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5.在pH=2的溶液中,下列各组离子可以大量共存的是(  )
A.Ca2+、Al3+、HCO3-、Cl-B.K+、Ba2+、Cl-、NO3-
C.Na+、AlO2-、OH-、SO42-D.Na+、NH4+、Cl-、K+

分析 pH=2的溶液显酸性,根据离子之间不能解生成沉淀、气体、水等,不能发生相互促进水解反应等,则离子大量共存,以此来解答.

解答 解:A.酸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HCO3-,且Al3+、HCO3-相互促进水解不能共存,故A不选;
B.酸性溶液中该组离子之间不反应,可大量共存,故B选;
C.酸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AlO2-、OH-,故C不选;
D.酸溶液中该组离子之间不反应,可大量共存,故D选;
故选BD.

点评 本题考查离子的共存,为高频考点,把握习题中的信息及常见离子之间的反应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复分解反应、水解反应的判断,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5.(1)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时,会使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是bc(填序号)
a.容量瓶在使用前内壁沾有水珠           b.定容时俯视读刻度
c.未冷却至室温就注入容量瓶并马上定容   d.向容量瓶转移液体时有少量流出
(2)容量瓶上标有①③⑤(填序号)
①温度 ②浓度 ③容量 ④质量 ⑤刻度线 ⑥酸式或碱式
(3)将4g NaOH 固体溶解在10mL的水中,再稀释成1L,从中取出10mL,这10mL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0.1mol/L.
(4)溶液、胶体和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B(填序号),
A.是否是大量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             B.分散质粒子的大小
C.是否能通过滤纸                           D.是否均一、透明、稳定
光束通过Fe(OH)3胶体时,可看到光亮的通路,这种现象叫丁达尔现象.
(5)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反应方程式是:MnO2+4HCl(浓)=MnCl2+Cl2↑+2H2O,在此反应中,被氧化的元素是Cl,还原产物是MnCl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已知常温下:Ksp(AgCl)=1.8×10-10 mol2•L-2,Ksp(Ag2CrO4)=1.9×10-12 mol3•L-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gCl在饱和NaCl溶液中的Ksp比在纯水中的Ksp
B.向AgCl的悬浊液中滴加浓氨水,沉淀溶解,说明AgCl的溶解平衡向右移动
C.将0.001 mol•L-1AgNO3溶液滴入0.001 mol•L-1的KCl和0.001 mol•L-1的K2CrO4溶液中先产生Ag2CrO4沉淀
D.向AgCl的悬浊液中加入NaBr溶液,白色沉淀转化为淡黄色,说明Ksp(AgCl)<Ksp(AgBr)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短周期中六种元素A、B、C、D、E、G,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B的阴离子与C、D的阳离子的电子排布式均为ls22s22p6,A原子核外有2个未成对电子,C单质可与热水反应但不能与冷水反应;E、G原子在基态时填充电子的轨道有9个,且E原子核外有3个未成对电子,G能与A形成相同价态的阴离子,且A离子半径小于G离子.回答:
(1)上述六种元素中,F元素(填元素符号)的原子的第一电离能最大.
(2)C元素原子的第一电离能>D(填“>”“<”“=”),从结构上分析,其理由是:Mg的价电子排布为3s2,3p轨道全空,是较稳定结构.
(3)A、D、E三种元素按电负性从大到小的排列是O>P>Al(填元素符号).
(4)C、E、G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由强到弱的排列是:H2SO4>H3PO4>Al(OH)3(用化学式表示).
(5)D、G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3H++Al(OH)3=Al3++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XeO3是一种不稳定的物质,具有强氧化性.
(1)配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5XeO3+6Mn2++9H2O→6MnO4-+5Xe↑+18H+
(2)反应现象为:①有气泡产生;②溶液显紫红色.
(3)被氧化的元素是Mn.
(4)将适量的XeO3投入30mL 0.1mol•L-1 Mn2+的水溶液中,刚好完全反应.
①此时转移电子总数为0.015mol.
②将反应后的溶液稀释至90mL,所得溶液的pH=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对于100mL1mol/L盐酸与铁片的反应,采取下列措施:①升高温度;②改用300mL1mol/L盐酸;③改用100mL3mol/L盐酸;④用等量铁粉代替铁片;⑤改用98%的硫酸.其中能使反应速率加快的是(  )
A.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7.50mL 0.50mol•L-1盐酸与50mL 0.55mol•L-1NaOH溶液在图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题:
(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用品是环形玻璃搅拌棒.
(2)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损失.
(3)大烧杯上如不盖硬纸板,求得的中和热数值偏小(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4)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偏小.(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5)由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1mol水蒸气放热241.8kJ,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H2(g)+$\frac{1}{2}$O2(g)═H2O(g)△H=-241.8kJ/mol.若1g水蒸气转化成液态水放热2.444kJ,则氢气的燃烧热为-285.5kJ•mo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可逆反应:2NO2(g)?2NO(g)+O2(g),在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可确定为平衡状态标志的命题中正确的有(  )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2的同时消耗2n mol NO2;          ②V(O2)=2V(NO);
③用NO2、NO、O2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比为2:2:1的状态;   ④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的状态;
⑤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的状态;                        ⑥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的状态;
⑦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的状态;            ⑧反应与外界没有热交换的状态.
A.3个B.4个C.5个D.6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8.氯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应用极其广泛.请完成下列填空:

Ⅰ:氯气性质探究
设计如图实验装置来制备并验证氯气的性质(部分夹持装置未画出).
(1)A中放置固体二氧化锰的装置名称是圆底烧瓶.
(2)装置B的作用是除去氯气中的氯化氢.
(3)硬质玻璃管C中事先装有两个沾有相关试剂的棉球,左侧棉球的实验现象为变蓝色.
(4)D中的NaOH溶液用来吸收尾气,向反应后的D中加入足量稀硫酸会产生气体,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l-+ClO-+2H+=Cl2↑+H2O.
Ⅱ:制备HClO
(5)设计装置E代替如图的装置C,用于制备较高浓度的HClO溶液.在圆底烧瓶底部,有一用塑料网包住的过量块状碳酸钙.
①该方案可以制得较高浓度HClO的原因是(结合必要的化学语言回答)Cl2+H2O?H++Cl-+HClO,碳酸钙与H+反应,使平衡向右移动,HClO浓度增大.
②反应结束后将塑料网中剩余的石灰石提出液面,所得的溶液与稀盐酸混合,立即产生大量CO2气体,则反应所得溶液中的溶质除HClO外,还含有CaCl2、Ca(HCO32(写两种钙盐的化学式,一种正盐,一种酸式盐);该小组同学测得反应中碳酸钙质量减少M g,反应后从所得的200mL溶液中取用10mL与足量稀盐酸混合,连接F装置测得产生的气体体积为V L(已换算成标准状况),则原溶液中含钙正盐的浓度为$\frac{M}{20}$-$\frac{V}{0.448}$mol•L-1(用含M、V的代数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