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子晶体中一定存在分子间作用力
B.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的酸一定是二元酸
C.含有金属阳离子的晶体一定是离子晶体
D.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失去的电子数就越多

分析 A、分子间通过分子间作用结合形成的晶体为分子晶体;
B、能电离出的氢离子显酸性,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的酸不一定是二元酸;
C、金属晶体中也含有金属阳离子;
D、元素的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金属性越强.

解答 解:A、分子间通过分子间作用结合形成的晶体为分子晶体,所以分子晶体中一定存在分子间作用力,故A正确;
B、能电离出的氢离子显酸性,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的酸不一定是二元酸,如甲酸是一元酸,故B错误;
C、金属晶体中也含有金属阳离子,故C错误;
D、元素的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金属性越强,与失电子的多少无关,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了物质分类的方法、晶体的构成微粒和微粒间的作用力、金属性的强弱分析应用,掌握基础是关键,题目较简单.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S8分子中 S原子采用的轨道杂化方式sp3
②C2H4分子中只有以s轨道与sp2杂化轨道“头碰头”方式重叠而成的σ键
③SnBr2分子中Sn-Br的键角<120°
④H3O+中H-O-H键角比H2O中H-O-H键角大.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0.有无色气体,可能含有乙烯和二氧化硫的混合气体通入装有溴水的试管中,溴水褪色.
(1)甲同学认为溴水褪色的现象不能证明混合气体中有乙烯且乙烯具有不饱和性,其理由正确的是c.
a.乙烯与溴水易发生取代反应
b.若先除去二氧化硫,再将气体(纯净物)通入装有溴水的试管中,使溴水褪色的反应,也未必是加成反应?
c.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未必是乙烯?
(2)乙同学经过细致观察试管中另一实验现象后,证明有乙烯,请简述这一实验现象观察到液体分层,下层为油状液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一定条件下,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可逆反应:N2(g)+3H2(g)?2NH3(g),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各物质的质量分数相等B.c(NH3)保持不变
C.各物质的浓度相等D.c(N2):c(H2):c(NH3)=1: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下列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向碳酸钠溶液中加过量盐酸  CO32-+2H+=H2O+CO2
B.向稀硫酸溶液中投入铁粉 2Fe+6H+=2Fe3++3H2
C.向盐酸中投入碳酸钙 CO32-+2H+=H2O+CO2
D..氢氧化钡溶液中加入硫酸  H++OH-=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下列关于有机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CCl4可由CH4反应得到,可萃取碘水中的碘
B.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成分都是碳氢化合物
C.乙醇、乙酸和乙酸乙酯能用饱和Na2CO3溶液鉴别
D.证明CH3CH2CH=CHCH2CHO分子中有碳碳不饱和键的方法:向其中加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某气态烃1mol 恰好与2mol HCl加成,生成物分子中的氢又可被6mol Cl2取代,则此气态烃可能是(  )
A.C2H2B.C2H4C.CH≡C-CH3D.CH2=C(CH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8.有①${\;}_{8}^{16}$O、${\;}_{8}^{17}$O、${\;}_{8}^{18}$O ②H2、D2、T2 ③石墨、金刚石 ④${\;}_{1}^{1}$H、${\;}_{1}^{2}$H、${\;}_{1}^{3}$H四组微粒或物质,回答下列问题:
(1)互为同位素的是①④(填编号,下同)
(2)互为同素异形体的是③
(3)写出D2O 与金属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2D2O═2NaOD+D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在一定条件下可实现下图所示物质之间的变化

请填写以下空白:
(1)孔雀石的主要成份是CuCO3•Cu(OH)2(碱式碳酸铜)受热易分解.上图中的F是CO2
(2)写出明矾溶液与过量的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l3++4OH-=AlO2-+2H2O.
(3)图中所得G和D都为固体混合后在高温下可发生反应写出该反应化学方程式3CuO+2Al$\frac{\underline{\;高温\;}}{\;}$3Cu+Al2O3
(4)每生成1mol D同时转移的电子为3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