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8.在2L密闭容器中,800℃时反应2NO(g)+O2(g)?2NO2(g)体系中,n(NO)随时间的变化如表所示:
时间/s012345
n(NO)/mol0.0200.0100.0080.0070.0070.007
(1)写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frac{{c}^{2}(N{O}_{2})}{{c}^{2}(NO)×c({O}_{2})}$.已知:K300℃>K350℃,则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2)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bc.
a.v(NO2)=2v(O2)            b.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c.v(NO)=2v(O2)          d.容器内的密度保持不变
(3)为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是c.
a.及时分离出NO2气体      b.适当升高温度
c.增大O2的浓度            d.选择高效催化剂
(4)图中表示NO2的变化的曲线是b. 用O2表示从0~2s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1.5×10-3mol•L-1•s-1

分析 (1)平衡常数是指:一定温度下,可能反应到达平衡时,生成物浓度系数次幂乘积与反应物浓度系数次幂乘积的比;随温度升高平衡常数减小,说明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
(2)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不再改变,由此衍生的一些物理量也不变;
(3)a.及时分离出NO2反应速率减小;
b.适当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增大O2的浓度,反应速率增大,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选择高效催化剂不影响平衡移动;
(4)NO2是产物,随反应进行浓度增大,平衡时△c(NO2)=△c(NO);根据v=$\frac{△c}{△t}$计算v(NO),再利用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计算v(O2).

解答 解:(1)反应2NO(g)+O2(g)?2NO2(g)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frac{{c}^{2}(N{O}_{2})}{{c}^{2}(NO)×c({O}_{2})}$,随温度升高平衡常数减小,说明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所以正反应是放热反应,
故答案为:$\frac{{c}^{2}(N{O}_{2})}{{c}^{2}(NO)×c({O}_{2})}$;放;
(2)a.v(NO2)=2v(O2),未体现正与逆的关系,故错误;            
b.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说明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反应达平衡状态,故正确;
c.v(NO)=2v(O2)=2v(O2),所以达平衡状态,故正确;          
d.容器内的密度始终保持不变,故错误;
故选:bc;
(3)a.及时分离除NO2气体,平衡向右移动,但反应速率减小,故a错误;
b.适当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b错误;
c.增大O2的浓度反应速率增大,且该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c正确;
d.选择高效催化剂能增大反应速率,但平衡不移动,故d错误;
故选:c;
(4)NO2是产物,随反应进行浓度增大,平衡时△c(NO2)=△c(NO)=$\frac{0.02mol-0.007mol}{2L}$=0.0065mol/L,所以图中表示NO2变化的曲线是b;
2s内用NO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v(NO)=$\frac{\frac{0.02mol-0.008mol}{2L}}{2s}$=3.0×10-3mol•L-1•s-1,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v(O2)=$\frac{1}{2}$v(NO)=1.5×10-3mol•L-1•s-1,故答案为:b;1.5×10-3mol•L-1•s-1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计算与影响因素、化学平衡常数、反应速率计算与影响因素,难度不大,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向amolNaOH的溶液中通入bmolCO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当a:b>2时,发生的离子反应为:2OH-+CO2═CO32-+H2O
B.当a:b<1时,发生的离子反应为:OH-+CO2═HCO3-
C.当2a=3b时,发生的离子反应为:2OH-+CO2═CO32-+H2O
D.当0.5a<b<a时,溶液中HCO3-与CO32-共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根据下列实验事实:
(1)X+Y2+═X2++Y 
(2)Z+2H2O$\frac{\underline{\;冷\;}}{\;}$Z(OH)2+H2
(3)Z2+离子的氧化性比X2+弱  
(4)由Y、W作电极组成的原电池反应为:Y-2e-═Y2+
由此可知,X、Y、Z、W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X>Y>Z>WB.Y>X>W>ZC.Z>X>Y>WD.Z>Y>X>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标准状况下,22.4 L 苯中含有的苯分子数是NA
B.标准状况下,1mol氦气中含有的核外电子数为4NA
C.常温常压下,15g乙烷分子中含有的碳氢键数目为3 NA
D.常温常压下,0.10 mol•L-1CH3COOH溶液中含有的H+数小于0.1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3.太阳能电池板材料除单晶硅外,还有铜、铟、镓、硒、硅等化学物质.
(1)基态铜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4s1;已知高温下CuO→Cu2O+O2,从铜原子价电子层结构(3d和4s轨道上应填充的电子数)变化角度来看,能生成Cu2O的原因是Cu2+的价电子结构为3d9,Cu+的价电子结构为3d10,3d10为稳定结构,所以在高温时,Cu2+得一个电子变成稳定结构的Cu+
(2)硒、硅均能与氢元素形成气态氢化物,则它们形成的组成最简单的氢化物中,分子构型分别为V形、正四面体,若“Si-H”中共用电子对偏向氢元素,氢气与硒反应是单质硒是氧化剂,则硒与硅的电负性相对大小为Se>Si(填“>”、“<”).人们把硅与氢元素形成的一类化合物叫硅烷,硅烷的组成、结构与相应的烷烃相似,硅烷的沸点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如图1所示,呈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硅烷为分子晶体,随相对分子质量增大,分子间作用力增强,熔沸点升高;

(3)与镓元素处于同一主族的硼元素具有缺电子性(价电子数少于价层轨道数),其化合物可与具有孤对电子的分子或离子生成配合物,如BF3能与NH3反应生成BF3•NH3,BF3•NH3中B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sp3,B与N之间形成配位键;
(4)金刚砂(SiC)的硬度为9.5,其晶胞结构如图2所示;则金刚砂晶体类型为原子晶体,在SiC中,每个C原子周围最近的C原子数目为12,若晶胞的边长为a pm,则金刚砂的密度为$\frac{1.6×10{\;}^{32}}{aN{\;}_{A}}$g•c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只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氢元素,这类化合物称氢化物.下列物质不属于氢化物的是(  )
A.H2OB.SO3C.NaHD.NH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在沥青中有一系列稠环化合物,它们彼此虽不是同系物,但其组成和结构都有规律性的变化,从萘开始,这一系列化合物中第25个分子式是(  )
A.C50H30B.C154H56C.C154H60D.C150H5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7.把54g Al放入足量盐酸(HCl)中完全反应,计算生成H2的体积(标准状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18.已知A、B、C、D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四种不同粒子,它们之间存在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已经略去):

(1)如果A、B、C、D均是10电子的粒子,请写出A、D的化学式:ANH4+  DH2O.
(2)如果A和C是18电子的粒子,B和D是10电子的粒子,请写出:
①A与B在溶液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S-+OH-═S2-+H2O.
②根据上述离子方程式,可以判断C与B结合质子的能力大小是(用化学式或离子符号表示)OH->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