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能源是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化学反应为生产和生活服务.阅读下列有关能源的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1)从能量的角度看,断开化学键要吸收能量,形成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已知拆开1mol H-H键、1mol I-I、1mol H-I键分别需要吸收的能量为436kJ、151kJ、299kJ.则由氢气和碘反应生成1mol HI需要放出(填“放出”或“吸收”)5.5kJ的热量.
(2)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遇到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
在如图甲、乙两装置中,甲中负极电极反应式为Zn-2e-=Zn2+
溶液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填“正”或“负”);乙中铝电极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填“氧化”或“还原”).

分析 (1)旧键断裂要吸收能量,新键生成要释放能量,当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大于新键生成释放的能量时,反应为吸热反应,反之则为放热反应;
(2)甲中锌失电子作负极;溶液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乙中Al在负极失电子生成偏铝酸根离子.

解答 解:(1)旧键断裂要吸收能量,新键生成要释放能量,氢气和碘反应生成2molHI是,旧键断裂吸收能量的值为:436kJ+151kJ=587KJ,新键生成释放能量为:299kJ×2=598KJ,旧键断裂吸收的能量小于新键生成释放的能量,反应为放热反应,则由氢气和碘单质反应生成1mol HI需要:$\frac{1}{2}$×(598KJ-587KJ)=5.5KJ,
故答案为:吸收能量;放出能量;放出;5.5;
(2)甲中锌失电子作负极,则负极的电极反应为:Zn-2e-=Zn2+;Zn、Cu、稀硫酸形成的原电池中,Zn为负极,Cu为正极,溶液中阳离子向正极移动;乙中Al在负极失电子生成偏铝酸根离子,Al元素的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故答案为:Zn-2e-=Zn2+;正;负;氧化.

点评 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原电池原理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考查,注意把握由键能计算反应热的方法.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实验室制备下列气体时,所用方法正确的是(  )
A.制氯气时,用饱和NaHCO3溶液和浓硫酸净化气体
B.制氧气时,用Na2O2或H2O2作反应物可选择相同的气体发生装置
C.制乙炔时,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D.制一氧化氮时,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已知某待测液由Ag+、Fe2+、Al3+、K+、Ba2+、NH4+、NO3-、SO42-中的若干种离子组成,进行如下实验:[已知:含Al3+溶液中加氢氧化钠溶液先生成Al(OH)3沉淀,加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沉淀会溶解,反应方程式:Al(OH)3+NaOH=NaAlO2+2H2O]
第一步:加入过量的稀盐酸,无沉淀生成.
第二步:继续加入过量的稀硫酸,有白色沉淀生成.
第三步:过滤,取少量滤液,滴入NaOH溶液至溶
液呈碱性,在此过程中溶液沉淀量的变化如图所示,加热该溶液,可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该待测液中一定含有Fe2+、Al3+、Ba2+、NH4+、NO3-  离子,一定没有SO42-、Ag+离子
(2)某同学采用测pH的方法来判断滴入NaOH溶液后是否使溶液呈碱性,该实验操作是取一片pH试纸置于表面皿上,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点在pH试纸的中部,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判断溶液是否呈碱性.
(3)第三步中产生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的气体的离子方程式为NH4++OH-$\frac{\underline{\;\;△\;\;}}{\;}$NH3↑+H2O,该步骤中预期会出现另外一个特殊的实验现象,该现象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Fe(OH)2+O2+2H2O=4Fe(OH)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某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讨论Fe3+溶液和SO32-溶液之间发生怎样的反应,提出了两种可能,写出预计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一是发生氧化还原反应2Fe3++SO32-+H2O═2Fe2++SO42-+2H+,二是发生彻底互促水解反应2Fe3++3SO32-+3H2O=2Fe(OH)3↓+3SO2↑.
为了证明发生怎样的反应,同学们设计并进行如下实验,请填写下列空白:
实验Ⅰ:取5mL FeCl3浓溶液于试管中,逐滴加入某Na2SO3浓溶液至过量,观察到无气泡产生,无沉淀生成,但溶液颜色最终变为红褐色.这种红褐色液体是Fe(OH)3胶体.向红褐色液体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可观察到溶液最终变为黄色.将所得溶液加入BaCl2稀溶液,有少量白色沉淀生成,产生该白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是Ba2++SO42-=BaSO4↓.
实验Ⅱ:将FeCl3和Na2SO3溶液分别稀释后,重复实验Ⅰ,产生的现象完全相同.
同学们由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Fe3+和SO32-在溶液中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又发生互促水解反应.
指导老师看过上述实验步骤后认为该设计有缺陷,应在开始实验前对某主要药品进行检验,该主要药品为Na2SO3溶液;检验的目的是判断反应前Na2SO3溶液是否已经部分被氧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化合物A(C4H10O)是一种有机溶剂.A可以发生以下变化:
①A分子中的官能团名称是羟基.
②D→E的现象是溶液褪色.
③A只有一种一氯取代物B.写出由A转化为B的化学方程式:(CH33COH+Cl2$\stackrel{光照}{→}$(CH32C(OH)CH2Cl+HCl;
④A的同分异构体F也可以有框图内A的各种变化,且F的一氯取代物有三种.F的结构简式是(CH32CHCH2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如图为雾霾的主要成分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重金属离子可导致蛋白质盐析
B.芳香烃就是苯和苯的同系物
C.SO2和NxOy都属于酸性氧化物
D.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人为因素之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分离FeCl3、KCl、BaSO4的固体混合物,应采用的一组试剂是(  )
A.水、硝酸银溶液、稀硝酸B.水、氢氧化钠溶液、盐酸
C.水、氢氧化钾溶液、盐酸D.水、氢氧化钾溶液、硫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某初中学校其化学实验员系“科学”老师,故导致实验室内NaOH药品保存不善而部分变质,现一名同学设计了一种实验方案来证明NaOH药品部分变质并测其纯度,流程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①指出上述X试剂的名称酚酞;指出操作1的名称过滤.
②上述中“过量氯化钡溶液”,为证明氯化钡溶液已经过量,请补充完整下列的操作、现象.
加入氯化钡溶液后,静置,取上层清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取上层清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少量(或几滴)氯化钡溶液,若未出现白色沉淀(或溶液无明显变化),则证明氯化钡溶液已过量,则证明氯化钡溶液已过量.
③用a和b表示该NaOH样品纯度为$\frac{197a-106b}{197a}$×10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把a L0.1mol•L-1的CH3COOH溶液与bL 0.1mol•L-1的KOH溶液混合,所得溶液中一定存在:c(K+)+c(H+)=c(CH3COO-)+c(OH-
B.把0.1mol•L-1的NaHCO3溶液与0.3mol•L-1的Ba(OH)2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中一定存在:c(OH-)>c(Ba2+)>c(Na+)>c(H+
C.向1mol•L-1的CH3COOH溶液中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由于CH3COONa水解显碱性,所以溶液的pH升高
D.常温下,在pH=3的CH3COOH溶液和pH=11的NaOH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