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组气体中,通常状况下能够共存,并且都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是
A.HCl、N2、NH3 B.Cl2、CO2、O2
C.NO、O2、N2 D.CO2、CO、NH3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2015福建省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如图曲线a和b是盐酸与氢氧化钠的相互滴定的滴定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 mol·L-1
B.P点时反应恰好完全,溶液呈中性
C.曲线a是盐酸滴定氢氧化钠的测定曲线
D.酚酞不能用做本实验的指示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2015学年宁夏银川九中高三上学期期中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化学选修2-化学与技术】(15分)印尼火山喷发不仅带来壮观的美景,还给附近的居民带来物质财富,有许多居民冒着生命危险在底部的火山口收集纯硫磺块来赚取丰厚收入。硫磺可用于生产化工原料硫酸。某工厂用下图所示的工艺流程生产硫酸: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充分利用反应放出的热量,接触室中应安装______________(填设备名称)。吸收塔中填充有许多瓷管,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使硫磺充分燃烧,经流量计1通入燃烧室的氧气过量50%,为提高SO2转化率,经流量计2的氧气量为接触室中二氧化硫完全氧化时理论需氧量的2.5倍,则生产过程中流经流量计1和流量计2的空气体积比应为________。假设接触室中SO2的转化率为95%,b管排出的尾气中二氧化硫的体积分数为__________(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按0.2计),该尾气的处理方法是________。
(3)与以硫铁矿为原料的生产工艺相比,该工艺的特点是________(可多选)。
A.耗氧量减少 B.二氧化硫的转化率提高
C.产生的废渣减少 D.不需要使用催化剂
(4)硫酸的用途非常广,可应用于下列哪些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橡胶的硫化 B.表面活性剂“烷基苯磺酸钠”的合成
C.铅蓄电池的生产 D.过磷酸钙的制备
(5)矿物燃料的燃烧是产生大气中SO2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燃煤中加入适量的石灰石,可有效减少煤燃烧时SO2的排放,请写出此脱硫过程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2015甘肃省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向一定量的Cu、Fe2O3的混合物中加入100 mL 1 mol·L-1的盐酸,恰好使混合物完全溶解,所得溶液中不含Fe3+,若用过量的CO在高温下还原相同质量的原混合物,固体减少的质量为
A.3.2 g B.2.4 g C.1.6 g D.0.8 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2015甘肃省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把7.4 g Na2CO3·10H2O和NaHCO3组成的固体混合物溶于水配成100 mL溶液,其中c(Na+)=0.6 mol·L-1。若把等质量的固体混合物加热至恒重,残留固体的质量是
A.3.18 g B.2.12 g C.4.22 g D.5.28 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2015甘肃省白银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填空题
(8分)下列各反应中,通入的气体反应物各起什么作用?请选择下列序号填空:
A.只做氧化剂 B.只做还原剂
C.既做氧化剂又做还原剂 D.既不做氧化剂又不做还原剂
(1)氯气通入水中:Cl2+H2O===HCl+HClO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氧化氮通入水中:3NO2+H2O===2HNO3+NO__________________
(3)二氧化碳气体通入氢氧化钾溶液中:CO2+2KOH===K2CO3+H2O____________
(4)二氧化硫气体通入氢硫酸中:SO2+2H2S===3S↓ +2H2O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2015甘肃省白银市高一上学期期末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某同学弄清氨的喷泉实验原理后有了一个创新的设计:如果改换一下烧瓶内的气体和胶头滴管与烧杯中的液体,也能做成喷泉实验。那么下列各组中的气体和液体不符合该学生设计的一组是
A.SO2和NaOH溶液 B.CO2和NaOH溶液
C.O2和水 D.Cl2和NaOH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4-2015学年湖南省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将足量CO2气体通入硅酸钠溶液中,然后加热蒸干,再在高温下充分反应,最后所得的固体物质是
A.Na2SiO3 B.Na2CO3、Na2SiO3 C.Na2CO3、SiO2 D.Si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