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在注射器中加入少量Na2SO3晶体,并吸入少量的浓硫酸(以不接触纸条为准)。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B.沾有KMnO4溶液的滤纸褪色,证明了SO2的漂白性
C.品红试纸褪色,证明了SO2的漂白性
D.沾有酚酞和NaOH溶液的滤纸褪色,证明了SO2的漂白性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有一混合溶液中含有以下离子中的若干:K+、NH4+、Cl-、HCO3-、SO32-、SO42-、Ag+。现取等体积的两份溶液进行如下实验:
(1)第一份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无沉淀;加热,收集到标准状况下的气体336 mL。
(2)第二份加入足量的用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产生2.33g白色沉淀,同时收集到标准状况下的气体336 mL,该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根据上述实验,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 K+一定存在 B. Ag+和Cl-一定不存在
C. HCO3-一定不存在 D. 混合溶液中一定有0.015 mol SO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对于过氧化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将少量Na2O2投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最终呈蓝色
B.1 mol Na2O2与H2O完全反应,转移2 mol电子
C.充分加热等物质的量的Na2O2和NaHCO3的混合物,剩余物质为Na2CO3
D.ag CO和H2的混合气体充分燃烧的产物与足量的Na2O2充分反应后,固体质量增加a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近年来,我国的材料研究迅猛发展,出现了许多具有特殊功能的新型材料。
(1)硅是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的常用材料,从硅的氧化物制取粗硅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化合物G是开发新一代汽车发动机的新材料。G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0,含有硅元素,其质量分数为60%,另含有元素Y。E(含两种元素)与NH3反应制得G和HCl。G和E化学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常压条件下向G中添加氧化铝,经高温烧结制成一种高强度、超硬度、耐磨损、抗腐蚀的陶瓷材料,化学通式可表示为Si6-xOxY8-x。在接近1 700℃时x的极限值约为4.0,则化合物中Y元素的化合价为 ____。
(3)新型纳米材料氧缺位铁酸盐(MFe2Ox,3<x<4,M=Mn、Zn、Ni且均显+2价,下同)由铁酸盐(MFe2O4)经高温被H2还原而得,已知铁酸盐(MFe2O4)高温还原时,发生反应的MFe2O4与H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则还原产物MFe2Ox中x= 。MFe2Ox中,+2价铁与+3价铁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常温下,将等质量的铜片、银片、铁片、铝片分别置于四个小烧杯中,然后分别加足量的浓硝酸,放出NO2气体最多的是( )
A.铜片 B.银片 C.铁片 D.铝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足量铜与一定量的浓硝酸反应,得到硝酸铜溶液和NO2、NO的混合气体4.48 L
(标准状况),这些气体与一定体积O2(标准状况)混合后通入水中,所有气体完全被水吸收生成硝酸。若向所得硝酸铜溶液中加入5 mol·L-1NaOH溶液至Cu2+恰好完全沉淀,则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是60 mL,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参加反应的硝酸是0.5 mol
B.消耗氧气的体积为1.68 L
C.此反应过程中转移的电子为0.6 mol
D.混合气体中含NO2 3.36 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离子化合物中一定不含共价键,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含离子键
B.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C.含有共价键的物质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D.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分子的热稳定性就越大
D | ||
A | B | C |
E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已知下列三种化合物的结构简式:
请认真观察后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肉桂酸分子中官能团的名称: .
(2)以上三种化合物中不能够和NaHCO3溶液反应生成CO2的是 (写名称).
(3)乙酰水杨酸与NaOH溶液反应,1mol该有机物最多可消耗NaOH mol,其反应方程式为: .
(4)可用于鉴别以上三种化合物的一组试剂是 .
①银氨溶液 ②溴的四氯化碳溶液 ③氯化铁溶液 ④氢氧化钠溶液
A.②与③B.②与④C.①与④D.①与②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