、取5mL0.1mol?L-1KI溶液,滴加0.1mol?L-1FeCl3溶液5-6滴,继续加入2mLCCl4,充分振荡后静置,取上层溶液加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
D、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放入烧杯中,再加一定量的水,观察现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A、B均为正盐,将A(aq)和B(aq)混合得到澄清溶液,所含的离子是Cl-、CO32-、SO42-、Na+、NH4+、K+、Mg2+、Al3+八种离子中的某几种.实验:
①原溶液先产生白色沉淀,最终白色沉淀消失逐滴加入NaOHaq
②将①所得溶液放出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③原溶液中加BaCl2aq不产生沉淀
回答下列问题:
(1)A或B可能是
 
 

(2)在A和B组成的混合溶液中,滴加0.2mol/LNaOHaq.下列反映该变化过程的图象是
 
(填序号).A、B的物质的量分别为
 
 


(3)写出实验①中沉淀消失的过程中的离子方程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六种物质:①Na2O ②Na2O2?③ΝαHSO4④Να2CO3溶液  ⑤NaOH  ⑥NaHCO3,其中能与CO2反应的是
(  )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③⑥D、①②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在空气中加热5.49g草酸钴晶体(CoC2O4?2H2O)样品,受热过程中不同温度范围内分别得到一种固体物质,其质量如下表.
温度范围/℃固体质量/g
150~2104.41
290~3202.41
890~9202.25
经测定,210~290℃过程中产生的气体只有CO2,此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M(CoC2O4?2H2O)=183g/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金属钠分别与下列溶液反应时,既有气体又有沉淀产生的是(  )
A、氯化铵B、碳酸氢钠
C、氯化钡D、硫酸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现有M、X、A、E4种元素的单质,能发生以下反应
①在水溶液中,M+X2+=M2++X     
②A+2H2O(冷)═A(OH)2+H2
③X、E相连浸入稀H2SO4中,电极反应为:X-2e-=X2+,2H+-2e-=H2
判断它们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M、X、A、E
B、A、M、X、E
C、M、X、E、A
D、E、A、M、X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Ca(ClO)2
B、铁锈的主要成份是四氧化三铁
C、NO、NO2是大气污染物,能在空气中稳定存在
D、HNO3和H2SO4都是很难挥发的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100mL浓度为2mol/L的盐酸跟过量的锌片反应,为加快反应速率,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采用的方法是(  )
A、加入适量的6 mol/L的盐酸
B、加入数滴硝酸铜溶液
C、加入适量蒸馏水
D、无答案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