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9.将4mol A气体和2mol B气体在2L 的容器中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2A(g)+B(g)?2C(g)若经2s 后测得C的浓度为0.6mol•L-1现有下列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①用物质A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3mol•L-1•s-1
②2s时物质A的转化率为70%
③用物质B 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6mol•L-1•s-1         
④2s时物质B的浓度为0.7mol•L-1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

分析 ①根据v=$\frac{△c}{△t}$计算v(C),再根据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计算v(A);
②计算C的物质的量变化量,根据方程式计算转化的A的物质的量,根据转化率定义计算A的转化率;
③利用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计算v(B);
④浓度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据此计算B的浓度变化量,进而计算2S时B的浓度.

解答 解:①2s后测得C的浓度为0.6mol•L-1,则v(C)=$\frac{0.6mol/L}{2s}$=0.3mol/(L.min),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v(A)=v(C)=0.3mol/(L.min),故①正确;
②C的物质的量变化为2L×0.6mol•L-1=1.2mol,根据方程式可知转化的A的物质的量=1.2mol,故A的转化率=$\frac{1.2mol}{4mol}$×100%=30%,故②错误;
③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v(B)=$\frac{1}{2}$v(C)=$\frac{1}{2}$×0.3mol/(L.min)=0.15mol/(L.min),故③错误;
④浓度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故B的浓度变化量=$\frac{1}{2}$×0.6mol•L-1=0.3mol/L,故2S时B的浓度为$\frac{2mol}{2L}$-0.3mol/L=0.7mol/L,故④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速率的有关计算,难度不大,侧重对基础知识的巩固,注意反应速率通常利用定义法与速率规律计算.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下列关于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常温下,钠露置在空气中易被氧气氧化为过氧化钠,因此应保存在煤油里
B.钠是强还原剂,它能从盐溶液中置换出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钠后面的金属
C.钠蒸气充入灯泡中制成钠灯,常用于公路照明
D.金属钠着火时,能用水来灭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下列反应属于取代反应的是(  )
①Zn+2HCl=ZnCl2+H2
②Cu(OH)2+H2SO4═CuSO4+2H2O
③CH3CH3+2Cl2$\stackrel{光}{→}$CH2ClCH2Cl+2HCl
④CH3COONa+NaOH$\stackrel{一定条件}{→}$CH4↑+NaCO3
A.B.①③C.②④D.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现拟在实验室里利用空气和镁粉为原料制取少量氮化镁(Mg3N2).已知实验中可能会发生下列反应:
①2Mg+O2$\frac{\underline{\;点燃\;}}{\;}$2MgO;②3Mg+N2 $\frac{\underline{\;点燃\;}}{\;}$Mg3N2;③2Mg+CO2$\frac{\underline{\;点燃\;}}{\;}$2MgO+C;④Mg+H2O$\frac{\underline{\;\;△\;\;}}{\;}$MgO+H2↑; ⑤Mg3N2+6H2O═3Mg(OH)2+2NH3
可供选择的装置和药品如图所示(镁粉、还原铁粉均已干燥,装置内所发生的反应是完全的,整套装置的末端与干燥管相连).

回答下列问题:
(1)在设计实验方案时,除装置A、D、E外,还应选择的装置有BF(填字母代号),选择装置D目的为D的目的是除去空气中的CO2,避免反应③发生;
(2)通气后,应先点燃F处的酒精灯;如果同时点燃A、F装置的酒精灯,将会使实验结果偏低(填“偏高”或“偏低”)原因如果装置F中的还原铁粉没有达到反应温度时,氧气不能除尽,导致氧同镁反应,而使氮化镁中混入氧化镁
(3)请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产物是Mg3N2,写出操作步骤、现象和结论:取适量产物放入试管中,滴加蒸馏水,将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试管口,如果试管中的溶液出现浑浊,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可以证明有氮化镁生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现代工业常以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氨气为原料制备纯碱,部分工艺流程如图:

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应Ⅰ原理为CO2+NH3+NaCl+H2O→NaHCO3↓+NH4Cl
B.向饱和NaCl溶液中先通入足量的CO2,再通入足量的NH3
C.反应Ⅰ生成的沉淀,经过过滤、洗涤、煅烧可得到纯碱
D.往母液中通入氨气,加入细小的食盐颗粒并降温,可使氯化铵析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在一定条件下用普通铁粉和水蒸气反应,可以得到铁的氧化物.该氧化物又可以经过此反应的逆反应生成颗粒很细的铁粉,这种铁粉具有很高的反应活性,在空气中受撞击或受热时会燃烧,所以俗称“引火铁”.请分别用如图所示意的两套仪器装置,制取上述铁的氧化物和“引火铁”.实验中必须使用普通铁粉和6mol•L-1的盐酸,其他试剂自选(装置中必要的铁架台、铁夹、铁圈、石棉网、加热设备等在图中均已略去.)

填写下列空白:
(1)实验进行时试管A中应加入的试剂是普通铁粉(或铁粉);烧瓶B的作用是产生水蒸气;烧瓶C的作用是防止水倒吸(或用作安全瓶)
(2)实验时,长颈漏斗H中应加入6mol/L的稀盐酸U型管G的作用是除去H2中混有的HCl和水蒸气
(3)装置I中,在实验时需要加热的仪器是(填该仪器对应的字母)AB;当反应转移了4mol电子时,试管D中收集到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44.8L.
(4)写出试管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学习了元素周期律的有关知识后,同学们设计了多个实验在实验室探究同周期及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甲组同学根据元素非金属性与对应最高价含氧酸之间的关系,设计了如图1装置来一次性完成同主族和同周期元素非金属性强弱比较的实验研究.
(1)写出选用物质的化学式:ANa2CO3、BNa2SiO3.根据实验目的,烧杯B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H2O+CO2+SiO32-═H2SiO3↓+CO32-,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元素非金属性强弱顺序为S>C>Si.乙组同学设计了如图2装置来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的实验.

(2)乙组同学实验过程如下:
Ⅰ.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a,滴加浓盐酸.
Ⅱ.当B和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
Ⅲ.当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橙黄色时,立即关闭活塞a.
Ⅳ…
①B中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l2+2Br-═Br2+2Cl-
②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过程 IV的操作和现象是操作打开分液漏斗活塞,使C中的溶液流入试管D,关闭活塞b,取下试管D并振荡;现象下层溶液呈紫红色.
③过程 II实验的目的是防止Cl2过量,排除Cl2对Br2置换I2的干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X、Y、Z、W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且互不同族,其中只有两种为金属;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等;X与W、Y与Z这两对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均为9.单质Y和W都可与浓的NaOH溶液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Y>Z>W
B.ZW2电子式为
C.片状Y在空气中点燃时现象不剧烈
D.已知XW2熔点为-107℃、沸点为12.5℃,熔融时不导电,可说明固态XW2为共价化合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Na2CO3-制玻璃; ②SiO2-太阳能电池;③AgI-人工降雨;④Fe2O3-红色油漆或涂料;
⑤Al2O3-焊接钢轨;⑥NaClO-消毒剂; ⑦NaCl-制纯碱;⑧明矾-用于水的消毒、杀菌.
A.①②③⑥⑧B.②③⑤⑥⑦C.②③④⑥⑧D.①③④⑥⑦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