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在下列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1 mol H2与0.5 mol O2反应放出的热就是H2的燃烧热

B.1 mol H2SO4与1 mol Ba(OH)2反应时放出的热叫做中和热

C.△H>0表示放热反应,△H<0 表示吸热反应

D.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物质的量,可以是分数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不用任何试剂,即可鉴别开的一组试剂是(  )
A.Na2CO3和HClB.NaCl和Na2CO3C.H2SO4和BaCl2D.NaCl和Na2S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6-2017学年山东省高二上10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欲在金属表面镀银,应把镀件挂在电镀池的阴极。下列各组中,选用的阳极金属和电镀液均正确的是

A.Ag和AgCl溶液 B.Ag和AgNO3溶液 C.Pt和Ag2CO3溶液 D.Pt和Ag2SO4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西省高二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1)研究NO2、SO2、CO等大气污染气体的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已知:

2SO2(g)+O2(g)2SO3(g)ΔH=-196.6kJ·mol-1

2NO(g)+O2(g)2NO2(g)ΔH=-113.0kJ·mol-1

则反应NO2(g)+SO2(g)SO3(g)+NO(g)的ΔH= kJ·mol-1

(2)氮是动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元素,合成氨的反应对人类解决粮食问题贡献巨大,反应如下:

N2(g)+3H2(g)2NH3(g)。

在一定条件下,将一定量的N2和H2的混合气体充入某定容密闭容器中,一段时间后,下列叙述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填序号)。

A.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变化

B.断裂3 mol H-H键的同时形成6 mol N-H键

C.N2 、H2 、NH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2

D.容器中的压强不随时间变化

(3)在25 ℃、101 kPa下,1 g甲醇燃烧生成CO2和液态水时放热22.68 kJ,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6-2017学年江西省高二上第一次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一定温度下,向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通入两种气体发生化学反应,反应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变化如下图所示,对该反应的推断合理的是( )

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B+4D 6A+2C

B.反应进行到1 s时,v(A)=v(D)

C.反应进行到6 s时,B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5 mol/(L·s)

D.反应进行到6 s时,各物质的反应速率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6-2017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高一上10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实验题

某校探究学习小组同学用含有少量杂质(主要为少量泥沙、CaCl2、MgCl2、Na2SO4等)的粗盐制取“化学纯”级的NaCl,实验前他们设计了如下方案(框图).

(1)请写出操作第④、⑤步所加试剂名称及第⑥步操作名称:

④_________,⑤_________,⑥_________;

(2)写出第⑤步操作中可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用最简单方法检验第⑤步实验是否达到了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该设计里哪些步骤调换后不影响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有同学认为上述实验设计步骤可以简化,请你提出简化的一种设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6-2017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高一上10月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下列每组的物理量,不能求物质的量的是( )

物质的粒子数

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

固体体积

溶质的质量分数

非标准状况物质的质量

阿伏加德罗常数

标准状况气体体积

固体密度

溶液的体积

物质的摩尔质量

A.①③ B.③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下列名词与氮元素无关的是(  )
A.光化学烟雾B.水体富营养化C.酸雨D.地方性甲状腺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常温下,lLpH=2.5的HNO3溶液与10L稀NaOH溶液混合后,测得pH=7.则原 NaOH溶液的pH为(  )
A.9.0B.9.5C.10.5D.11.0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