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已知:BaSO4(s) + 4C(s) = 4CO(g) + BaS(s);△H1 =571.2kJ/mol,

BaSO4(s) + 2C(s) = 2CO2(g) + BaS(s);△H2= 226.2 kJ/mol。

则反应C(s) + CO2(g) = 2CO(g)的△H3=        kJ/mol。

(2)下图所示装置工作时均与H2有关。

         

①图1所示装置中,通入H2的管口是                     (选填字母代号)。

②某同学按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将玻璃管内固体物质冷却后,溶于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变红,再滴入新制氯水,溶液变为红色。该同学据此得出结论:铁与水蒸气反应生成FeO和H2。该结论                   (填“严密”或“不严密”),你的理由是                                  (用离子方程式和必要的文字说明)。

(3)CaCO3是一种难溶物质,其Ksp=2.8×10-9。CaCl2溶液与Na2CO3溶液混合可形成CaCO3沉淀,现将等体积的CaCl2溶液与Na2CO3溶液混合,若Na2CO3溶液的浓度为2×10-4mo1/L,则生成沉淀所需CaCl2溶液的最小浓度为           。

(4)某稀硫酸和稀硝酸的混合溶液200 mL,向其中逐渐加入铁粉,产生气体的量随铁粉质量增加的变化如图所示。

BC段气体是产生的气体是         OA段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c(H2SO4)为             

(1)172.5 (2分)    

(2)①d(2分)

②不严密(1分),产物中含+3价铁的物质与稀硫酸反应后生成Fe3+,Fe3+可与过量的Fe反应生成Fe2+,2Fe3++Fe===3Fe2+。(2分)

(3)5.6×10—5mo1/L (2分) 

(4)H2(1分)    Fe+4H+NO===Fe3++NO+2H2O (2分)     2 mol·L-1(2分)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2011?东城区二模)(1)已知Na2S2O3+H2SO4=Na2SO4+S↓+SO2+H2O.甲同学通过测定该反应发生时溶液变浑浊的时间,研究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设计实验如下(所取溶液体积均为10mL):
实验编号 实验温度/℃ c(Na2S2O3)/mol?L-1 c(H2SO4)/mol?L-1
25 0.1 0.1
25 0.1 0.2
50 0.2 0.1
50 0.1 0.1
其他条件不变时: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应选择
①②
①②
(填实验编号);
探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应选择
①④
①④
(填实验编号).
(2)已知Na2S2O3溶液与Cl2反应时,1mol Na2S2O3转移8mol电子.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S2O32-+4Cl2+5H2O=2SO42-+8Cl-+10H+
S2O32-+4Cl2+5H2O=2SO42-+8Cl-+10H+

甲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流程探究Na2S2O3的化学性质.
(Ⅰ)甲同学设计实验流程的目的是证明Na2S2O3溶液具有碱性和
还原
还原
性.
(Ⅱ)生成白色沉淀B的离子方程式是
SO42-+Ba2+=BaSO4
SO42-+Ba2+=BaSO4

(Ⅲ)乙同学认为应将上述流程中②③所加试剂顺序颠倒,你认为甲、乙两同学的设计更合理的是
(填“甲”或“乙”),理由是
可以排除BaS2O3的干扰
可以排除BaS2O3的干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回答下列各小题:
(1)已知NaHSO4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为NaHSO4=Na++H++S
O
2-
4
.在NaHSO4溶液c(H+
=
=
c(OH-)+c(S
O
2-
4
)
(填“>”“=”或“<”).
(2)常温下,向1.0mol/L的NaHSO4溶液中逐滴加入等物质的量浓度的Ba(OH)2溶液,生产沉淀的量与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a、b、c、d分别表示实验时不同阶段的溶液.其中b点表示溶液呈
中性
中性
(填“酸性”“中性”或“碱性”),c点所示的离子方程式为
H++SO42-+Ba2++OH-=BaSO4↓+H2O
H++SO42-+Ba2++OH-=BaSO4↓+H2O

(3)在T℃时,将NaHSO4晶体加入到pH=6的蒸馏水中,保持温度不变,测得溶液的pH为2.T℃将
高于
高于
25℃(填“高于”或“低于”),Kw
1×10-12
1×10-12
,在该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为
1×10-10
1×10-10
mol?L-1.T℃时,将pH=11的NaOH溶液V1L与pH=1的H2SO4溶液V2L混合(设混合后溶液的体积为原两溶液体积之和),所得混合溶液的pH=2,则V1:V2=
9:11
9:11
,此溶液中各种离子的浓度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
c(Na+)>c(SO42-)>c(H+)>c(OH-
c(Na+)>c(SO42-)>c(H+)>c(OH-

(4)0.1mol?L-1pH为4的NaHB溶液中①c(H2B)、②c(HB-)、③c(B2-)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②>③>①
②>③>①

(5)在0.1mol?L-1的①(NH42SO4溶液、②NH4HCO3溶液、③NH4Cl溶液中,c(N
H
+
4
)
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
①>③>②
①>③>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钡盐行业生产中排出大量的钡泥[主要含有BaCO3、BaSiO3、BaSO3、Ba(FeO22等.某主要生产BaCl2、BaCO3、BaSO4的化工厂利用钡泥制取Ba(NO32,其部分工艺流程如下:

(1)酸溶过程中会产生CO2、硫酸钡、硅酸.
①二氧化碳与水作用形成的碳酸在水中的电离常数Ka1=4.2×10-7,Ka2=5.6×10-11;次氯酸在水中的电离常数Ka=4.7×10-8.写出向“84消毒液”(主要成分为氯化钠和次氯酸钠)中通入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ClO-+CO2+H2O═HClO+HCO3-
ClO-+CO2+H2O═HClO+HCO3-

②硫酸钡是重晶石的主要成分.工业上可以用碳来对重晶石进行处理得到BaS,最终转化成BaCl2
已知:BaSO4(s)+4C(s)═4CO(s)+BaS(s)△H=571.2KJ/mol
BaSO4(s)+2C(s)═2CO2(s)+BaS(s)△H=226.2KJ/mol
则:C和CO2在高温下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s)+CO2(g)═CO(g)△H=+172.5KJ/mol
C(s)+CO2(g)═CO(g)△H=+172.5KJ/mol

(2)酸溶后溶液中pH=1,Ba(FeO22与HNO3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Ba(FeO22+8HNO3=Ba(NO32+2Fe(NO33+4H2O
Ba(FeO22+8HNO3=Ba(NO32+2Fe(NO33+4H2O

(3)酸溶时通常控制反应温度不超过70℃,且不使用浓硝酸的原因是
防止反应速度过快,浓HNO3易挥发、分解
防止反应速度过快,浓HNO3易挥发、分解

(4)该厂结合本厂实际,选用的X为
BaCO3
BaCO3
(填化学式);中和Ⅰ使溶液中
Fe3+、H+
Fe3+、H+
(填离子符号)的浓度减少(中和Ⅰ引起的溶液体积变化可忽略).
(5)上述流程中洗涤的目的是
减少可溶性钡盐对环境的污染
减少可溶性钡盐对环境的污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Ⅰ.研究NO2、SO2、CO等大气污染气体的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1)已知:2SO2(g)+O2(g)?2SO3(g)△H=-Q1kJ?mol-1
2NO(g)+O2(g)?2NO2(g)△H=-Q2kJ?mol-1
则反应NO2(g)+SO2(g)?SO3(g)+NO(g) 的△H=
Q2-Q1
2
Q2-Q1
2
kJ?mol-1
(2)一定条件下,将NO2与SO2以体积比1:2置于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当测得上述反应平衡时NO2与NO体积比为1:3,则平衡常数K=
1.8
1.8

(3)CO可用于合成甲醇,反应方程式为:CO(g)+2H2(g)?CH3OH(g).CO在不同温度下的平衡转化率与压强的关系如图所示.该反应△H
0(填“>”或“<”).

Ⅱ.已知草酸是一种二元弱酸,草酸氢钠(NaHC2O4)溶液显酸性.
(1)用离子方程式解释Na2C2O4溶液显碱性的原因
C2O42-+H2O?HC2O4-+OH-
C2O42-+H2O?HC2O4-+OH-

(2)常温下,比较0.1mol?L-1NaHC2O4溶液中各种离子浓度的大小关系
c(Na+)>c(HC2O4-)>c(H+)>c(C2O42-)>c(OH-
c(Na+)>c(HC2O4-)>c(H+)>c(C2O42-)>c(OH-

Ⅲ.某课外活动小组为了探究的BaSO4溶解度,分别将足量BaSO4放入:a.5ml 水;b.40ml 0.2mol?L-1的Ba(OH)2溶液;c.20ml 0.5mol?L-1的Na2SO4溶液;d.40ml 0.1mol?L-1的H2SO4溶液中,溶解至饱和.
(1)以上各溶液中,的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B
B

A.b>a>c>d        B.b>a>d>c     C.a>d>c>b        D.a>b>d>c
(2)某同学取同样的溶液b和溶液d直接混合,则混合溶液的pH值为
13
13
(设混合溶液的体积为混合前两溶液的体积之和).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