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已知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mol·L-1 NaClO4溶液中所含ClO4- 数目为NA
B. 标准状况下,11.2L CCl4 所含极性键的数目为2 NA
C.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时,生成0.1mol氧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A
D. 在0.1molNaHSO4 晶体中,阳离子与阴离子总数为0.3NA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将苯加入溴水中振荡后,水层接近无色,是因为发生了取代反应。
B. —体积某气态烃与HC1充分加成消耗HC1 —体积,加成后的物质最多还能和5体积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由此推断原气态烃是乙烯。
C. 环己醇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且所有碳原子可以共面。
D. 等质量的乙烯和乙醇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后耗氧量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常温下,Ka(CH3COOH)=Kb(NH3·H2O)=1.75×10-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用0.1mol·L-1的盐酸滴定0.1mol·L-1的氨水时,可用酚酞作指示剂
B. 0.2 mol·L-1的醋酸与0.1 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溶液中:c(CH2COO-)+c(OH-)=C(CH3COOH)+C(H+)
C. pH=3的醋酸与pH=11的氨水到体积混合,所得溶液中有水电离出的C(H+)=1×10-7 mol·L-1
D. pH=3的盐酸与pH=11的氨水到体积混合,所得溶液中C(NH3·H2O)> C(NH4+)> C(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将质量为m1g的钠、铝混合物投入一定量的水中充分反应,金属没有剩余,共收集到标准状况下的气体11.2L。向溶液中逐滴加入浓度为4mol·L-1的HCl溶液,至100mL时白色沉淀达到最大量。继续滴入HCl溶液,当加入HCl溶液体积VmL时沉淀恰好消失。将所得溶液蒸干灼烧得固体m2g。下列关系式中不正确的是
A.V=150 mL B.m1=14.6g
C.白色沉淀最大量为15.6g D.m2=10.2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1mol碳烯(:CH2)中含有的电子数为6NA
B. 标准状况下,1L苯完全燃烧所生成的气态产物的分子数为6/22.4NA
C. 4.5gSiO2晶体中含有的硅氧键数目为0.15NA
D. 室温下,21.0g乙烯和丁烯的混合气体含有的共用电子对数目为4.5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课外活动小组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并检验其性质。
(1)现有甲、乙、丙三名同学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
① 甲同学的操作是:取一小烧杯,加入25 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1~2 mL 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混合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② 乙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
③ 丙向沸水中滴加饱和FeCl3溶液,为了使反应进行充分,煮沸10分钟。
你认为哪位同学的制备方法更合理: ,可以利用胶体的什么性质来证明有Fe(OH)3胶体生成? 。
(2)Fe(OH)3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A.胶粒直径小于1 nm B.胶粒带正电荷 C.胶粒作布朗运动 D.胶粒能透过滤纸
(3)Fe(OH)3胶体区别于FeCl3溶液最本质的特征是____________。
A.Fe(OH)3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100 nm之间 B.Fe(OH)3胶体具有丁达尔效应
C.Fe(OH)3胶体是均一的分散系 D.Fe(OH)3胶体的分散质能透过滤纸
(4)提纯所制Fe(OH)3胶体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若向Fe(OH)3胶体中滴入硫酸直到过量,描述此过程的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Na与Al混合物共1mol与足量的水充分反应。
(已知:2A1+ 2NaOH +2H2O =2NaAlO2+3H2↑)
(1)当Na与A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时,混合物与水反应产生的H2最多。
(2)当Na与Al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时,混合物与水反应产生的H2的体积为13.44L(标准状况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有关Na2CO3和NaHCO3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两者都能溶于水并且都能和水反应,前者的溶解度大于后者
B. 两者都能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疾病,前者的效果好于后者
C. 足量的Na2CO3和NaHCO3分别与等物质的量的稀盐酸反应,前者产生CO2多
D. 等体积等浓度的AlCl3溶液分别和足量的Na2CO3和NaHCO3反应,前者产生CO2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