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0.常温常压下,10mL某气态烃与50mL O2混合点燃并完全燃烧后恢复到原来状况,剩余气体为35mL,则此烃的化学式为(  )
A.C3H8B.C2H6C.C2H4D.C6H6

分析 设烃的分子式为CxHy,根据CxHy+(x+$\frac{y}{4}$)O2→xCO2+$\frac{y}{2}$H2O利用差量法计算出氢原子的数目,再根据完全燃烧即氧气足量进行解答.

解答 解:设烃的分子式为CxHy,则:
CxHy+(x+$\frac{y}{4}$)O2→xCO2+$\frac{y}{2}$H2O△V
1     x+$\frac{y}{4}$      x         1+$\frac{y}{4}$
10mL                     10mL+50mL-35mL=25mL
则1:( 1+$\frac{y}{4}$)=10mL:25mL,解得y=6,
烃完全燃烧,故10mL×(x+$\frac{6}{4}$)≤50mL,则x≤3.5,
故该烃的分子式为C2H6或C3H6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有机物分子式确定的计算,为高频考点,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计算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掌握确定常见有机物分子式的方法,明确差量法在确定有机物分子式中的应用方法.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某地煤矸石经预处理后主要含SiO2(61%)、Al2O3(30%)和少量的Fe2O3、FeO及MgO.实验小组设计如下流程用其制备碱式硫酸铝[Al2(OH)4SO4]:

(1)为提高“酸浸”时铝浸出率,可采取的措施之一是适当加热(或将煤矸石粉碎,适当提高硫酸的浓度等).
(2)氧化时应控制反应温度在10℃~20℃,其原因是防止H2O2分解,“氧化”时可用MnO2替代,发生的离子方程式MnO2+2Fe2++4H+=Mn2++2Fe3++2H2O.
(3)试剂X为Al2O3,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证明铁元素已被沉淀完全:静置,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KSCN溶液,若溶液呈现血红色,说明未沉淀完全,反之则沉淀完全.
(4)加入CaCO3制备碱式硫酸铝的化学方程式Al2(SO43+2CaCO3+2H2O=Al2(OH)4SO4+2CaSO4+2C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为了充分应用资源,用工业废碱液(Ca(OH)2、NaOH)与烟道气(回收成份SO2)来制取石膏(CaSO4•2H2O)和过二硫酸钠(Na2S2O8).设计简要流程如下:

(1)烟道气中S02与废碱生成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SO2=CaSO3↓+H2O;操作a的名称是过滤.
(2)生成CaSO4•2H2O过程中没有涉及到的化学反应类型为CE(填序号).
A.复分解反应  B.化合反应  C.分解反应  D 氧化反应  E.置换反应
(3)溶液I通人空气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2SO3+O2=2Na2SO4
(4)用惰性电极电解时,阳极生成Na2S2O8的电扳反应为2SO42--2e-=S2O82-;在整个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H2O和NaOH(填化学式).
(5)一定条件下将S8(s)、O2(g)、NaOH(s)转化的过程中能量关系可用图简单表示.则S8(s)燃烧热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S8(s)+8O2(g)=8SO2(g)△H=-8(a-b)kJ/mol.
(6)若制取a g Na2S2O8时,阳极有bL氧气(标况)产生.则电解生成的H2体积在标准状况为$\frac{11.2a}{119}$+2b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乙醇的沸点是78℃,能与水以任意比混溶,易与氯化钙结合生成配合物.乙醚的沸点为34,.6℃,难溶于水,乙醚极易燃烧.实验室制乙醚的反应原理是2CH3CH2OH$→_{140℃}^{浓H_{2}SO_{4}}$CH3CH2-O-CH2CH3(乙醚)+H2O
实验步骤:
Ⅰ.乙醚的制备
在分液漏斗中加入2mL 95%的乙醇,在一干燥的三颈烧瓶中放入12mL 95%的乙醇,在冷水浴中的冷却下边摇动边缓慢加入12mL浓硫酸,使混合均匀,并加入2粒沸石.实验装置如图:将反应瓶放在电热套上加热,使温度迅速地上升到140℃,开始由分液漏斗慢慢滴加乙醇,控制流速并保持温度在135~140℃之间.待乙醇加完后,继续反应10min,直到温度上升到160℃止.关闭热源,停止反应.
Ⅱ.乙醚的精制
将馏出物倒入分液漏斗中,依次用8mL 15% NaOH溶液、8mL饱和食盐水洗涤,最后再用8mL饱和氯化钙溶液洗涤2次,充分静置后分液.将乙醚倒入干燥的锥形瓶中,用块状无水氯化钙干燥.待乙醚干燥后,加入到蒸馏装置中用热水浴蒸馏,收集33~38℃的馏分.
请根据上述信息,完成下列问题:
(1)乙醚的制备和精制过程中都需要使用沸石,其作用是防止暴沸,如果实验中忘记加沸石,需要怎么处理?停止加热,冷却后补加沸石.
(2)乙醚的制备和精制过程中都需要使用温度计,其水银球位置是否相同?否(填“是”或“否”),原因是制备要控制反应液的温度,水银球要放在反应液里;蒸馏要测馏份的温度,要放在支管口处
(3)仪器C的名称为(直形)冷凝管.
(4)如果温度太高,将会发生副反应,产物是乙烯.
(5)精制乙醚中,加入15% NaOH溶液的作用是除去酸性杂质,加入饱和氯化钙溶液的作用是除乙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某厂利用一批回收的废料制造胆矾(CuSO4•5H2O).该废料中各种成份含量如下:Cu和CuO约占87%,其它为MgO、Cr2O3、FeO、SiO2,工艺流程为:

提示:25℃时,部分金属阳离子以氢氧化物形式完全沉淀(离子浓度小于等于10-5mol•L-1)时溶液的pH如下表:
沉淀物Fe(OH)3Cu(OH)2Mg(OH)2Fe(OH)2
pH2.96.79.49.7
回答下列问题:
(1)25℃时,Ksp[Fe(OH)3]的数值为10-38.3
(2)步骤①中Cr2O3能与碱反应,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r2O3+2OH-=2CrO2-+H20
步骤④中与H2O2反应的物质和离子是Cu、Fe2+
步骤⑤中调节溶液pH时适宜的物质是bc(填序号)
a.NaOH b.CuO c.Cu(OH)2
(3)操作⑧的分离方法是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这样得到的胆矾晶体中除铜元素外还含有一种金属元素,这种金属元素的氧化物的电子式为
(4)步骤⑨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2;硫酸酸化的Na2Cr2O7溶液可以将乙醇氧化为乙酸,本身还原为Cr3+,该反应可用于检测司机是否酒驾,相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H3CH2OH+2Na2Cr2O7+8H2SO4=3CH3COOH+2Cr2(SO43+11H2O+2Na2S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某有机物的蒸气,完全燃烧时需三倍于其体积的O2,产生二倍于其体积的二氧化碳(相同状况),该有机物可能是(  )
A.CH4B.C2H5OHC.CH3CHOD.CH3CO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淀粉、蛋白质、油脂均是天然高分子化合物
B.铜矿石在细菌作用下可直接转化为单质铜,这个过程叫生物炼铜
C.氟氯烃的肆意排放会加速臭氧层的破坏,使大气层中的紫外线增强
D.凯库勒的“基团理论”尽管存在缺陷,但仍对有机化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9.铜、铁、铝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具有广泛用途.请回答:
(1)铜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四周期ⅠB族,其原子基态价层电子排布式为3d104s1
(2)Cu2O的熔点比Cu2S的高,原因为Cu2O与Cu2S相比较,其阳离子相同、阴离子所带的电荷也相同,但由于氧离子的半径小于硫离子的离子半径,Cu2O的晶格能更大(或亚铜离子与氧离子形成的离子键强于亚铜离子与硫离子形成的离子键),所以Cu2O的熔点比Cu2S的高.
(3)Fe(CO)5是一种常见的配合物,可代替四乙基铅作为汽油的抗爆震剂.
①写出CO的一种常见等电子体分子的结构式N≡N;
两者相比较沸点较高的为CO(填分子式).
②Fe(CO)5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Fe(CO)5(s)═Fe(s)+5CO(g),已知:反应过程中,断裂的化学键只有配位键,由此判断该反应所形成的化学键类型为金属键.
(4)已知AlCl3•NH3有配位键.在AlCl3•NH3中,提供空轨道的原子是Al;在NH4+中N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sp3
(5)金属铝的晶胞结构如图甲所示,原子之间相对位置关系的平面图如图乙所示.则晶体铝中原子的堆积方式为面心立方最密堆积.已知:铝原子半径为d cm,摩尔质量为Mg•mol-1,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A,则晶体铝的密度ρ=$\frac{M}{4\sqrt{2}{N}_{A}{d}^{3}}$g/cm3(表达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20.A、B、C、D是四种常见单质,其对应元素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甲、乙、丙为常见化合物.它们之间有如下转化关系:

(1)乙与B的反应在工业上俗称铝热反应,C电子式为
(2)D与水蒸汽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4H2O(g)$\frac{\underline{\;高温\;}}{\;}$Fe3O4+4H2
(3)甲的水溶液显酸性(填“酸”或“碱”),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Fe3++3H2O?Fe(OH)3+3H+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