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铜与浓硝酸 | B. | 铜与稀硝酸 | ||
C. | 氧化铜和硝酸反应 | D. | 氢氧化铜和硝酸反应 |
分析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氧化铜与硝酸反应、氢氧化铜与硝酸反应的方程式分别如下: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Cu+$\frac{8}{3}$HNO3(稀)=Cu(NO3)2+$\frac{2}{3}$NO↑+$\frac{4}{3}$H2O
CuO+2HNO3=Cu(NO3)2+H2O
Cu(OH)2+2HNO3=Cu(NO3)2+2H2O
结合方程式解答该题.
解答 解:铜与浓稀硝酸反应、氧化铜与硝酸反应、氢氧化铜与硝酸反应的方程式分别如下: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Cu+$\frac{8}{3}$HNO3(稀)=Cu(NO3)2+$\frac{2}{3}$NO↑+$\frac{4}{3}$H2O
CuO+2HNO3=Cu(NO3)2+H2O
Cu(OH)2+2HNO3=Cu(NO3)2+2H2O
当Cu(NO3)2计量数相同时,铜与浓稀硝酸反应、氧化铜与硝酸反应、氢氧化铜与硝酸反应所对应的硝酸的计量数分别是4、$\frac{8}{3}$、2、2,所以消耗硝酸的质量由多到少的顺序是:A>B>C=D,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Cu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为高频考点,把握发生的反应及反应中物质的量关系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题目难度不大.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溶液A和B均可以是稀硫酸或NaOH溶液 | |
B. | 若溶液B选用浓硝酸,则测得铜的质量分数偏大 | |
C. | 溶液A和B均不可选用浓硝酸 | |
D. | 实验室中方案Ⅱ更便于实施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一定是SO2 | B. | 一定是CO2 | ||
C. | 一定不是CO2 | D. | 可能是CO2,也可能是SO2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硅 | B. | 水晶项链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 | ||
C. | 晶体硅能用来制造太阳能电池 | D. | 二氧化硅是一种半导体材料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用湿润的pH试纸测溶液的pH一定会有误差 | |
B. | 用标准盐酸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NaOH溶液时,用待测溶液润洗锥形瓶 | |
C. | 用酸式滴定管量取酸性高锰酸钾溶液5.10mL | |
D. | 用标准盐酸溶液滴定未知浓度NaOH溶液的过程中不慎将锥形瓶中的溶液溅出,会使测得的NaOH溶液的浓度偏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蒸馏实验中温度计的水银球应插入溶液中 | |
B. | SiO2既能和NaOH溶液反应又能和氢氟酸反应,所以是两性氧化物 | |
C. | 分液时,先打开玻璃塞,再打开旋塞,使下层液体从下口流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 |
D. | 开始蒸馏时,应该先加热,再开冷凝水;蒸馏完毕,应先关冷凝水再撤酒精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v正(C):v逆(H2)=1:1的状态 | |
B. | 用H2O、CO、H2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比为1:1:1的状态 | |
C. | 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 | |
D. | 当平衡常数K不发生改变的时候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