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捕捉技术”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CO2分离出来并利用。如可利用NaOH溶液来“捕捉”CO2,其基本过程如下图所示(部分条件及物质未标出)。
下列有关该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①能耗大是该方法的一大缺点
②整个过程中,只有一种物质可以循环利用
③“反应分离”环节中,分离物质的基本操作是蒸发结晶、过滤
④该方法可减少碳排放,捕捉到的CO2还可用来制备甲醇等产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今有甲、乙、丙三瓶等体积的新制氯水,浓度均为
0.1 mol· L-1。如果在甲中加入少量的碳酸氢钠晶体m mol,在乙中加入少量的亚硫酸氢钠晶体m mol,丙瓶不变,片刻后,甲乙丙三溶液中HClO的物质的量浓度大小关系是(溶液体积变化不计)(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丙>甲=乙 D.乙>丙>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用4种溶液进行实验,下表中“操作及现
象”与“溶液”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选项 | 操作及现象 | 溶液 |
A | 通入CO2,溶液变浑浊。再升高至65℃以上,溶液变澄清。 | C6H5ONa溶液 |
B | 通入CO2,溶液变浑浊。继续通CO2至过量,浑浊消失。 | Na2SiO3溶液 |
C | 通入CO2,溶液变浑浊。再加入品红溶液,红色褪去。 | Ca(ClO)2溶液 |
D | 通入CO2,溶液变浑浊。继续通CO2至过量,浑浊消失,再加入足量NaOH溶液,又变浑浊。 | Ca(OH)2溶液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石墨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关于石墨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石墨烯可导电,说明它是电解质
B.石墨烯、金刚石、C60、“碳纳米泡沫”四种物质都是碳的单质
C.由于C(石墨,s)===C(金刚石,s) ΔH=+1.9 kJ·mol-1知金刚石比石墨
烯稳定
D.尽量使用含C的产品,减少使用含C的产品,此举符合“促进低碳经济”的宗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冠”由钢筋混凝土、7 000多块红色铝板和1 200多块玻璃等建成。
(1)铝________(填“是”或“不是”)红色的,铝板和玻璃均易被烧碱腐蚀,
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生产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玻璃都需要用到的主要原料是__________。
(3)石英玻璃化学稳定性强、膨胀系数小,是一种特种玻璃,石英玻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有机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实际上不是硅酸盐材料,而是一种__________(选填“橡胶”、“纤维”或“塑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温度下,浓度都是1 mol·L-1的两种气体X2和Y2,在密闭容器中反应生成气体Z,经过t min后,测得物质的浓度分别为:[X2]=0.4 mol·L-1,[Y2]=0.8 mol·L-1,[Z]=0.4 mol·L-1,则该反应的反应式可表示为( )
A.X2+2Y22XY2 B.2X2+Y2X2Y
C.3X2+Y22X3Y D.X2+3Y22XY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化合物Bilirubin在一定波长的光的照射下发生分解反应,反应物浓度随反应时间变化如下图所示,计算反应4~8 min间的平均反应速率和推测反应16 min时反应物的浓度,结果应是( )
A.2.5 μmol·L-1·min-1和2.0 μmol·L-1
B.2.5 μmol·L-1·min-1和2.5 μmol·L-1
C.3.0 μmol·L-1·min-1和3.0 μmol·L-1
D.5.0 μmol·L-1·min-1和3.0 μmol·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已知酸性:综合考虑反应物的转化率和原料成本等
因素,将的最佳方法是
A.与稀H2SO4共热后,加入足量NaOH溶液
B.与稀H2SO4共热后,加入足量溶液
C.与足量的NaOH溶液共热后,再加入适量H2SO4
D.与足量的NaOH溶液共热后,再通入足量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室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丙三醇>苯酚>1-氯丁烷
B.用核磁共振氢谱不能区分HCOOCH3和HCOOCH2CH3
C.用Na2CO3溶液不能区分CH3COOH和CH3COOCH2CH3
D.油脂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均可发生水解反应,且产物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