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依据分液漏斗使用方法解答:使用分液漏斗时应取下塞子,使分液漏斗内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保证液体顺利流出;
(2)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氯气和氯化锰、水;
(3)二氧化硫能够与有色物质化合生成无色物质,因而具有漂白性,该无色化合物具有不稳定性,受热容易分解.
解答 解:(1)使用分液漏斗时应取下塞子,使分液漏斗内的压强等于大气压强,保证液体顺利流出,打开A的分液漏斗活塞后,漏斗中液体未流下,原因是:分液漏斗的玻璃塞没有取下来;
故答案为:分液漏斗的玻璃塞没有取下来
(2)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氯气和氯化锰、水,化学方程式:MnO2+4HCl(浓)$\frac{\underline{\;\;△\;\;}}{\;}$MnCl2+Cl2↑+2H2O;
故答案为:MnO2+4HCl(浓)$\frac{\underline{\;\;△\;\;}}{\;}$MnCl2+Cl2↑+2H2O;
(3)二氧化硫能够与有色物质化合生成无色物质,因而具有漂白性,该无色化合物具有不稳定性,受热容易分解,所以二氧化硫通入品红溶液,溶液褪色,加热后溶液恢复颜色;
故答案为:褪色的品红又恢复成红色.
点评 本题考查氯气和二氧化碳漂白性的对比实验,明确氯气、二氧化硫制备原理及性质是解题关键,注意二氧化硫漂白性原理和不稳定性的特点,题目难度不大.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甲烷的燃烧热为890.3 kJ•mol-1,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H4(g)+2O2(g)=CO2(g)+2H2O(g)△H=-890.3 kJ•mol-1 | |
B. | 在101 kPa时,2 g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 kJ热量,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H2(g)+O2(g)=2H2O(l)△H=-571.6 kJ•mol-1 | |
C. | HCl和NaOH反应的中和热△H=-57.3 kJ•mol,则H2SO4和Ca(OH)2反应的中和热△H=2×(-57.3)kJ•mol-1 | |
D. | 500℃、30 MPa下,将0.5 mol N2(g)和1.5 mol H2(g)置于密闭容器中充分反应生成NH3(g)放热19.3kJ,其热化学方程式为N2(g)+3H2(g)?2NH3(g)△H=-38.6kJ•mol-1(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实验事实 | 结论 | |
A | KClO3和SO3溶于水后能导电 | KClO3和SO3为电解质 |
B | SO2通入硝酸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 BaSO3不溶于强酸 |
C | 将CO2通入NaAlO2溶液会产生白色沉淀 | 结合H+的能力:HCO${\;}_{3}^{-}$<AlO${\;}_{2}^{-}$ |
D | 常温下白磷可自燃而氮气须在放电时才与氧气反应 | 非金属性:P>N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澄清透明的溶液中:Cu2+、Fe3+、NO3-、Cl- | |
B. | 使甲基橙变红色的溶液:Fe2+、K+、NO3-、SO42- | |
C. | 含有大量ClO-的溶液中:K+、OH-、I-、SO32- | |
D. | 由水电离产生的c(H+)=10-12mol•L-1的溶液:NH4+、SO42-、HCO3-、Cl-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NO2、SO2、BF3、NCl3分子中没有一个分子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都满足了8电子稳定结构 | |
B. | 单质的晶体中一定不存在的微粒是阴离子 | |
C. | P4和CH4都是正四面体分子且键角都为109°28ˊ | |
D. | NaCl晶体中与每个Na+距离相等且最近的Cl-共有12个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