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氧硫化碳(COS)可替代磷化氢而被用作熏蒸剂.
(1)组成氧硫化碳和磷化氢的各原子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三周期第VA族.
(2)下列事实可用于比较C与P两种元素非金属性相对强弱的是b(填字母).
a.最高正化合价:P>C
b.同温同浓度的两溶液的酸性:H3PO4>H2CO3
c.沸点:PH3>CH4
(3)氧硫化碳水解及部分应用流程如下(部分产物已略去):
COS$→_{Ⅰ}^{H_{20}}$H2S$→_{Ⅱ}^{NaOH}$Na2S溶液$→_{Ⅲ}^{△}$M溶液+H2
①已知:常温下,反应Ⅱ中每吸收1.7g H2S气体,反应放出热量4.76kJ,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2S(g)+2NaOH(aq)=Na2S(aq)+2H2O(l)△H=-95.2KJ/mol.
②已知M溶液中硫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为S2O32-,则反应Ⅲ中生成S2O32-的离子方程式为2S2-+5H2O$\frac{\underline{\;\;△\;\;}}{\;}$S2O32-+4H2↑+2OH-
③如图是反应Ⅲ中,在不同反应温度下,反应时间与H2产量的关系(Na2S初始含量为3mmol).由图象分析可知,a点时M溶液中除S2O32-外,还有SO42-(填含硫微粒的离子符号).

分析 (1)组成氧硫化碳和磷化氢的原子为O、S、P、H,先判断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再根据元素周期律,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主族元素周期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2)比较两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可根据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与氢气反应的难易程度、氢化物的稳定性以及最高正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强弱;
(3)①依据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标注物质的聚集状态和对应反应的焓变写出热化学方程式;
②依据题干信息:硫离子和水反应生成硫代硫酸根离子和氢气,依据电荷守恒和原子守恒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
③根据图示反应时间与H2产量的关系,a点时M溶液中除S2O32-外,还有SO42-

解答 解:(1)组成氧硫化碳和磷化氢的原子为O、S、P、H,氢元素有1个电子层,氧元素有2个电子层,磷、硫有3个电子层,所以磷、硫的原子半径大于氢、氧的原子半径,磷、硫是同周期元素,硫的原子序数大于磷的原子序数,由元素周期律知,磷的原子半径大于硫的原子半径,磷最外层为5个电子,处于第三周期第VA族,
故答案为:第三周期第VA族;
(2)比较两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可根据单质之间的置换反应、与氢气反应的难易程度、氢化物的稳定性以及最高正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强弱等角度,而最高正化合价、氢化物的沸点高低不能用于比较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故选b;
(3)①反应Ⅱ为硫化氢和氢氧化钠的反应H2S+2NaOH=Na2S+H2O,1.7g H2S的物质的量为n=$\frac{m}{M}$=$\frac{17g}{34g/mol}$=0.5mol,反应放出热量4.76kJ,则1mol硫化氢反应放出95.2KJ的热量,所以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2S(g)+2NaOH(aq)=Na2S(aq)+2H2O(l)△H=-95.2KJ/mol,
故答案为:H2S(g)+2NaOH(aq)=Na2S(aq)+2H2O(l)△H=-95.2KJ/mol;
②依据题干信息:硫离子和水反应生成硫代硫酸根离子和氢气,根据硫原子守恒,产物需有因离子,根据原子守恒,产物还有氢氧根离子,反应为:2S2-+5H2O$\frac{\underline{\;\;△\;\;}}{\;}$S2O32-+4H2↑+2OH-
故答案为:2S2-+5H2O$\frac{\underline{\;\;△\;\;}}{\;}$S2O32-+4H2↑+2OH-
③反应Ⅲ中,a点360℃时,随着时间推移,氢气的量不变,Na2S初始含量为3mmol,若只发生:2S2-+5H2O$\frac{\underline{\;\;△\;\;}}{\;}$S2O32-+4H2↑+2OH-,生成氢气:3mmol×$\frac{4}{2}$=6mmol,图中为9mmol,说明M溶液中除S2O32-外,还有SO42-,反应为:S2-+4H2O$\frac{\underline{\;\;△\;\;}}{\;}$SO42-+4H2↑,
故答案为:SO42-

点评 本题考查了原子半径大小的比较、非金属性强弱比较、热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等,注意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半径大小的比较方法.注意元素非金属性和金属性的比较角度,题目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当振荡分液漏斗中的混合溶液时,须用一只手压住分液漏斗的玻璃塞,另一只手握住旋塞,将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B.检验氨气的方法是将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靠近瓶口或管口,观察试纸是否呈红色
C.向FeCl3溶液中滴加几滴KI溶液,振荡静置后分成两份,向其中一份溶液中加入淀粉,溶液呈蓝色;向另一份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呈血红色.该实验说明FeCl3与KI反应有一定的限度
D.铁钉放试管中,加入2mL水、3滴稀醋酸和1滴K3[Fe(CN)6]溶液,不久铁钉周围出现蓝色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Na2O与Na2O2的相同点是(  )
A.氧元素化合价B.颜色状态C.阴、阳离子个数比D.为碱性氧化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9. 50mL 0.5mol•L-1盐酸与50mL 0.55mol•L-1 NaOH溶液在如图所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一种玻璃仪器是环形玻璃搅拌棒.
(2)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测得的中和热偏大(填“偏大”或“偏小”或“无影响”).
(3)实验中改用60mL 0.50mol•L-1盐酸跟50mL 0.50mol•L-1 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不相等(填“偏大”或“相等”或“偏小”),所求中和热相等(填“相等”或“不相等”),简述理由:因中和热是指稀强酸与稀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放出的热量,与酸碱的用量无关.
(4)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数值会偏小;用50mL 0.5mol•L-1盐酸与50mL 0.50mol•L-1 NaOH溶液进行中和测定,测得的中和热数值会无影响.(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5)取50mL 0.50mol/L NaOH溶液和30mL0.50mol/L硫酸溶液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
温度
实验次数
 
起始温度T1/℃终止温度T2/℃
 
温度差平均值(T2-T1)/℃
 
H2SO4NaOH平均值
126.226.0 30.1 
227.027.4 33.3 
325.925.9 29.8 
426.426.2 30.4 
则中和热△H=-53.8kJ/mol(取小数点后一位).
(本题中NaOH溶液和硫酸溶液的密度均取1g/mL,溶液的比热容均取4.2J/(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6.已知X、Y、Z、W为短周期四种常见元素,它们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X是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Y原子的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2倍,W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回答下列问题:
X、Y、Z、W四种元素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是C>N>O>H(用元素符号表示),写出Y单质与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浓溶液混合加热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4HNO3(浓)$\frac{\underline{\;\;△\;\;}}{\;}$CO2↑+4NO2↑+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下列各项中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
A.AlCl3 水解:Al3++3H2O═Al(OH)3 +3H+
B.NaHCO3 电离:NaHCO3 ?Na++HCO3-
C.固体Ca(OH)2 与NH4Cl共热:NH4++OH-═NH3+H2O
D.过量的CO2 气体通入饱和石灰水中:CO2 +OH-═HC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3.银锌电池是一种高能电池,它以KOH溶液为电解质溶液,发生的电池总反应为Ag2O+Zn═ZnO+2Ag,请回答下列问题:
(1)负极的电极反应式是Zn+2OH--2e-=ZnO+H2O,正极的电极反应是为Ag2O+H2O+2e-=2Ag+2OH-
(2)电池工作时,负极附近溶液的pH降低(填“升高”或“降低,下同”),正极附近溶液的pH升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存在着内在联系.根据所学物质结构知识,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请按要求任意写一个相应物质(填化学式):含有非极性键的离子化合物Na2O2,既含有非极性键的又含极性的非极性分子C2H2,既含有非极性键的又含极性键的极性分子H2O2,全部由非金属组成的离子化合物NH4NO3,由金属和非金属组成的共价化合物AlCl3
(2)苏丹红颜色鲜艳、价格低廉,常被一些企业非法作为食品和化妆品等的染色剂,严重危害人们健康.苏丹红常见有Ⅰ、Ⅱ、Ⅲ、Ⅳ4种类型,苏丹红Ⅰ号的分子结构如图1所示.苏丹红Ⅰ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微溶于乙醇,有人把羟基取代在对位形成图2所示的结构,则其在水中的溶解度会增大(填“增大”或“减小”),原因是苏丹红Ⅰ易形成分子内氢键而使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而修饰后的结构易形成分子间氢键,与水分子形成氢键后有利于的增大在水中的溶解度.
(3)已知Ti3+可形成配位数为6,颜色不同的两种配合物晶体,一种为紫色,另一为绿色.两种晶体的组成皆为TiCl3•6H2O.为测定这两种晶体的化学式,设计了如下实验:
a.分别取等质量的两种配合物晶体的样品配成待测溶液;
b.分别往待测溶液中滴入AgNO3溶液,均产生白色沉淀;
c.沉淀完全后分别过滤得两份沉淀,经洗涤干燥后称量,发现原绿色晶体的水溶液得到的白色沉淀质量为紫色晶体的水溶液反应得到沉淀质量的$\frac{2}{3}$.
绿色晶体配合物的化学式为[TiCl(H2O)5]Cl2•H2O,由Cl所形成的化学键类型是离子键、配位键.
(4)图3中A、B、C、D四条曲线分别表示第ⅣA、ⅤA、ⅥA、ⅦA族元素的氢化物的沸点,其中表示ⅦA族元素氢化物沸点的曲线是B;表示ⅣA族元素氢化物沸点的曲线是D;同一族中第3、4、5周期元素的氢化物沸点依次升高,其原因是结构与组成相似,分子之间不能形成氢键,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沸点越高;A、B、C曲线中第二周期元素的氢化物的沸点显著高于第三周期元素的氢化物的沸点,其原因是水分子之间、氨气分子之间、HF分子之间均形成氢键,沸点较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下列每组物质内,凡同种元素均显示相同化合价的是(  )
A.K2MnO4和KMnO4B.CuCO3、Cu(OH)2、Cu2(OH)2CO3
C.NH4NO3和NaNO2D.NaHSO4和Na2S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