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7.某小组同学在实验室研究Al与CuCl2溶液的反应.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ⅰ.红色物质附着于铝片表面
ⅱ.大量无色气体从红色物质表面逸出,放出大量的热
ⅲ.烧杯底部出现白色沉淀
(1)现象ⅰ中的红色物质是Cu.
(2)经检验现象ⅱ中的无色气体为氢气.
①甲认为Al与H+反应产生了氢气,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溶液中存在大量H+的原因Cu2++2H2O?Cu(OH)2+2H+
②氢气从红色物质表面逸出的原因是Cu和Al在酸性条件下形成原电池,Cu为正极,H+在正极表面得电子生成氢气.
(3)探究白色沉淀的化学成分.
查阅资料:Cu+可与浓氨水反应生成Cu(NH32+(无色),该无色物质在空气中易被氧化变为蓝色.
乙认为白色沉淀可能是CuCl,并通过实验证明其猜测正确,实验步骤如下:
a.取白色沉淀,充分洗涤;
b.向其中加入浓氨水,沉淀溶解得到无色溶液,将无色溶液分为两份;
c.取其中一份无色溶液…
d.将另一份无色溶液放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液变为蓝色.
①步骤c的实验方案是加入足量的稀硝酸,再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
②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CuCl溶于浓氨水的原因CuCl在水溶液中存在平衡:CuCl(s)?Cu+(aq)+Cl-(aq),加入浓氨水,浓氨水与Cu+反应生成Cu(NH32+,Cu+浓度减小,平衡正向移动,促进CuCl溶解.
(4)探究CuCl产生的原因.
①丙猜测可能是Cu与CuCl2溶液反应生成了CuCl,因为Cu具有还原性.
②取Cu粉与1mol/L CuCl2溶液混合,无白色沉淀产生,丙再次分析Al与CuCl2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改进实验方案,证明了Cu与CuCl2溶液反应生成了CuCl,改进之处是加热.

分析 (1)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从盐溶液中置换出后面的金属,铝和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
(2)①氯化铜是强酸弱碱盐水解溶液显酸性;
②氯置换出铜附着在铝表面在电解质溶液中形成原电池反应,铜做负极,溶液中氢离子在铜电极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气;
(3)①依据实验步骤可知步骤d是验证Cu+可与浓氨水反应生成Cu(NH32+(无色),该无色物质在空气中易被氧化变为蓝色,所以步骤c是验证白色沉淀可能是CuCl,检验反应后的溶液中是否含氯离子;
②氯化亚铜白色沉淀在水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加入浓氨水会和亚铜离子形成Cu(NH32+(无色),平衡正向进行促进沉淀溶解;
(4)①若是Cu与CuCl2溶液反应生成了CuCl,元素化合价分析可知铜化合价0价变化为+1价,元素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做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
②铝和氯化铜溶液反应过程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反应过程非常大量热量,证明了Cu与CuCl2溶液反应生成CuCl,可以加热观察是否生成白色沉淀.

解答 解:(1)铝的活泼些大于铜,和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铝表面析出红色的铜,
故答案为:Cu;
(2)①氯化铜是强酸弱碱盐水解溶液显酸性,CuCl2+2H2O?Cu(OH)2+2HCl,溶液中存在大量H+的原因是因为水解生成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2++2H2O?Cu(OH)2+2H+
故答案为:Cu2++2H2O?Cu(OH)2+2H+
②氯置换出铜附着在铝表面在电解质溶液中形成原电池反应,铜做负极,溶液中氢离子在铜电极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气,电极反应为2H++2e-=H2↑,
故答案为:Cu和Al在酸性条件下形成原电池,Cu为正极,H+在正极表面得电子生成氢气;
(3)①依据实验步骤可知步骤d是验证Cu+可与浓氨水反应生成Cu(NH32+(无色),该无色物质在空气中易被氧化变为蓝色,所以步骤c是验证白色沉淀可能是CuCl,检验反应后的溶液中是否含氯离子,步骤c的实验方案是加入足量的稀硝酸,再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观察是否生成白色沉淀判断氯离子的存在,
故答案为:加入足量的稀硝酸,再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
②氯化亚铜白色沉淀在水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加入浓氨水会和亚铜离子形成Cu(NH32+(无色),平衡正向进行促进沉淀溶解,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CuCl溶于浓氨水的原因是:CuCl在水溶液中存在平衡:CuCl(s)?Cu+(aq)+Cl-(aq),加入浓氨水,浓氨水与Cu+反应生成Cu(NH32+,Cu+浓度减小,平衡正向移动,促进CuCl溶解,
故答案为:CuCl在水溶液中存在平衡:CuCl(s)?Cu+(aq)+Cl-(aq),加入浓氨水,浓氨水与Cu+反应生成Cu(NH32+,Cu+浓度减小,平衡正向移动,促进CuCl溶解;
(4)①若是Cu与CuCl2溶液反应生成了CuCl,元素化合价分析可知铜化合价0价变化为+1价,元素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做还原剂发生氧化反应,铜表现的是还原性,
故答案为:还原;
②铝和氯化铜溶液反应过程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反应过程非常大量热量,证明了Cu与CuCl2溶液反应生成CuCl,可以加热观察是否生成白色沉淀,若加热出现沉淀说明Cu与CuCl2溶液反应生成了CuCl,若不出现沉淀说明Cu与CuCl2溶液不能反应生成了CuCl,
故答案为:加热.

点评 本题考查了Al与CuCl2溶液的反应、反应现象、物质检验的实验设计等知识,掌握铝、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以及沉淀溶解平衡有关知识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化学实验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黄铜矿的湿法冶金技术,主要包括直接酸浸、氧化焙烧、硫酸化焙烧.工业上用惰性电极电解生产铜的流程如图所示:
当向溶液中加入精矿粉(不考虑黄铜矿中的其他杂质)后,发生的反应主要有:
CuFeS2+4H+═Cu2++Fe2++2H2S,Fe3++H2S═2Fe2++S↓+2H+
(1)为了加快电化浸出速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有升高电压、减少两个电极的距离,通入空气的作用是2Cu+O2+4H+═2Cu2++2H2O(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2)若忽略硫酸铁的其他损耗,理论上在反应中不需要(填“需要”或“不需要”)补充硫酸铁,原因是Fe3+被还原后得到Fe2+,Fe2+在阳极放电生成Fe3+,实现了浸出剂的循环.
(3)浸出液必须趁热过滤,主要原因是防止硫酸铜晶体析出.
(4)浸出过程中常加入NaCl,一方面可以提供Cl-以解决硫包裹问题,抑制铜矿粉氧化过程中的钝化,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溶液中H+的活性和增强溶液的导电性.
(5)若电解200 mL 1 mol•L-1的硫酸铜溶液,当溶液的pH=0(假设溶液的体积没有变化),此时电路中通过的电子数目为0.2NA,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为c(H+)>c(SO42-)>c(Cu2+)>c(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膜反应器是膜过程和反应过程相结合的新型技术设备,同时具备了反应和分离的功能.对于可逆反应,通过膜扩散过程移走产物,提高转化率.利用膜反应器改进硫酸制备工艺,如以下流程图所示.硫铁矿(FeS2)燃烧产生的SO2,通过下列碘循环工艺过程既能制H2SO4,又能制H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1g FeS2完全燃烧放出7.1kJ热量,FeS2燃烧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4FeS2(s)+11O2(g)$\frac{\underline{\;高温\;}}{\;}$2Fe2O3(s)+8SO2(g)△H=-3408kJ•mol-1
(2)该循环工艺过程的总反应方程式为SO2+2H2O=H2SO4+H2
(3)HI分解反应为2HI?H2+I2,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frac{c(H2)c(I2)}{c2(HI)}$.用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分析,在HI分解反应中,使用膜反应器分离出H2的目的是有利于平衡向右移动,有利于碘和氢气的生成
(4)用吸收H2后的稀土储氢合金作为电池负极材料(用MH表示),NiO(OH)作为电池正极材料,KOH溶液作为电解质溶液,可制得高容量,长寿命的镍氢电池.电池充放电时的总反应为:
NiO(OH)+MH$?_{充电}^{放电}$Ni(OH)2+M
①MH中M的化合价是0
②电池放电时,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MH-e-+OH-=H2O+M
③充电完成时,Ni(OH)2全部转化为NiO(OH).若继续充电将在一个电极产生O2,O2扩散到另一个电极发生电极反应被消耗,从而避免产生的气体引起电池爆炸,此时,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O2+4e-+2H2O=4OH-或4MH+O2+4e-=2H2O+4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常温下,用0.10mol•L-1 NaOH溶液分别滴定20.00mL浓度均为0.10mol•L-1 CH3COOH溶液和HCN溶液所得滴定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点①和点②所示溶液中:c(CH3COO-)<c(CN-
B.点③和点④所示溶液中:c(Na+)>c(OH-)>c(CH3COO-)>c(H+
C.点②和点③所示溶液中都有:c(CH3COO-)+c(OH-)=c(CH3COOH)+c(H+
D.点①和点②所示溶液中:c(CH3COO-)-c(CN-)=c(HCN)-c(CH3CO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胡妥油(D)用作香料的原料,它可由A合成得到: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有机物A是由异戊二烯(C5H8)和丙烯酸(C3H4O2)加热得到的,则该反应的反应类型属于加成反应
B.有机物B既能跟Na反应放出H2,又能跟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气体
C.有机物C的所有同分异构体中不可能有芳香族化合物存在
D.有机物D能发生加成、取代、氧化、还原等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常温下,向20.00mL 0.1mol•L-1的MOH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浓度的HA溶液.滴加过程中,溶液的pH与滴入HA溶液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当pH=8时MOH溶液恰好被中和.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②点混合溶液中水电离出的c(H+)大于酸HA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
B.③点混合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是c(M+)=c(A-)>c(H+)=c(OH-
C.酸HA溶液的浓度为0.1 mol•L-1
D.④点溶液中,存在c(HA)+c(H+)>c(M+)+c(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分子式为C9H18O2的有机物L,在稀硫酸中经加热转化为相对分子质量相等的两种有机物,则L的同分异构体共有(不考虑立体异构,且和L属于同类)(  )
A.3种B.8种C.16种D.24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常温下,向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醋酸溶液中分别滴入0.1mol•L-1 NaOH溶液,测得溶液的pH与NaOH溶液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虚线表示NaOH溶液滴定盐酸时的pH变化
B.酸溶液的体积均为10 mL
C.a点:c(CH3COO-)>c(CH3COOH)
D.当pH=7时,滴定醋酸消耗的V(NaOH)=10 mL,且c(CH3COO-)=c(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的实验中,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是(  )
A.用装置甲制取氯气
B.用装置乙干燥氨气
C.用装置丙除去甲烷中混有的乙烯
D.利用装置丁制取硫酸和氢氧化钠,其中b为阴离子交换膜、c为阳离子交换膜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