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Ⅰ.下图为向25 mL 0.1 mol·L-1 NaOH溶液中逐滴滴加0.2 mol·L-1 CH3COOH溶液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曲线。请回答:

(1)B点溶液呈中性,有人据此认为,在B点时NaOH与CH3COOH恰好完全反应,这种看法是否正确?___________(选填“是”或“否”)。若不正确,则二者恰好完全反应的点是在AB区间还是BD区间内?___________区间(若正确,此问不答)。

(2)关于该滴定实验,从下列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一项___________。(选填字母)

 

锥形瓶中溶液

滴定管中溶液

选用指示剂

选用滴定管

A

石蕊

(乙)

B

甲基橙

(甲)

C

酚酞

(甲)

D

酚酞

(乙)

(3)AB区间,c(OH-)>c(H+),则c(OH-)与c(CH3COO-)大小关系是________。

A.c(OH-)一定大于c(CH3COO-)      B.c(OH-)一定小于c(CH3COO-)

C.c(OH-)一定等于c(CH3COO-)      D.c(OH-)大于、小于或等于c(CH3COO-)

(4)在D点时,溶液中c(CH3COO-)+c(CH3COOH)___________2c(Na+)。(填“>”“<”或“=”)

Ⅱ.t ℃时,某稀硫酸溶液中c(H+)=10-a mol·L-1,c(OH-)=10b mol·L-1,已知a+b=13:

(5)该温度下水的离子积常数KW的数值为___________。

(6)该温度下(t ℃),将100 mL 0.1 mol·L-1的稀硫酸溶液与100 mL 0.4 mol·L-1的NaOH溶液混合后(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溶液的pH=___________。

(1)否  AB  (2)C  (3)D  (4)=  (5)10-13或1.0×10-13  6)12

解析:Ⅰ.应从醋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醋酸钠性质角度分析。醋酸钠水解导致其溶液呈碱性,问题(1)中的说法错误。因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醋酸,故滴定管为酸式,锥形瓶中是氢氧化钠溶液,所加试剂为酚酞或甲基橙溶液,故选C。在AB区间中存在c(H+)+c(Na+)=c(OH-) +c(CH3COO-),又知c(H+)<c(OH-),故c(OH-)与c(CH3COO-)无法比较,选D。当加入醋酸为25 mL时,即n(CH3COOH)=2n(NaOH),故溶液中存在c(CH3COOH)+c(CH3COO-) =2c(Na+)。

Ⅱ.根据硫酸溶液中c(H+)、c(OH-)可得KW=10-13 (mol·L-1)2。问题(6)则需判断出氢氧化钠过量导致混合溶液呈碱性再计算。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浙江省杭州高级中学2012届高三第三次月考化学试题 题型:022

下图为常温下向25 mL 0.1 mol·L-1 MOH溶液中逐滴滴加0.2 mol·L-1HA溶液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曲线.

回答下列问题:

(1)上图能确定MOH为________(“强”或“弱”)碱,理由是________.

(2)上图能确定HA为________(“强”或“弱”)酸,理由是________.

(3)在D点时,溶液中c(A)+c(HA)________2c(M+).(填“>”、“<”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现有A、B、C、D、E、F六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B、C、D都是生命体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已知它们的原子序数存在如下关系:a+b=c,a+c=d,b+c=f;元素A、B、C与D都能形成原子个数比为1∶1和1∶2的化合物;元素E的原子是短周期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原子。其中由A、B、D三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为甲,其化学式为BA4D;由D、E两元素形成原子个数比为1∶1化合物为乙;C的气态氢化物和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分别为丙和丁。请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经测定,A2D2的水溶液呈弱酸性。请写出第一步的电离方程式。

(2)用甲和单质D2可设计呈燃料电池,若电解质溶液为浓KOH溶液,则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9 g乙与足量的水反应,电子转移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_______。

(4)单质F与E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

(5)常温下向25 mL 0.1 mol·L-1丙溶液中逐滴滴加0.1 mol·L-1丁溶液,滴加过程中混合溶液pH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①图中m点由水电离出的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

②p点时,丙溶液和丁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则p点溶液中各种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15分)PCl3可用于半导体生产的外延、扩散工序。有关物质的部分性质如下:

       (一)制备

       下图是实验室制备PCI3的装置(部分仪器已省略)

(1)仪器乙的名称                      

(2)实验室制备Cl2的离子方程式:                   

(3)碱石灰的作用是                                

(4)向仪器甲中通人干燥Cl2之前,应先通人一段时间的CO2,其目的是          

(二)提纯

       粗产品中常含有POCl3、PCl5等。加入黄磷加热除去PCl5后,通过____(填实验操作名称),即可得到PCl3的纯品。

(三)分析

       测定产品中PCl3纯度的方法如下:迅速称取m,g产品,水解完全后配成500mL溶液,取出25.00mL加入过量的c1mol·L-lV1mL碘溶液,充分反应后再用c2mol·L-1Na2S2O3溶液滴定过量的碘,终点时消耗V2mLNa2S2O3溶液。

       已知:H3PO3+H2O+I2=H3PO4+2HI;I2+2Na2S2O3=2NaI+Na2S4O6;假设测定过程中没有其他反应。

       根据上述数据,该产品中PCl3的质量分数为             (用含字母的代数式表示、不必化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一)(6分) 将2.5g碳酸钠、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固体混合物完全溶解于水,制成稀溶液,然后向该溶液中逐滴加入1mol/L的盐酸,所加入盐酸的体积与产生CO2的体积(标准状况)关系如下图所示:

(1)写出OA段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当加入35mL盐酸时,产生二氧化碳的体积为       mL(标准状况)

(3)原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     

(二).氨是重要的氮肥,是产量最大的化工产品之一。课本里介绍的合成氨技术叫哈伯法,是德国化学家哈伯在1905年发明的,其合成原理为:N2(g) + 3H2(g)2NH3(g);

△H=―92.4 kJ/mol,他因此获得了191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试回答下列问题:

⑴ 下列方法不适合实验室制取氨气的是             (填序号)。

A.向生石灰中滴入浓氨水        B.加热浓氨水

C.直接用氢气和氮气合成        D.向饱和氯化铵溶液中滴入浓氢氧化钠溶液

⑵ 合成氨工业中采取的下列措施可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填序号)。

A.采用较高压强(20 M Pa~50 M Pa)

B.采用500℃的高温

C.用铁触媒作催化剂

D.将生成的氨液化并及时从体系中分离出来,未反应的N2和H2循环到合成塔中

(3) 用数字化信息系统DIS(如下图Ⅰ所示:它由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组成)可以测定上述氨水的浓度。用酸式滴定管准确量取0.5000 mol/L醋酸溶液25.00 mL于烧杯中,以该种氨水进行滴定,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溶液导电能力随氨水体积变化的曲线如下图Ⅱ所示。

        

图Ⅰ                                图Ⅱ

① 用滴定管盛氨水前,滴定管要用                           润洗2~3遍,

② 试计算该种氨水的浓度:                      

③ 下列情况下,会导致实验结果c(NH3·H2O)偏低的是               

A.滴定结束时仰视读数

B.量取25.00 mL醋酸溶液时,未用所盛溶液润洗滴定管

C.滴定时,因不慎将氨水滴在烧杯外

(4) 1998年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的Marnellos和Stoukides采用高质子导电性的SCY陶瓷(能传递H+),实现了高温常压下高转化率的电化学合成氨。其实验装置如下图。

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0-2011学年河北省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理综)化学部分 题型:填空题

(一)(6分) 将2.5g碳酸钠、碳酸氢钠和氢氧化钠固体混合物完全溶解于水,制成稀溶液,然后向该溶液中逐滴加入1mol/L的盐酸,所加入盐酸的体积与产生CO2的体积(标准状况)关系如下图所示:

(1)写出OA段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当加入35mL盐酸时,产生二氧化碳的体积为       mL(标准状况)

(3)原混合物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     

(二).氨是重要的氮肥,是产量最大的化工产品之一。课本里介绍的合成氨技术叫哈伯法,是德国化学家哈伯在1905年发明的,其合成原理为:N2(g) + 3H2(g)2NH3(g);

△H=―92.4 kJ/mol,他因此获得了191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试回答下列问题:

⑴ 下列方法不适合实验室制取氨气的是              (填序号)。

A.向生石灰中滴入浓氨水        B.加热浓氨水

C.直接用氢气和氮气合成        D.向饱和氯化铵溶液中滴入浓氢氧化钠溶液

⑵ 合成氨工业中采取的下列措施可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填序号)。

A.采用较高压强(20 M Pa~50 M Pa)

B.采用500℃的高温

C.用铁触媒作催化剂

D.将生成的氨液化并及时从体系中分离出来,未反应的N2和H2循环到合成塔中

(3) 用数字化信息系统DIS(如下图Ⅰ所示:它由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组成)可以测定上述氨水的浓度。用酸式滴定管准确量取0.5000 mol/L醋酸溶液25.00 mL于烧杯中,以该种氨水进行滴定,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溶液导电能力随氨水体积变化的曲线如下图Ⅱ所示。

        

图Ⅰ                                 图Ⅱ

① 用滴定管盛氨水前,滴定管要用                            润洗2~3遍,

② 试计算该种氨水的浓度:                      

③ 下列情况下,会导致实验结果c(NH3·H2O)偏低的是               

A.滴定结束时仰视读数

B.量取25.00 mL醋酸溶液时,未用所盛溶液润洗滴定管

C.滴定时,因不慎将氨水滴在烧杯外

(4) 1998年希腊亚里士多德大学的Marnellos和Stoukides采用高质子导电性的SCY陶瓷(能传递H+),实现了高温常压下高转化率的电化学合成氨。其实验装置如下图。

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