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在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化学反应:CO(g)+H2O(g)?CO2(g)+H2(g),其化学平衡常数K和温度t的关系如表:
t℃70080085010001200
K0.60.91.01.72.6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填“吸热”或“放热”).
(2)能判断该反应是否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依据是BC(多选扣分).
A.容器中压强不变                B.混合气体中 c(CO)不变
C.υ正(H2)=υ逆(H2O)              D.c(CO2)=c(CO)
(3)850℃时,若向一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同时充入1.0molCO、3.0molH2O、1.0molCO2和xmolH2,则:
①当x=5.0时,上述平衡向逆反应(填“正反应”、“逆反应”、“恰好平衡”)方向进行.
②若要使上述反应开始时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则x应满足的条件是0≤x<3.
(4)在850℃时,若设x=5.0mol和x=6.0mol,其他物质的投料不变,当上述反应达到平衡后,测得H2的体积分数分别为a%、b%,则a< b (填“>”、“<”或“=”).

分析 (1)由表中数据可知升高温度,平衡常数增大,说明平衡正向移动;
(2)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百分含量不变,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量也不发生变化,以此判断;
(3)①求出此时的浓度商Qc,与平衡常数相比,判断平衡移动方向;
②用x表示出浓度商Qc,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浓度商小于平衡常数;
(4)增大一种生产物(氢气)的体积分数,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平衡移动的结果是降低这种增大的幅度,故平衡后氢气的体积分数还是大于原来的.

解答 解:(1)由表中数据可知升高温度,平衡常数增大,说明平衡正向移动,则正反应为吸热反应,故答案为:吸热;
(2)A.由于反应前后体积不变,则压强不变,无论是否达到平衡状态,都存在容器中压强不变,不能用于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状态,故A错误;              
 B.混合气体中 c(CO)不变,可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状态,故B正确;
C.υ正(H2)=υ逆(H2O),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状态,故C正确;          
D.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c(CO2)=c(CO)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故D错误.
故答案为:BC;
(3)①此时的浓度商Qc=$\frac{5×1}{1×3}$=1.67,大于平衡常数1,故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答案为:逆反应;
②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浓度商小于平衡常数,即$\frac{1×x}{1×3}$<1,解得0≤x<3,故答案为:0≤x<3;
(4)加入6mol氢气所到达的平衡,可以等效为在加入5mol氢气到达平衡后再加入1mol氢气,增大一种生产物(氢气)的体积分数,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平衡移动的结果是降低这种增大的幅度,但平衡后氢气的体积分数还是大于原来的,故得H2的体积分数分别为a%<b%,故答案为:<.

点评 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常数计算分析判断以及平衡移动温度,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的考查,注意化学平衡常数只与温度有关,与反应物浓度、是否使用催化剂无关,温度不变,化学平衡常数不变,注重知识的迁移应用,题目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少量铁粉与100mL 0.01mol/L的稀盐酸反应,反应速率太慢.为了加快此反应速率而不改变H2的产量,可以使用如下方法中的(  )
①滴入几滴浓盐酸 
②加NaCl溶液 
③滴入几滴硫酸铜溶液 
④升高温度(不考虑盐酸挥发) 
⑤改用 19.6mol/L的硫酸溶液.
A.①③④B.②④C.①④D.①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有X、Y、Z 3种元素,X是有机化合物中必含的元素,Y是地壳里含量最多的元素,Z是质量最小的元素.X与 Z结合的最简单的化合物A有可燃性;X、Y与Z三种元素结合的化合物B常用作实验室加热的燃料,B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生成C.
(1)写出X、Y、Z的元素符号:XC,YO,ZH.
(2)写出A、B、C的结构简式:ACH4,BC2H5OH,CCH3COOH.
(3)①铜作催化剂且加热条件下B与氧气反应的方程式:2C2H5OH+O2$→_{△}^{Cu}$2CH3CHO+2H2O.
②B与C在浓硫酸作催化剂、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的有机物的名称为乙酸乙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高炉气中含有的气体主要有N2、CO、CO2等.在含有大量N2的高炉气体系中,富集CO的技术关键在于要有对CO选择性好的吸附材料,从而实现CO和N2的分离.

(1)由CO可以直接合成许多C1化工产品,如生产甲醇.已知:
2CH3OH(l)+3O2(g)=2CO2(g)+4H2O(l)△H=-1453kJ•mol-1
2H2(g)+O2(g)=2H2O(l)△H=-571.6kJ•mol-1
又知CO(g)燃烧热△H=-283kJ•mol-1,则CO(g)+2H2(g)=CH3OH(l)△H=-121.8kJ•mol-1
(2)工业上常采用醋酸亚铜氨溶液来吸收CO,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CH3COOCu(NH32 (aq)+CO(g)?CH3COOCu(NH32•CO(aq)△H<0
吸收CO后的溶液经过适当处理又可以重新生成醋酸亚铜氨,可采取的措施有ad.
  a.适当升高温度     b.适当降低温度     c.增大压强      d.减小压强
(3)到目前为止,CO吸附剂的开发大多数以铜(+1)为活性组分负载在各种载体上,然后采用变压吸附(PSA)方式在含N2体系中脱出CO.图1是变压吸附回收高炉气中CO的流程图.
①PSA-Ⅰ吸附CO2时间对PSA-Ⅱ中CO回收率的影响见图2,由此可见,为了保证载铜吸附剂对CO的吸附和提纯要求,应采取的措施是尽量在PSA-I中将CO2 脱除(保证PSA-I吸附CO2的时间).
②从PSA-Ⅱ中富集得到的CO有广泛的用途,除生产甲醇外,列举其中一种用途作燃料.
③检验放空气体中是否含有CO的实验 操作是:将该气体通入氯化钯(PdCl2)溶液中,观察是否有黑色的单质钯生成,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CO+PdCl2+H2O═Pd↓+2HCl+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如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列出了10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表中⑥含有8个中子的原子的化学符号146C,元素⑦的氢化物与⑧的单质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H2O=H++Cl-+HClO.
(2)元素⑩的核外电子排布式1s22s22p63s23p63d64s2
(3)根据元素周期表来比较④和Cs的金属性,要通过另一种元素作中介或桥梁进行比较,这种元素是Na或Ba(填元素符号).
(4)据报道,美国科学家卡尔•克里斯特于1998年11月根据①合成了一种名为“N5”的物质,由于其极强的爆炸性,又称“盐粒炸弹”.迄今为止,人们对它的结构尚不清楚,只知道“N5”实际上是带正电荷的分子碎片,其结构是对称的,5个N排列成V形.如果5个N结合后都达到8电子结构,且含有2个N≡N键,则“N5”分子碎片的电子式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7.某密闭容器中充入等物质的量的气体A和B,一定温度下发生反应A(g)+xB(g)?2C(g),达到平衡后,只改变反应的一个条件,测得容器中物质的浓度、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30min时降低温度,40min时升高温度
B.8min前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17mol/(L•min)
C.反应方程式中的x=1,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D.20min~40min间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均为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在体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反应 mA(g)+nB(s)?pC(g)达到平衡后,压缩容器的体积,发现 A 的转 化率随之降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m+n)必定小于 pB.(m+n)必定大于 pC.m 必定小于 pD.n 必定大于 p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含有NA个NO2、N2O4分子的混合气体降低温度,混合气体的分子数目小于NA
B.常温常压和光照条件下,33.6 LCl2与3.0g H2反应,生成的HCl分子数目为3NA
C.1.68 g Fe和足量水蒸气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为0.09NA
D.一定条件下,1 mol N2和3 mol H2充分反应,生成物中含N-H键数目为6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二氧化锰是化学工业中常用的氧化剂和有机合成中的催化剂,其主要制备方法是碳酸锰热分解,反应原理为2MnCO3+O2═2MnO2+2CO2.经研究发现该反应过程为①MnCO3═MnO+CO2 ②2MnO+O2═2MnO2
回答下列问题:
(1)某温度下该平衡体系的压强为P,CO2、O2的物质的量分别为n1和n2,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碳酸锰热分解反应的平衡常数K=$\frac{p{{n}_{1}}^{2}}{{n}_{2}({n}_{1}+{n}_{2})}$(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K与反应①、②的平衡常数K1、K2的关系为K=K12×K2
(2)反应②在低温下能自发进行,则其△H<0(填“>”、“<”或“=”).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