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20.碘化钠是实验室中常用的分析试剂,工业上用铁屑还原法制备NaI的流程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反应①中碘是否反应完全的方法是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淀粉溶液,若溶液未变蓝,则证明碘已反应完全;反之,碘未反应完全(或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CCl4,振荡、静置,若下层液体呈无色,证明碘已反应完全;若下层液体呈紫红色,证明碘未反应完全).
(2)操作Ⅰ的名称是过滤.
(3)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3I2+6NaOH═5NaI+NaIO3+3H2O.
(4)反应②中NaIO3被Fe单质还原为NaI,同时生成Fe(OH)3,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用双线桥法表示此反应的电子转移的方向及数目
(5)在反应②中若有99g NaIO3被还原,则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3mol.

分析 制备NaI的流程:碘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I、NaIO3,加入Fe与NaIO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NaI、氢氧化铁,操作I为过滤,固体为氢氧化铁,②过滤后溶液中主要含NaI,分离、提纯得到NaI.
(1)判断反应①中碘是否反应完全,本质为检验碘单质的存在,碘与淀粉作用显示蓝色,碘在四氯化碳中易溶,在四氯化碳中显示紫红色,据此分析解答;
(2)分离固体和液体的方法为过滤,分离固体氢氧化铁、铁粉和溶液;
(3)反应①为碘单质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元素均是I元素,化合价由0价分别变化为+5价、-1价,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和原子守恒书写方程式;
(4)反应②中NaIO3被Fe单质还原为NaI,同时生成Fe(OH)3,氧化剂为NaIO3,还原剂为Fe,两者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2,该反应转移电子为6,根据得失电子守恒和原子守恒书写方程式;
(5)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是2Fe+NaIO3+3H2O=2Fe(OH)3↓+NaI,根据得失电子守恒计算.

解答 解:(1)淀粉遇碘变蓝,反应后加淀粉无现象即可说明反应结束,则判断反应①中碘是否反应完全的方法为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淀粉溶液,若溶液未变蓝,则证明碘已反应完全;反之,碘未反应完全,(或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CCl4,振荡、静置,若下层液体呈无色,证明碘已反应完全;若下层液体呈紫红色,证明碘未反应完全),
故答案为: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淀粉溶液,若溶液未变蓝,则证明碘已反应完全;反之,碘未反应完全(或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CCl4,振荡、静置,若下层液体呈无色,证明碘已反应完全;若下层液体呈紫红色,证明碘未反应完全);
(2)由制备流程可知,碘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NaI、NaIO3,加入Fe与NaIO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NaI、氢氧化铁,操作I为过滤,
故答案为:过滤;
(3)反应①为碘单质和氢氧化钠的反应,化合价升高和降低的元素均是I元素,化合价升高的I元素对应的产物NaIO3,化合价降低的I元素对应的产物为NaI,根据得失电子守恒,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5:1,所以在反应的3molI2中,有$\frac{1}{3}$mol的I2做还原剂,有$\frac{5}{3}$mol的I2做氧化剂,反应的方程式为:3I2+6NaOH═5NaI+NaIO3+3H2O,
故答案为:3I2+6NaOH═5NaI+NaIO3+3H2O;
(4)反应②中NaIO3被Fe单质还原为NaI,同时生成Fe(OH)3,该反应中,NaIO3中碘元素的化合价由+5价变为-1价,所以NaIO3是氧化剂,Fe单质中Fe元素化合价由0价升高到+3价,被氧化,根据得电子与失电子个数相等,两者的物质的量之比是1:2,则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为:,故答案为:
(5)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是2Fe+NaIO3+3H2O=2Fe(OH)3↓+NaI,NaIO3中碘元素的化合价由+5价变为-1价,若有99g NaIO3被还原,转移电子为$\frac{99g}{198g/mol}$×[(+5)-(-1)]=3mol,
故答案为:3.

点评 本题考查NaI的制备实验,明确制备流程中发生的反应及操作为解答的关键,涉及氧化还原反应及碘的特性,注重基础知识的考查,注意守恒思想的应用,题目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下列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聚丙烯的结构简式为:B.丙烷分子的球棍模型为:
C.四氯化碳分子的电子式为:D.苯的最简式为C6H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用一种试剂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括号内物质为杂质),写出试剂名称或化学式及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物   质所需试剂离子方程式
FeSO4(CuSO4
Na2SO4(NaHC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T℃时.体积均为0.5L的两个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2A(g)+B(g)?2C(g)△H=-Q kJ/mol(Q>0)实验测得反应在起始、达到平衡时的有关数据如表:
容器编号起始时各物质物质的量/mol达到平衡时体系能量的变化
ABC
2100.75Q kJ
0.40.21.6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容器①、②中反应的平衡常数均为36
B.容器②中反应达到平衡时放出的热量为0.05QkJ
达到平衡时,两个容器中Y2的物质的量浓度均为1.5 mol•L-1
C.向容器①中通入氦气,平衡时A的转化率不变
D.其他条件不变,若容器②保持恒容绝热,则达到平衡时C的体积分数小于$\frac{2}{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电子云表示电子在核外单位体积的空间出现的机会多少
B.同一原子处于激发态时的能量一定高于基态时的能量
C.各能级包含的原子轨道数按s、p、d、f的顺序依次为1、3、5、7
D.1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甲醇是结构最为简单的饱和一元醇,又称“木醇”或“木精”.甲醇是一碳化学基础的原料和优质的燃料,主要应用于精细化工、塑料、能源等领域.
已知甲醇制备的有关化学反应如下
反应①:CO(g)+2H2(g)═CH3OH(g)△H1=-90.77kJ•mol-1
反应②:CO2(g)+H2(g)═CO(g)+H2O(g)△H2
反应③:CO2(g)+3H2(g)═CH3OH(g)+H2O(g)△H3=-49.58kJ•mol-1
(1)反应②的△H2=+41.19kJ•mol-1
(2)若500℃时三个反应的平衡常数依次为K1、K2与K3,则K3=K1•K2(用K1、K2表示).已知500℃时K1、K2的值分别为2.5、1.0,并测得该温度下反应③在某时刻,H2(g)、CO2(g)、CH3OH(g)、H2O (g)的浓度(mol/L)分别为0.8、0.1、0.3、0.15,则此时 V> V(填“>”、“=”或“<”).
(3)在3L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②,c(CO)随反应时间t变化如图中曲线Ⅰ所示.若在t0时刻分别改变一个条件,曲线Ⅰ变为曲线Ⅱ和曲线Ⅲ.当曲线Ⅰ变为曲线Ⅱ时,改变的条件是加入催化剂.当通过改变压强使曲线Ⅰ变为曲线Ⅲ时,曲线Ⅲ达到平衡时容器的体积为2L.


(4)甲醇燃料电池可能成为未来便携电子产品应用的主流.某种甲醇燃料电池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则通入a气体的电极电极反应式为CH3OH-6e-+H2O=CO2+6H+

(5)一定条件下甲醇与一氧化碳反应可以合成乙酸.常温条件下,将a mol/L的CH3COOH与b mol/LBa(OH)2溶液等体积混合,反应平衡时,2c(Ba2+)=c(CH3COO-),用含a和b的代数式表示该混合溶液中醋酸的电离常数为$\frac{2b}{a-2b}$×10-7L/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对燃煤烟气和汽车尾气进行脱硝、脱碳和脱硫等处理,可实现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等目的.汽车尾气脱硝脱碳的主要原理为:2NO(g)+2CO(g)$\stackrel{催化剂}{?}$N2(g)+2CO2(g)△H=a kJ•mol-1
I、已知2NO(g)+O2(g)═2NO2(g)△H=b kJ•mol-1;CO的燃烧热△H=c kJ•mol-1.写出消除汽车尾气中NO2的污染时,NO2与CO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2NO2(g)+4CO(g)=N2(g)+4CO2(g)△H=a-b+2c kJ•mol-1
II、一定条件下,在一密闭容器中,用传感器测得该反应在不同时间的NO和CO浓度如表:
时间/s012345
c(NO)/mol•L-11.000.80.640.550.50.5
c(CO)/mol•L-13.503.303.143.053.003.00
(1)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CO、NO气体,如图3图象正确且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AD

(2)前2s内的平均反应速率υ(N2)=0.09mol/(L•s)(保留两位小数,下同);此温度下,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0.03mol•L-1
(3)采用低温臭氧氧化脱硫脱硝技术,同时吸收SO2和NOx,获得(NH42SO4的稀溶液,
①常温条件下,此溶液的PH=5,则$\frac{c(N{{H}_{4}}^{+})}{c(N{H}_{3}•{H}_{2}O)}$=1.7×104(已知该温度下NH3•H2O的Kb=1.7×10-5

②向此溶液中再加入少量 (NH42SO4固体,$\frac{c(N{{H}_{4}}^{+})}{c(S{{O}_{4}}^{2-})}$的值将变大(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4)设计如图1装置模拟传感器测定CO与 NO反应原理.
①铂电极为正极(填“正极”或“负极”).
②负极电极反应式为CO+O2--2e-=CO2
III、如图2所示,无摩擦、无质量的活塞1、2将反应器隔成甲、乙两部分,在25℃和101kPa下实现平衡时,各部分体积分别为V、V.此时若去掉活塞1,不引起活塞2的移动.则x=1.5,V:V=3: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铜、硫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辉铜矿(主要成分是Cu2S)是冶炼铜和制硫酸的重要原料.
(1)已知:①2Cu2S(s)+3O2(g)=2Cu2O(s)+2SO2(g)△H=-768.2kJ•mol-1
②2Cu2O(s)+Cu2S(s)=6Cu(s)+SO2(g)△H=+116.0kJ•mol-1
则Cu2S(s)+O2(g)=2Cu(s)+SO2(g)△H=-217.4kJ/mol.
(2)已知25℃时,KSP(BaSO4)=1.1×1010,向仅含0.1mol•L-1 Ba(OH)2的废液中加入等体积0.12mol•L-1硫酸,充分搅拌后过滤,滤液中c(Ba2+)=1.1×10-8 mol/L
(3)上述冶炼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SO2,回收处理SO2,不仅能防止环境污染,而且能变害为宝,回收处理的方法之一是先将SO2转化为SO3,然后再转化为H2SO4
①450℃时,某恒容密闭容器中存在反应:2SO2(g)+O2(g)?2SO3(g)△H<0,下列事实能表明该反应达到平衡的是D.
A.容器内气体密度不变 
B.O2、SO2的消耗速率之比为1:2 
C.n(SO2):n(O2):n(SO3)=2:1:2 
D.容器内压强不再发生变化
②450℃、0.1MPa下,将2.0molSO2和1.0molO2置于5L密闭容器中开始反应,保持温度和容器体积不变,SO2的转化率(α)随着时间(t)的变化如图1所示,则该温度下反应的平衡常数K=4050.若维持其他条件不变,使反应开始时的温度升高到500℃,请在图1中画出反应开始到平衡时SO2转化率的变化图象.
(4)已知CuCl2溶液中,铜元素的存在形式与c(Cl-)的相对大小有关,具体情况如图2所示(分布分数是指平衡体系中含铜微粒物质的量占铜元素总物质的量的百分比)
 ①若溶液中含铜微粒的总浓度为amol•L-1,则X点对应的c(CuCl+)=0.56amol/L(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
②向c(Cl-)=1mol•L-1的氯化铜溶液中滴入少量AgNO3溶液,则浓度最大的含铜微粒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uCl++Ag+=AgCl↓+Cu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甲、乙、丙、丁四种易溶于水的物质,分别由NH4+、Ba2+、Mg2+、H+、OH-、Cl-、HCO3-、SO42-中的不同阳离子和阴离子各一种组成.已知:①将甲溶液分别与其它三种物质的溶液混合,均有白色沉淀生成;②0.1mol•L-1乙溶液中c(H+)>0.1mol•L-1;③向丙溶液中滴入AgNO3溶液有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生成.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甲溶液含有OH-B.乙溶液含有SO42-C.丙溶液含有Cl-D.丁溶液含有Mg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