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氧化物 | Cu(OH)2 | Fe(OH)3 | Fe(OH)2 | Mg(OH)2 |
Ksp | 2.2×10-20 | 4.0×10-38 | 8.0×10-16 | 1.8×10-11 |
分析 (1)依据热化学方程式和盖斯定律计算得到所需热化学方程式;
(2)依据题干给出数据,列三段表示各物质浓度,依据V=$\frac{△c}{△t}$,计算反应速率;依据α=$\frac{转化量}{起始量}$×100%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平衡常数只受温度影响,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
(3)①根据各物质的溶度积常数计算出开始沉淀时溶液中氢氧根离子的浓度,再判断;
②溶液显中性,所以c(H+)=c(OH-),溶液的电荷守恒可得:c(H+)+c(NH4+)=c(Cl-)+c(OH-),故c(NH4+)=c(Cl-),氯化铵是强酸弱碱盐其水溶液呈酸性,要使氯化铵溶液呈中性,则氨水应稍微过量;
(4)①)①从c(CO2)的变化趋势可见,开始时变小是没达到平衡,拐点是平衡点,其后,随温度的升高c(CO2)增大,说明平衡向逆向移动,反应放热;
②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c(CO2)自然升高.
解答 解:(1)①N2(g)+O2(g)?2NO(g)△H=+180.7kJ.mol-1
②2NO(g)+O2(g)?2NO2(g)△H=-113.0kJ.mol-1
③N2H4(g)+O2(g)═N2(g)+2H2O(g)△H=-534.0kJ.mol-1
④2NO2(g)?N2O4(g)△H=-52.7kJ.mol-1
依据盖斯定律和热化学方程式计算,③×2-[②+④+①]得到气态肼在气态四氧化二氮中燃烧生成氨气和气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2N2H4(g)+N2O4(g)?3N2(g)+4H2O(g)△H=-1 083.0 kJ•mol-1;
故答案为:2N2H4(g)+N2O4(g)?3N2(g)+4H2O(g)△H=-1 083.0 kJ•mol-1;
(2)在实验室中常用N2和H2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合成氨的相关研究.T℃时,向容积为3L的密闭容器中,投入4mol N2和9mol H2,10min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平衡时NH3的物质的量为2mol,
则:N2+3H2?2NH3
起始的物质的量mol:4 9 0
转化的物质的量mol:1 3 2
平衡时物质的量mol:3 6 2
则v(H2)=$\frac{\frac{3mol}{3L}}{10min}$=0.1mol/(L.min);
平衡时N2的转化率α(N2)=$\frac{1mol}{4mol}$×100%=25%;
平衡常数只受温度影响,温度不变平衡常数不变;
故答案为:0.1mol/(L.min);25%;不变;
(3)①向Cu2+、Mg2+、Fe3+、Fe2+浓度都为0.01mol•L-1的溶液中缓慢滴加稀氨水,
开始生成Cu(OH)2沉淀时,c(OH-)=$\sqrt{\frac{Ksp}{c(C{u}^{2}{\;}^{+})}}$=$\sqrt{\frac{2.2×10{\;}^{-20}}{0.01}}$=$\sqrt{2.2}$×10-9mol•L-1,
开始生成Fe(OH)3沉淀时,c(OH-)=$\root{3}{\frac{4.0×{\;}^{-38}}{0.01}}$=$\root{3}{4}$×10-12mol•L-1,
开始生成Fe(OH)2沉淀时,c(OH-)=$\sqrt{\frac{8×10{\;}^{-16}}{0.01}}$=$\sqrt{8}$×10-7mol•L-1,
开始生成Mg(OH)2沉淀时,c(OH-)=$\sqrt{\frac{1.8×10{\;}^{-11}}{0.01}}$=$\sqrt{18}$×10-5mol•L-1,
开始生成沉淀时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越小,则该物质越容易沉淀,所以产生沉淀的先后顺序为Fe(OH)3、Cu(OH)2、Fe(OH)2、Mg(OH)2;
故答案为:Fe(OH)3、Cu(OH)2、Fe(OH)2、Mg(OH)2;
②溶液显中性,所以c(H+)=c(OH-),溶液的电荷守恒可得:c(H+)+c(NH4+)=c(Cl-)+c(OH-),故c(NH4+)=c(Cl-),氯化铵是强酸弱碱盐其水溶液呈酸性,要使氯化铵溶液呈中性,则氨水应稍微过量,因为盐酸和氨水的体积相等,则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大于盐酸,
溶液中c(H+)=c(OH-)=10-7mol/L,c(NH4+)=c(Cl-)=$\frac{b}{2}$mol/L,c(NH3•H2O)=($\frac{a}{2}$-$\frac{b}{2}$)mol/L,
电离常数只与温度有关,则此时NH3•H2O的电离常数Kb=$\frac{c(NH{\\;}_{4}{\;}^{+}\\;)•c(OH{\;}^{-})}{c(N{H}_{3}•{H}_{2}O)}$=$\frac{\frac{b}{2}×1{0}^{-7}}{\frac{a}{2}-\frac{b}{2}}$=$\frac{b×1{0}^{-7}}{a-b}$;
故答案为:>;$\frac{b×1{0}^{-7}}{a-b}$;
(4)①从c(CO2)的变化趋势可见,开始时变小是没达到平衡,反应向正向进行,拐点是平衡点,其后,随温度的升高c(CO2)增大,说明平衡向逆向移动,故△H<0,
故答案为:<;
②拐点是平衡点,切△H<0,T3后,随温度的升高平衡向逆向移动,c(CO2)增大,
故答案为:T4~T5反应达平衡,正反应为放热反应,随着温度的升高,平衡逆向移动;CO2的吸收效率降低(或NH4HCO3部分分解).
点评 本题考查了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移动、盖斯定律的应用,题目综合性强,难度较大.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CO和N2 | B. | O3和NO2- | C. | N2H4和C2H4 | D. | CO2和N2O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物质 | 外观 | 燃烧热/(kJ•mol-1) |
金刚石 | 无色、透明固体 | 395.4 |
石墨 | 灰黑,不透明固体 | 393.5 |
A. | 由表中信息可得如图所示的图象 | |
B. | 由表中信息知C(石墨,s)=C(金刚石,s)△H=+1.9 kJ•mol-1 | |
C. | 由表中信息可知相同条件下金刚石的熔点低于石墨的熔点 | |
D. | 石墨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石墨,s)+$\frac{1}{2}$O2(g)═CO(g)△H=-393.5 kJ•mol-1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该有机物的分子式为C10H20O2 | |
B. | 该有机物与乙二醇、甘油互为同系物 | |
C. | 1mol该有机物一定条件下与Na完全反应最多可生成22.4L氢气 | |
D. | 该有机物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取代、氧化、酯化反应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浓硝酸的氧化性强于稀硝酸 | |
B. | 与冷水反应的速率:Na>Mg | |
C. | 向淀粉KI溶液中滴入溴水,溶液变蓝 | |
D. | 原子半径:Al>Si>P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物质A是苯甲醇的同系物 | |
B. | 物质B能发生取代、加聚等反应 | |
C. | 可用氯化铁溶液鉴别物质C中是否含有CH3(CH2)17OH杂质 | |
D. | 1 mol物质C与足量NaOH溶液反应,最多可消耗2 mol NaOH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放电时,电子通过固体电解质向Cu极移动 | |
B. | 通空气时,铜被腐蚀,表面产生Cu2O | |
C. | 放电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u2O+H2O+2e─=2Cu+2OH─ | |
D. | 整个反应过程中,铜相当于催化剂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