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2.“低碳经济”备受关注,CO2的有效开发利用成为科学家研究的重要课题.
(1)已知:
CO2(g)+2H2(g)?C(s)+2H2O(g)△H=-90.0kJ•mol-1
H2O(1)═H2O(g)△H=+44.0kJ•mol-1
C(s)的燃烧热△H=-394.0kJ•mol-1
则表示H2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2(g)+$\frac{1}{2}$O2(g)=H2O(l)△H=-286KJ/mol.
(2)在0.1MPa、Ru/TiO2催化下,将H2和CO2按投料比$\frac{n({H}_{2})}{n(C{O}_{2})}$=4:1置于恒压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反应I  CO2(g)+4H2(g)?CH4(g)+2H2O(g)△H1
反应II  CO2(g)+H2(g)?CO(g)+H2O(g)△H2
测得CO2转化率、CH4和CO选择性随温度变化情况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选择性:转化的CO2中生成CH4或CO的百分比)

①反应I的△H1< (填“>”、“<“或“=”)0;理由是反应Ⅰ达到平衡状态后,随温度升高二氧化碳平衡转化率减小,说明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②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反应I的进行,原因是温度过低,化学反应速率慢,温度过高反应Ⅰ向逆反应方向进行且CH4的选择性减小.
③350℃时,反应I的平衡常数Kp=2.89×104(MPa)-2(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计算,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④为减少CO在产物中的比率,可采取的措施有降低温度或增加压强(列举一条).
(3)为探究反应I的反应速率与浓度的关系,向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浓度均为1.0mol•L-1的H2与CO2.根据相关数据绘制出反应速率与浓度关系曲线:v~c(CO2)和v~c(H2O).则与曲线v~c(CO2)相对应的是图3曲线乙(填“甲”或“乙”);该反应达到平衡后,某一时刻降低温度,反应重新达到平衡,则此时曲线甲对应的平衡点可能为D(填字母,下同),曲线乙对应的平衡点可能为C.

分析 (1)①CO2(g)+2H2(g)?C(s)+2H2O(g)△H=-90.0kJ•mol-1
②H2O(1)═H2O(g)△H=+44.0kJ•mol-1
C(s)的燃烧热△H=-394.0kJ•mol-1,故热化学方程式为③C(s)+O2(g)=CO2(g)△H=-394.0kJ•mol-1
$\frac{1}{2}×①$+$\frac{1}{2}×$③-②得,H2(g)+$\frac{1}{2}$O2(g)=H2O(l)△H=-286KJ/mol据此进行分析;
(2)①反应Ⅰ达到平衡状态后,随温度升高二氧化碳平衡转化率减小,说明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②据影响平衡移动及化学反应快慢来分析;
③Kp=$\frac{p(C{H}_{4}){p}^{2}({H}_{2}O)}{p(C{O}_{2}){p}^{4}({H}_{2})}$进行计算;
④由图象得,为减少CO在产物中的比率,可采取的措施有降低温度或增加压强,据此进行分析;
(3)CH4与CO2其起始的物质的量浓度均为1.0 mol•L-1,且随着反应的进行,甲烷的浓度会越来越小,正反应速率也会越来越小,据此判断,根据图可知,反应平衡时图中对应的点应为A和F点,降温后,反应速率减小,平衡逆向移,甲烷的浓度会增大,CO浓度减小,据此判断.

解答 解:(1)①CO2(g)+2H2(g)?C(s)+2H2O(g)△H=-90.0kJ/mol
②H2O(1)═H2O(g)△H=+44.0kJ/mol
C(s)的燃烧热△H=-394.0kJ•mol-1,故热化学方程式为③C(s)+O2(g)=CO2(g)△H=-394.0kJ/mol
$\frac{1}{2}×①$+$\frac{1}{2}×$③-②得,H2(g)+$\frac{1}{2}$O2(g)=H2O(l)△H=-286KJ/mol,
故答案为:H2(g)+$\frac{1}{2}$O2(g)=H2O(l)△H=-286KJ/mol;
(2)①反应Ⅰ达到平衡状态后,随温度升高二氧化碳平衡转化率减小,说明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故<0;原因是反应Ⅰ达到平衡状态后,随温度升高二氧化碳平衡转化率减小,说明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故答案为:<;反应Ⅰ达到平衡状态后,随温度升高二氧化碳平衡转化率减小,说明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②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反应I的进行,原因是:温度过低,化学反应速率慢,温度过高反应Ⅰ向逆反应方向进行且CH4的选择性减小,
故答案为:温度过低,化学反应速率慢,温度过高反应Ⅰ向逆反应方向进行且CH4的选择性减小;
③CO2(g)+4H2(g)?CH4(g)+2H2O(g)
开始(n)       1             4                0              0
变化              0.8           3.2             0.8           1.6
平衡              0.2           0.8             0.8           1.6,则p(CO2)=$\frac{0.2}{0.2+0.8+0.8+1.6}$×0.1MPa=$\frac{1}{170}$MPa,p(H2)=$\frac{0.8}{0.2+0.8+0.8+1.6}$×0.1MPa=$\frac{4}{170}$MPa,p(CH4)=$\frac{0.8}{0.2+0.8+0.8+1.6}$×0.1MPa=$\frac{4}{170}$MPa,p(H2O)=$\frac{1.6}{0.2+0.8+0.8+1.6}$×0.1MPa=$\frac{8}{170}$MPa,则Kp=$\frac{p(C{H}_{4}){p}^{2}({H}_{2}O)}{p(C{O}_{2}){p}^{4}({H}_{2})}$=$\frac{\frac{4}{170}MPa×(\frac{8}{170}MPa)^{2}}{\frac{1}{170}MPa×(\frac{4}{170}MPa)^{4}}$=2.89×104(MPa)-2
故答案为:2.89×104(MPa)-2
④由图象得,为减少CO在产物中的比率,可采取的措施有降低温度或增加压强,
故答案为:降低温度或增加压强;
(3)CH4与CO2其起始的物质的量浓度均为1.0 mol•L-1,且随着反应的进行,甲烷的浓度会越来越小,正反应速率也会越来越小,所以曲线v-c(CH4)相对应的是如图3中曲线是乙线;根据图可知,反应平衡时图中对应的点应为A和F点,降温后,反应速率减小,平衡逆向移动,甲烷的浓度会增大,所以此时曲线甲对应的平衡点可能为应为D点;降温后,反应速率减小,平衡逆向移动,CO浓度减小,曲线乙对应的平衡点可能为C点,
故答案为:乙;D;C.

点评 本题考查燃烧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反应热的判断,平衡的移动,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等,本题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利用甲烷超干重整CO2技术可得到富含CO的气体,将甲烷和二氧化碳转化为可利用的化学品,其能源和环境上的双重意义重大.该技术中的化学反应为:CH4(g)+3CO2(g)?2H2O(g)+4CO(g)△H>0
CH4超干重整CO2的催化转化原理示意如图2:

(4)过程Ⅱ,实现了含氢物种与含碳物种的分离.生成H2O(g)的化学方程式是4H2+Fe3O4$\frac{\underline{\;\;△\;\;}}{\;}$3Fe+4H2O.
(5)假设过程I和过程Ⅱ中的各步均转化完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c.((填序号)
a.过程Ⅰ和过程Ⅱ中均含有氧化还原反应
b.过程Ⅱ中使用的催化剂为Fe3O4 和CaCO3
c.若过程I投料$\frac{n(C{H}_{4})}{n(C{O}_{2})}$=1,可导致过程Ⅱ中催化剂失效
(6)一定条件下,向体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2mol CH4(g)和4.8mol CO2(g),发生反应CH4(g)+3CO2(g)?2H2O(g)+4CO(g)△H>0,实验测得,反应吸收的能量和甲烷的体积分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象如图1.计算该条件下,此反应的△H=+330 kJ/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12.8gCu与足量浓硝酸反应,铜完全反应后,产生气体在标况下的体积为 4.48L,则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为(  )
A.0.20molB.0.40molC.0.42molD.0.60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H2(g)+I2(g)?2HI(g)△H=-Q(Q>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增大,产率增大
B.增大反应物H2的浓度,HI%增大
C.增大压强,浓度增大,平衡不移动
D.使用催化剂,反应速率增大,I2的转化率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附近的元素既有金属性,又有非金属性,称为过渡元素
B.任何元素的原子都是由核外电子和核内中子、质子组成的
C.118号元素是由自然界中元素衰变得到的
D.同种元素的不同核素之间互称同位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下列有关有机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mol能与4molNaOH充分反应
B. 系统命名法为3-丁烯
C.1mol  可以与4molH2发生加成
D.的碳原子都在一个平面内,且它的二氯代物为3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丙烷(C3H8)熔融盐燃料电池和锌蓄电池均为用途广泛的直流电源,放电时二者的总反应分别为
C3H8+5O2═3CO2+4H2O,2Zn+O2═2ZnO.用丙烷(C3H8)燃料电池为锌蓄电池充电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物质M为CO2
B.燃料电池消耗1mo1 O2时,理论上有4 mol OH-透过b膜向P电极移动
C.a膜、b膜均适宜选择阴离子交换膜
D.该装置中,锌蓄电池的正极反应式为Zn+2OH--2e-═ZnO+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1.A、B、C为中学常见单质,其中一种为金属;通常情况下,A为固体,B为液体,C为气体.D、E、F、G、H、X均为化合物,其中X是一种无氧强酸、E为黑色固体,H在常温下为液体.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某些反应条件和部分反应物已略去).

(1)写出化学式:DFeBr3、XHBr.
(2)在反应①~⑦中,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③⑥(填编号).
(3)反应⑥的离子方程式为Fe3++3SCN-=Fe(SCN)3
(4)反应⑦的化学方程式为3Fe+4H2O(g)$\frac{\underline{\;高温\;}}{\;}$Fe3O4+4H2;该反应中每消耗0.3mol的A,可转移电子0.8NA个.
(5)分别写出D的溶液与小苏打溶液、D的溶液中通入少量SO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Fe3++3HCO3-=Fe(OH)3↓+3CO2↑、2Fe3++SO2+2H2O=2Fe2++SO42-+4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南京理工大学化工学院胡炳成教授团队于2017年1月成功合成世界首个全氮阴离子盐,使氮原子簇化合物的研究又有了新的突破.请根据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N、O、F三种元素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F>N>O(填元素符号);与N2互为等电子体的全氧离子化学式为O22+;具有空间网状结构的高聚氮结构如图一所示,则N70的沸点<(填“>”、“<”或“=”)高聚氮的沸点,原因是N70是分子晶体,高聚氮是原子晶体;N70和高聚氮属于A(选填序号).
A.同素异形体    B.同分异构体    C.同位素      D.同系物
(2)叠氮化物是研究较早的含全氮阴离子的化合物,如:氢叠氮酸(HN3)、叠氮化钠(NaN3)等.叠氮化物能形成多种配合物,在[Co(N3)(NH35]SO4中,其中钴显+3价,它的配体是N3-、NH3,SO42-的立体构型为正四面体形.
(3)HN3是一种全氮阴离子酸,可由肼(N2H4)被HNO2氧化制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D.
A.酸性:HNO2>HNO3
B.N2H4分子中N原子均采取sp3杂化
C.NaN3的晶格能小于KN3的晶格能
D.上述生成氢叠氮酸的化学方程式为N2H4+HNO2═2H2O+HN3
(4)N8是一种由全氮阳离子和全氮阴离子构成的特殊物质,已知阳离子由5个氮原子排列成V 形,每个氮原子均达到八电子稳定结构,则阳离子的电子式为
(5)一种氮铁化合物的结构如图二所示,若图中六棱柱的体积为Vcm3,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则该晶体的密度为$\frac{364}{V{N}_{A}}$g/c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