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石油裂解、煤的干馏、玉米制醇、蛋白质的变性和纳米离子的聚集都是化学变化 | |
B. | 有一种新发现的固体碳单质,称为“纳米泡沫”,外形似海绵,密度小有磁性,这种碳与金刚石的关系是同素异形体 | |
C. | 植物秸秆发酵制沼气、玉米制乙醇、城市与工业有机废弃物的再利用都涉及生物质能 | |
D. | 有科学家称硅是“21世纪的能源”,这主要是由于作为半导体材料的硅在太阳能发电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
分析 A.纳米离子的聚集为物理变化;
B.同一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互称同素异形体;
C.生物质能就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即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转化为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一种可再生能源;
D.硅为半导体材料.
解答 解:A.纳米离子的聚集没有生成新物质,为物理变化,故A错误;
B.纳米泡沫碳与金刚石都是碳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所以互为同素异形体,故B正确;
C.植物秸秆发酵制沼气、玉米制乙醇、城市与工业有机废弃物的再利用都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生能量的转化,涉及生物质能,故C正确;
D.硅为半导体材料,具有导电性,在太阳能发电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较为综合,涉及有机物的结构、能源以及环保等问题,为高考常见题型,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难度不大,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向NaHSO3溶液中通入NH3至中性,溶液中存在:c(NH4+)>c(SO32-) | |
B. | NH4Cl和NH3•H2O混合液pH=7,一定存在c(NH4+)=c(Cl-) | |
C. | NaHCO3溶液中存在HCO3-+H2O?H3O++CO32-,加水稀释后c(H+)减小 | |
D. | pH相同的氯化铵与硫酸亚铁铵两种溶液中铵根离子浓度前者大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选项 | 实验操作 | 现象 | 结论或解释 |
A | 将SO2通入Ba(NO3)2溶液中 | 产生白色沉淀 | BaSO3难溶于水 |
B | 向试管中加入少量苯,再加入溴水 | 溶液褪色 | 苯可以与Br2发生加成反应 |
C | 将铝热反应后的固体加入稀硫酸溶解,再加入KSCN | 溶液不变红 | 反应后固体无Fe2O3残余 |
D | 向盛少量Mg(OH)2固体的试管中加入适量的NH4Cl浓溶液,充分振荡 | 白色固体逐渐溶解 | NH4+与Mg(OH)2电离出的OH-结合导致Mg(OH)2溶解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用铂丝蘸取少量试液进行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的一定是钠盐溶液 | |
B. | 实验室制取乙烯时,可用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 |
C. | 检验明矾中是否混有NH4Al(SO4)2可选用浓NaOH溶液和湿润红色石蕊试纸 | |
D. | 实验室通过取样→灼烧→溶解→过滤→萃取五步操作,可从海带提取单质碘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X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比Y的强 | |
B. | W的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Z的强 | |
C. | ZY2的水溶液具有酸性、氧化性、还原性 | |
D. | Z和钠形成的化合物Na2Z2中只有离子键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乙酸与乙醇生成乙酸乙酯,苯与硝酸生成硝基苯属于同一类型的反应 | |
B. | C3H8与C4H10一定互为同系物,分子式为C2H6O的有机物有2种 | |
C. | 石油裂解可以得到丙烯,煤干馏可以得到苯,丙烯和苯均可使溴水褪色且原理相同 | |
D. | 植物秸秆和土豆淀粉在一定条件下水解的产物都可以转化为酒精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l8gD2O中含有的D原子数为2NA | |
B. | 1L0.lmol/L的Na2CO3溶液中阴离子数目小于0.1NA | |
C. | 14g由N2和CO組成的混合气体含有的电子总数为7NA | |
D. | 2.24L氯气与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1NA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