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操作 | 预期现象与结论 |
步骤一、取少量待测液放入试管中,滴加过量lmol/L氯化钡溶液,静置 | 若产生白色沉淀(或浑浊)(填实验现象), 则产物中存在Na2SO3,否则无该物质. |
步骤二、取步骤一所得的上层澄清溶液少许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过量lmol/L氢氧化钡溶液 | 若产生若产生白色沉淀(或浑浊)(填实验现象),则产物中存在NaHSO3,否则无该物质. |
分析 (1)浓硫酸和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极易溶于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应防止倒吸;
(2)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可与酸性高锰酸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3)溶液中的NaOH完全转化为了NaHSO3,二氧化硫应过量,滴加品红褪色;
(4)实验探究吸收后产物中是否存在NaHSO3和Na2SO3,可取少量待测液放入试管中,滴加过量lmol/L氯化钡溶液,静置一段时间后,得到滤液A和固体B,往固体B中加入蒸馏水洗涤沉淀,静置后弃去上层清液,向固体滴入2滴(或少量)品红,再滴加盐酸,若品红褪色(或有气泡),则说明含有Na2SO3,然后用试管取少量A,向其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钡溶液或加入品红再加入盐酸,如生成白色沉淀或品红褪色,则说明有NaHSO3生成,否则不存在NaHSO3.
解答 解:(1)浓硫酸和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极易溶于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应防止倒吸,
故答案为:防止丙中液体倒吸入装置甲中(或缓冲瓶的作用);
(2)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可与酸性高锰酸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5SO2+2MnO4-+2H2O═5SO42-+2Mn2++4H+,
故答案为:5SO2+2MnO4-+2H2O═5SO42-+2Mn2++4H+;
(3)溶液中的NaOH完全转化为了NaHSO3,二氧化硫应过量,滴加品红褪色,
故答案为:品红溶液褪色;
(4)实验探究吸收后产物中是否存在NaHSO3和Na2SO3,可取少量待测液放入试管中,滴加过量lmol/L氯化钡溶液,静置一段时间后,若有白色沉淀,说明有Na2SO3,取上层澄清溶液少许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过量lmol/L氢氧化钡溶液,若有白色沉淀,则说明有NaHSO3,否则不存在NaHSO3,
故答案为:
实验操作 | 预期现象与结论 |
步骤一、取少量待测液放入试管中,滴加过量lmol/L氯化钡溶液,静置 | 若产生 白色沉淀(或浑浊 ),则产物中存在Na2SO3,否则无该物质. |
步骤二、取步骤一所得的上层澄清溶液少许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过量lmol/L氢氧化钡溶液 | 若产生白色沉淀(或浑浊 ), 则产物中存在 NaHSO3,否则无该物质. |
点评 本题以浓硫酸和铜的反应为载体,综合考查性质实验设计,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为高考常见题型,注意把握物质的性质以及实验的设计方法,把握实验的严密性,难度中等.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导管B连接供给氧气的钢瓶 | |
B. | 导管B连接病人吸氧气的塑胶管 | |
C. | 该装置可用来观察和调节输出氧气的速度 | |
D. | 该装置可让病人吸入湿润的氧气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C11H24、C27H56、C29H60三种物质互为同系物 | |
B. | C33H68在常温下为液态 | |
C. | C35H72中氢原子被氯气取代,最多需氯气35mol | |
D. | 正二十一烷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在一条直线上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离子 | 离子半径(pm) | 开始沉淀时的pH | 完全沉淀时的pH |
Fe2+ | 74 | 7.6 | 9.7 |
Fe3+ | 64 | 2.7 | 3.7 |
Al3+ | 50 | 3.8 | 4.7 |
Mn2+ | 80 | 8.3 | 9.8 |
Pb2+ | 121 | 8.0 | 8.8 |
Ca2+ | 99 | - | -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