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可以大量共存的是(  )
A.无色溶液中    Mg2+、Al3+、SO42-、CO32-
B.pH=1的溶液中    NH4+、Ba2+、HCO3-、NO3-
C.含MnO4-的溶液中    H+、K+、Br-、I-
D.在$\frac{c({H}^{+})}{c(O{H}^{-})}$=1×10-12的溶液中    Na+、K+、CH3COO-、SO42-

分析 A.离子之间结合生成沉淀;
B.pH=1的溶液,显酸性;
C.离子之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D.$\frac{c({H}^{+})}{c(O{H}^{-})}$=1×10-12的溶液,显碱性.

解答 解:A.Mg2+、Al3+分别与CO32-结合生成沉淀,不能共存,故A错误;
B.pH=1的溶液,显酸性,不能大量存在HCO3-,故B错误;
C.H+、MnO4-、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故C错误;
D.$\frac{c({H}^{+})}{c(O{H}^{-})}$=1×10-12的溶液,显碱性,该组离子之间不反应,可大量共存,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离子的共存,为高频考点,把握习题中的信息及常见离子之间的反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共存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右图是用点滴板探究氨气的性质.实验时向NaOH固体上滴几滴浓氨水后,立即用培养皿罩住整个点滴板.下列对实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选项实验现象解释
A红色石蕊试纸变蓝NH3极易溶于水
B浓硫酸附近无白烟NH3与浓硫酸不发生反应
C氯化铝溶液变浑浊NH3与AlCl3溶液反应:Al3++3OH-→Al(OH)3
D浓盐酸附近有白烟NH3与挥发出的HCl反应:NH3+HCl→NH4Cl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OPA是一种重要的医药中间体,有关它的转化如下:

已知:Cannizzaro反应是无α-H(醛基相邻碳上的氢)的醛的歧化反应(如甲醛、甲醛等:2HCHO+KOH$\stackrel{△}{→}$CH3OH+HCOOK).
(1)A是摩尔质量为106g/mol的烃,则A的分子式是C8H10
(2)A→B和A→C的反应类型都属于取代反应;其中“条件①”是光照.
(3)OPA分子中含有2个相同的官能团,则OPA的结构简式是
(4)D中含2个不同的官能团,E的化学式为.D→E的化学方程式是n$\stackrel{催化剂}{→}$+(n-1)H2O(不必注反应条件).
(5)F是D的同分异构体,其苯环上的一氯代物只有1种,除苯环外不含其他环状结构,F的结构简式可能(写1种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某化学实验小组的同学为探究和比较SO2和氯水的漂白性,设计了如下的实验装置.

(1)小组同学在实验时,当打开A的分液漏斗的下面活塞后,发现漏斗内的液体未流下,其原因可能是分液漏斗上边的活塞未打开或者是其凹槽未对准漏斗上口的小孔.
(2)配平装置E中反应的化学化学方程式:1MnO2+4HCl(浓)$\frac{\underline{\;\;△\;\;}}{\;}$1MnCl2+Cl2↑+2H2O
(3)A、E均开始反应,当观察到B、D中的品红溶液均已褪色时,停止反应通气.取下B、D两个试管,分别加热,出现的现象是B中溶液变成红色,D中溶液颜色无变化.
(4)当小组同学将SO2和Cl2按体积比1:1,同时通入到品红溶液时,观察到品红溶液几乎没有出现褪色现象,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用化学用语表示)SO2+Cl2+2H2O=H2SO4+2H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氮元素在海洋中的循环,是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和关键.海洋中无机氮的循环过程可用如图表示.
(1)海洋中的氮循环起始于氮的固定,其中属于固氮作用的一步是②(填图中数字序号).
(2)下列关于海洋氮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是ad(填字母序号).
a.海洋中存在游离态的氮
b.海洋中的氮循环起始于氮的氧化
c.海洋中的反硝化作用一定有氧气的参与
d.向海洋排放含NO3-的废水会影响海洋中NH4+的含量
(3)有氧时,在硝化细菌作用下,NH4+可实现过程④的转化,将过程④的离子方程式补充完整:
NH4++5O2═2NO2-+6H++N2O+5H2O
(4)有人研究了温度对海洋硝化细菌去除氨氮效果的影响,下表为对10L人工海水样本的监测数据:
温度/℃样本氨氮含量/mg处理24h处理48h
氨氮含量/mg氨氮含量/mg
201008838788
251008757468
301008798600
401008977910
硝化细菌去除氨氮的最佳反应温度是25℃,在最佳反应温度时,48h内去除氨氮反应的平均速率是1.125mg•L-1•h-1
(5)为了避免含氮废水对海洋氮循环系统的影响,需经处理后排放.图是间接氧化工业废水中氨氮(NH4+)的示意图.

①结合电极反应式简述间接氧化法去除氨氮的原理:阳极反应2Cl--2e-=Cl2,产生的Cl2氧化废水中的NH4+释放出N2
②若生成H2和N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则处理后废水的pH将减小(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请简述理由:电路中通过相同电量时,若生成n(H2):n(N2)=3:1,则阳极产生的H+比阴极消耗的H+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硝酸是氧化性酸,其本质是NO3-有氧化性,某课外实验小组进行了下列有关NO3-氧化性的探究(实验均在通风橱中完成).
实验装置编号溶液X实验现象

实验Ⅰ6mol•L-1稀硝酸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铜片表面产生无色气体,在液面上方变为红棕色.
实验Ⅱ15mol•L-1浓硝酸电流计指针先向右偏转,很快又偏向左边,铝片和铜片表面产生红棕色气体,溶液变为绿色.
(1)实验Ⅰ中,铝片作负(填“正”或“负”)极.液面上方产生红棕色气体的化学方程式是2NO+O2=2NO2
(2)实验Ⅱ中电流计指针先偏向右边后偏向左边的原因是Al开始作电池的负极,Al在浓硝酸中迅速生成致密氧化膜后,Cu作负极.
查阅资料:活泼金属与1mol•L-1稀硝酸反应有H2和NH4+生成,NH4+生成的原理是产生H2的过程中NO3-被还原.
(3)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Ⅲ:溶液X为1mol•L-1稀硝酸溶液,观察到电流计指针向右偏转.
①反应后的溶液中含NH4+.实验室检验NH4+的方法是取少量待检溶液于试管中,加入浓NaOH溶液,加热,若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溶液中含NH4+
②生成NH4+的电极反应式是NO3-+8e-+10H+=NH4++3H2O.
(4)进一步探究碱性条件下NO3-的氧化性,进行实验Ⅳ:
①观察到A中有NH3生成,B中无明显现象.A、B产生不同现象的解释是Al与NaOH溶液反应产生H2的过程中可将NO3-还原为NH3,而Mg不能与NaOH.
②A中生成NH3的离子方程式是8Al+3NO3-+5OH-+2H2O=3NH3↑+8AlO2-
(5)将铝粉加入到NaNO3溶液中无明显现象,结合实验Ⅲ和Ⅳ说明理由因为铝与中性的硝酸钠溶液无生成H2的过程,NO3-无法被还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Cl2是一种有毒气体,如果泄漏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1)已知:3Cl2+8NH3═6NH4Cl+N2,化工厂可用浓氨水来检验Cl2是否泄漏.当有少量Cl2泄漏,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出现白烟.
(2)喷射石灰乳等碱性物质可以减轻少量Cl2泄漏造成的危害.Cl2和石灰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3)实验室常用烧碱溶液吸收Cl2.若将Cl2通入热的烧碱溶液中,可以得到NaCl、NaClO和NaClO3的混合液.当NaCl和NaCl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8:1时,混合液中NaClO和NaCl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可用于鉴别乙醇、甲酸、乙醛、乙酸4种无色液体的一种试剂是(  )
A.B.新制Cu(OH)2C.NaOH溶液D.石蕊试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氢气是清洁的能源,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有关氢气的制取研究是一个有趣的课题.根据提供两种制氢方法,完成下列各题:

(1)方法一:H2S热分解法,反应式为:2H2S(g)?2H2(g)+S2(g)△H
在恒容密闭容器中,控制不同温度进行H2S的分解实验.H2S的起始浓度均为c mol•L-1.不同温度下反应相同时间t后,测得如图1所示H2S转化率曲线图.其中a为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关系曲线,b为未达到平衡时转化率与温度的关系曲线.
①△H>0(“>”、“<”或“=”),
②若985℃时,反应经t min达到平衡,此时H2S的转化率为40%,则t min内反应速率v(H2)=$\frac{0.4c}{t}$mol•L-1•min-1(用含c、t的代数式表示).
③请说明随温度的升高,曲线b向曲线a逼近的原因: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加快,达到平衡所需时间缩短.
(2)方法二:以CaO为吸收体,将生物材质(以C计)与水蒸气反应制取H2.反应装置由气化炉和燃烧炉两个反应器组成,相关反应如下表所示:
流程1:气化炉中产生H2流程2:燃烧炉中CaO再生
通入水蒸气,主要化学反应:
Ⅰ:C(s)+H2O(g)═CO(g)+H2(g)  K1
Ⅱ:CO(g)+H2O(g)═CO2(g)+H2(g)K2
Ⅲ:CaO(s)+CO2(g)═CaCO3(s)K3
通入纯氧,主要化学反应:
IV:C(s)+O2(g)═CO2(g)
△H=-393.8kJ•mol-1
V:CaCO3(s)═CaO(s)+CO2(g)
①反应C(s)+2H2O(g)+CaO(s)═CaCO3(s)+2H2(g)K=K1•K2•K3.(用K1、K2、K3表示)
②图2为反应I在一定温度下,平衡时各气体体积百分含量随压强变化的关系图2.若反应达某一平衡状态时,测得c(H2O)=2c(H2)=2c(CO)=2mol•L-1,试根据H2O的体积百分含量变化曲线,补充完整CO的变化曲线示意图.
③对于可逆反应C(s)+2H2O(g)+CaO(s)?CaCO3(s)+2H2(g),△H=-87.9kJ•mol-1;采取以下措施可以提高H2产量的是AC.(填字母编号)
A.降低体系的温度
B.使各气体组分浓度均加倍
C.适当增加水蒸气的通入量
D.增加CaO的量,提高CO2的吸收率?
(3)方法二与方法一相比其优点有实现了吸收剂CaO的循环,降低能耗(写一个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