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0.设NA为阿伏伽徳罗常数的值.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100g质量分数为46%的乙醇水溶液中氧原子数为4NA
B.lmolCl2通入水中,HC1O、Cl-、ClO-粒子数之和等于2NA
C.标准状况下,2.24LD2中所含中子的数目是0.2NA
D.25°C时,Ksp(BaSO4)=1×10-10,则 BaSO4饱和溶液中Ba2+浓度为 l×10-5mol•L-1

分析 A、乙醇溶液中,除了乙醇,水也含氧原子;
B、氯气和水的反应为可逆反应;
C、求出重氢的物质的量,然后根据重氢中含2个中子来分析;
D、BaSO4饱和溶液中c(Ba2+)•c(SO42-)=Ksp(BaSO4)=1×10-10,且c(Ba2+)=c(SO42-).

解答 解:A、乙醇溶液中,除了乙醇,水也含氧原子,而100g质量分数为46%的乙醇溶液中,含有的乙醇的物质的量为n=$\frac{100g×46%}{46g/mol}$=1mol,其中含1mol氧原子;而含有的水的物质的量为n=$\frac{100g-46g}{18g/mol}$=3mol,其中含3mol氧原子,故共含4mol氧原子即4NA个,故A正确;
B、氯气和水的反应为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彻底,溶液中含未反应的氯气分子,故溶液中的HC1O、Cl-、ClO-粒子数之和小于2NA,故B错误;
C、标况下2.24L重氢的物质的量为0.1mol,而重氢中含2个中子,故0.1mol重氢中含0.2NA个中子,故C正确;
D、BaSO4饱和溶液中c(Ba2+)•c(SO42-)=Ksp(BaSO4)=1×10-10,且c(Ba2+)=c(SO42-),故有c(Ba2+2=Ksp(BaSO4)=1×10-10,则c(Ba2+)=1×10-5mol/L,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有关计算,难度不大,应注意掌握公式的运用和物质的结构.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与社会、环境等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静电除尘”、“燃煤固硫”、“汽车尾气催化净化”都能提高空气质量
B.雾霾可能是许多细小液体小液滴和固体小颗粒分散到空气中形成的一种胶体
C.铝制餐具不宜用来蒸煮或长时间存放咸的食品
D.在食品袋中放入CaCl2•6H2O,可防止食物受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①2H2(g)+O2(g)=2H2O(l)△H=-570kJ/mol,
②H2(g)+$\frac{1}{2}$O2(g)=H2O(g)△H=-241.8kJ/mol,
③C(g)+$\frac{1}{2}$O2(g)=CO (g)△H=-110.5KJ/moL,
④C(s)+O2(g)=CO2(g)△H=-393.5KJ/moL.回答下列各问:
(1)上述反应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①②③④
(2)C的燃烧热为393.5KJ/mol
(3)燃烧10gH2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1425KJ.
(4)表示CO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O(g)+$\frac{1}{2}$O2(g)=CO2(g)△H=-283KJ/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磷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回答下列问题:
(1)基态磷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3,它的第一电离能比硫的大(填“大”或“小”).
(2)POC13是一种常用的化工原料,其组成的三种元素的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O>C1>P.
(3)PC13中磷原子杂化轨道类型为sp3杂化;分子的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形;与PCl3互为等电子体的分子为SOC12
(4)科学家日前发现黑磷是一种有可能取代石墨烯的新型二维半导体材料.黑磷有四科结构,其中的一种结构如图1所示,该黑磷巾最小的磷环含磷原子数为6个;层与层之间的作用力为范德华力;黑磷能(填“能”或“不能”)导电.
(5)磷与铁形成的一种化合物晶胞结构如图2所示,该化合物的密度为$\frac{4×87}{{N}_{A}×(a×1{0}^{-7})^{3}}$g•cm-3(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顺丁橡胶、制备醇酸树脂的原料M以及杀菌剂N的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
i.+$\stackrel{△}{→}$
ii.RCH=CHR′$→_{(2)Zn/H_{2}O}^{(1)O_{3}}$RCHO+R′CHO(R、R′代表烃基或氢)
(1)CH2=CH-CH=CH2的名称是1,3-丁二烯;反应I的反应类型是加聚反应;
(2)顺式聚合物P的结构式是(选填字母)b;

a.b.c.

(3)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8.
①反应II的化学方程式是2CH2=CH-CH=CH2$\stackrel{△}{→}$
②1molB完全转化为M所消耗的H2的质量是6g.
(4)反应III的化学方程式是
(5)A的某些同分异构体在相同反应条件下也能生成B和C,写出其中一种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6)参照上述合成路线,以CH2=CH-CH=CH2和丙烯起始原料,选用必要的无机试剂合成 ,写出其合成路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了防止富脂食品氧化变质,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常在包装袋中放入生石灰
B.实验室用带玻璃塞的试剂瓶保存氢氧化钠溶液
C.工业生产玻璃、水泥、漂白粉,均需要用石灰石为原料
D.可以利用氯化铁溶液的酸性清除铜镜表面的铜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化学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下列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均正确且有因果关系的是(  )

选项性质用途
A糖类、油脂和蛋白质均能水解供给人类营养
B铁能被浓硫酸钝化铁制器皿用作铜和浓硫酸的反应容器
C碳单质的还原性强于硅单质碳与石英反应冶炼粗硅
D常温下,氨气能与氯气反应浓氨水检验氯气管道泄漏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水煤气法制甲醇工艺流程框图如图:

已知:除去水蒸气后的水煤气含55~59%的H2,15~18%的CO,11~13%的CO2,少量的H2S、CH4,除去H2S后,可采用催化或非催化转化技术,将CH4转化成CO,得到CO、CO2和H2的混合气体,是理想的合成甲醇原料气,即可进行甲醇合成.
(1)制水煤气的主要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s)+H2O(g)?CO(g)+H2(g),此反应是吸热反应.
①此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frac{[CO]•[{H}_{2}]}{[{H}_{2}O]}$;
②下列能提高碳的平衡转化率的措施是BC.
A加入C(s)            B.加入H2O(g)            C.升高温度             D.增大压强
(2)将CH4转化成CO,工业上常采用催化转化技术,其反应原理为CH4(g)+$\frac{3}{2}$O2(g)?CO(g)+2H2O(g)△H=-519kJ.工业上要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分别对X、Y、Z三种催化剂进行如下实验(其他条件相同).
①X在T1℃时催化效率最高,能使正反应速率加快约3×105倍;
②Y在T2℃时催化效率最高,能使正反应速率加快约3×105倍;
③Z在T3℃时催化效率最高,能使逆反应速率加快约1×106倍;
已知:T1>T2>T3,根据上述信息,你认为在生产中应该选择的适宜催化剂是Z(填“X”或“Y”或“Z”),选择的理由是催化活性高、速度快、反应温度较低.
(3)合成气经压缩升温后进入10m3甲醇合成塔,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甲醇合成,主要反应是:2H2(g)+CO(g)?CH3OH(g)△H=-181.6kJ.4℃下此反应的平衡常数为160.此温度下,在密闭容器中加入CO、H2,反应到某时刻测得各组分的浓度如下:
物质H2COCH3OH
浓度/mol•L-10.20.10.4
①比较此时正、逆反应速率的大小:v>v(填“>”、“<”或“=”).
②若加入同样多的CO、H2,在T5℃反应,10min后达到平衡,此时c(H2)=0.4mol•L-1,则该时间内反应速率v(CH3OH)=0.03mol•L-1•min-1
(4)生产过程中,合成气要进行循环,其目的是提高原料利用率(或提高产量、产率亦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2.现有药品和如图装置:mg锌片、铁片、稀硫酸、水,设计一个实验,测定锌的相对原子质量(实验是在通常状况下进行的).请完成下列实验:

(1)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Zn+H2SO4=ZnSO4+H2↑.
(2)所选用装置的连接顺序为(填接口字母)BDCE.
(3)取Wg纯铁片与稀硫酸反应测得生成气体V1mL,该步骤的目的是测定该条件下气体摩尔体积.
(4)实验结束时,在读取测量实验中生成氢气的体积时,你认为合理的是ABD.
A.待实验装置冷却后再读数
B.上下移动量筒④,使其中液面与广口瓶中液面相平
C.上下移动量筒⑤,使其中液面与广口瓶中液面相平
D.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点水平读取量筒中水的体积
(5)mg锌片与稀硫酸反应测得生成气体V2mL,则Zn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数学表达式为$\frac{56m{V}_{1}}{W{V}_{2}}$(用上述字母表示).
(6)假设锌片中含不与酸反应的杂质,实验测得锌的相对原子质量可能比真实值(填“偏大”、“偏小”或“不变”,下同)偏大;实验结束时,仰视量筒读数,测得值偏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