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能源与材料、信息一起被称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面对能源枯竭的危机,提高能源利用率和开辟新能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两个主要方向。
(1)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这是化学学科关注的方面之一。某学生为了探究锌与盐酸反应过程中的速率变化,在400mL稀盐酸中加入足量的锌粉,用排水法收集反应放出的氢气,实验记录如下(累计值):
时间/min | 1 | 2 | 3 | 4 | 5 |
氢气体积/mL(标况) | 100 | 240 | 464 | 576 | 620 |
①哪一段时间内反应速率最大:__________min(填“0~1”“1~2”“2~3”“3~4”或“4~5”)。
②另一学生为控制反应速率防止反应过快难以测量氢气体积。他事先在盐酸中加入等体积的下列溶液以减慢反应速率但不影响生成氢气的量。你认为可行的是_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KCl溶液 B.浓盐酸 C.蒸馏水 D.CuSO4溶液
(2)如图为原电池装置示意图:
①将铝片和铜片用导线相连,一组插入浓硝酸中,一组插入烧碱溶液中,分别形成了原电池,在这两个原电池中,作负极的分别是_______(填字母)。
A.铝片、铜片 B.铜片、铝片
C.铝片、铝片 D.铜片、铜片
写出插入浓硝酸溶液中形成的原电池的负极反应式:_______________。
②若A为Cu,B为石墨,电解质为FeCl3溶液,工作时的总反应为2FeCl3+Cu=2FeCl2+CuCl2。写出B电极反应式:________;该电池在工作时,A电极的质量将_____(填“增加”“减小”或“不变”)。若该电池反应消耗了0.1mol FeCl3,则转移电子的数目为_______。
【答案】2~3 AC B Cu-2e=Cu2+ Fe3++e=Fe2+ 减小 0.1NA
【解析】
(1)①先分析各个时间段生成氢气的体积,然后确定反应速率最大的时间段。
②A.加入KCl溶液,相当于加水稀释;
B.加入浓盐酸,增大c(H+);
C.加入蒸馏水,稀释盐酸;
D.加入CuSO4溶液,先与Zn反应生成Cu,形成原电池。
(2)①将铝片和铜片用导线相连,一组插入浓硝酸中,铝发生钝化,铜失电子发生反应;一组插入烧碱溶液中,铜不反应,铝与电解质发生反应,由此确定两个原电池中的负极。
由此可写出插入浓硝酸溶液中形成的原电池的负极反应式。
②若A为Cu,B为石墨,电解质为FeCl3溶液,工作时A作负极,B作正极,则B电极,Fe3+得电子生成Fe2+;该电池在工作时,A电极上Cu失电子生成Cu2+进入溶液。若该电池反应消耗了0.1mol FeCl3,则Fe3+转化为Fe2+,可确定转移电子的数目。
(1)①在1min的时间间隔内,生成氢气的体积分别为140mL、224mL、112mL、44mL,从而确定反应速率最大的时间段为2~3min。答案为:2~3;
②A.加入KCl溶液,相当于加水稀释,反应速率减慢但不影响生成氢气的体积,A符合题意;
B.加入浓盐酸,增大c(H+),反应速率加快且生成氢气的体积增多,B不合题意;
C.加入蒸馏水,稀释盐酸,反应速率减慢但不影响生成氢气的体积,C符合题意;
D.加入CuSO4溶液,先与Zn反应生成Cu,形成原电池,反应速率加快但不影响氢气的总量;
故选AC。答案为:AC;
(2)①将铝片和铜片用导线相连,一组插入浓硝酸中,铝发生钝化,铜失电子发生反应;一组插入烧碱溶液中,铜不反应,铝与电解质发生反应,由此确定两个原电池中的负极分别为铜片、铝片,故选B。由此可写出插入浓硝酸溶液中形成的原电池的负极反应式为Cu-2e=Cu2+。答案为:B;Cu-2e=Cu2+;
②若A为Cu,B为石墨,电解质为FeCl3溶液,工作时A作负极,B作正极,则B电极上Fe3+得电子生成Fe2+,电极反应式为Fe3++e=Fe2+;该电池在工作时,A电极上Cu失电子生成Cu2+进入溶液,A电极的质量将减小。若该电池反应消耗了0.1mol FeCl3,则Fe3+转化为Fe2+,可确定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1NA。答案为:减小;0.1NA。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做法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是
①实验室收集NH3采用图甲所示装置
②实验室中做Cl2与Na反应的实验时采用图乙所示装置
③实验室中采用图丙所示装置进行Cu与浓HNO3的反应
④实验室中采用图丁做NH3与HCl反应生成铵盐的实验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现有钠、镁、铁质量分别为2.3 g、2.4 g、5.6 g,使其分别与100 mL 0.5 mol/L的盐酸充分反应后,所得H2的质量关系正确的是( )
A.氢气的质量相同
B.铁放出氢气最多
C.钠放出氢气最多,铁最少
D.钠放出的氢气最多,镁铁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一维纳米材料因其特殊的纳米结构,呈现出一系列独特的光、电、磁、催化等性能,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ZnS-C(ZnS纳米粒子分散在碳纳米材料上)是新型一维纳米材料,某科研小组用下列流程制备ZnS-C纳米材料。
已知:BA表示C6H5COO
回答下列问题:
(1)“搅拌”后所得溶液显__________(填“酸性”“中性”或“碱性”)。
(2)配制NaOH溶液时,蒸馏水要煮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向混合盐溶液中缓缓滴加NaOH溶液,促进相关离子的水解,出现Zn(OH)(C6H5COO)白色沉淀。
①写出生成沉淀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
②25℃,调pH=6,不产生Zn(OH)2沉淀,该溶液中c(Zn2+)<____ mol·L-1。[已知Ksp[Zn(OH)2]=1.2×10-17]
(4)“硫化”、“焙烧”过程,Zn(OH)BA通过原位固相反应制备ZnS-C纳米纤维的过程示意图如下:
①该过程中一直处于原位的离子是____________;
②在N2氛围中“焙烧”时,HBA(C6H5COOH)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5)用N2吸附法对不同焙烧温度下制备得到的ZnS-C纳米纤维的比表面积进行测定,在不同温度(400℃-800℃)下焙烧所得ZnS-C纳米纤维的比表面积如下表:
t/℃ | 400 | 500 | 600 | 700 | 800 |
比表面积/m2 ·g-1 | 130.1 | 123.1 | 70.2 | 49.2 | 47.6 |
① 随着温度的升高,ZnS纳米粒子_________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② ZnS-C纳米纤维可将N2吸附在其表面,形成均匀的单分子层。氮气分子横截面积为0.162 nm2,则在400℃焙烧所得的1g ZnS-C纳米纤维最大吸附的氮分子数为______(保留3位有效数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钠、镁、铝、铁是四种重要的金属。请回答:
(1)钠的金属活动性比铝的________(填“强”或“弱”)。
(2)钠与水反应,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填编号)。
a.钠沉到水底 b.钠熔成小球 c.小球四处游动
(3)Fe跟Cl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所得产物的化学式是________。
(4)写出铁与水蒸气在高温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5)将镁铝合金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所得溶液中不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_。
A.Na+ B.Mg2+ C.OH- D.AlO2-
(6)将镁铝合金溶于过量的盐酸中,充分反应后,溶液中新生成的离子是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1)标准状况下,11.2L的CH4的物质的量是___mol,质量是___g,约含有___个H,___个电子。
(2)在9.5g某二价金属氯化物中含0.2mol氯离子,此氯化物的摩尔质量为___,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今有Fe和Cu的混合物24g,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共放出H26.72L(标准状况),求:
(1)原混合物中Fe的物质的量是多少?___
(2)原混合物中Fe的质量分数?___
(3)反应中消耗HCl物质的量是多少?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3 H2(g) + N2(g) 2NH3(g) 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下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图中C表示生成物NH3(g)的总能量
B. 断裂3molH—H和1molN≡N所吸收的总能量大于形成6molN—H所释放的总能量
C. 逆反应的活化能E(逆)=E+△H
D. 3 H2(g) + N2(g) 2NH3(g) △H< 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参照元素①~⑨在表中的位置,回答下列问题:
族 周期 | ⅠA | 0 | ||||||
1 | ① | ⅡA | ⅢA | ⅣA | ⅤA | ⅥA | ⅦA | |
2 | ② | ③ | ④ | ⑤ | ||||
3 | ⑥ | ⑦ | ⑧ | ⑨ |
(1)①④⑥三种元素构成的化合物的电子式:__;⑨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化学式:__。
(2)⑤、⑦、⑧的简单离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__(用离子符号填写)。
(3)用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④、⑤二种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__。
(4)⑦的单质与⑥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水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
(5)元素①、元素④以原子个数比为1∶1形成化合物Q,元素①、元素③形成化合物M,Q和M的电子总数相等。以M为燃料,Q为氧化剂,可作火箭推进剂,最终产物对空气没有污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