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0.化学兴趣小组设计以下实验方案,测定某已部分变质的小苏打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方案一】称取一定质量的固体样品,通过加热至恒重后冷却,称量剩余固体质量,计算.
(1)图1仪器中,在灼烧固体样品时必须用到的是坩埚、泥三角(填名称).

(2)实验中需加热至恒重的目的是:保证NaHCO3分解完全.
(3)实验中确定加热至恒重的方法是:两次称量固体的质量差不超过0.1g.
(4)若加热过程中有晶体迸溅出来,则测得的结果偏小(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方案二】称取一定质量样品,置于小烧杯中,加适量水溶解;向小烧杯中加入足量Ba(OH)2溶液,过滤,洗涤,干燥沉淀,称量固体质量,计算.
(已知:Ba2++OH-+HCO${\;}_{3}^{-}$═BaCO3↓+H2O)
(1)过滤操作中,除了烧杯、漏斗外,还要用到的玻璃仪器为玻璃棒.
(2)实验中判断沉淀是否完全的方法是静置,向上层清液滴加一滴Ba(OH)2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3)实验中洗涤沉淀的操作是向漏斗里加入蒸馏水,使水面没过沉淀物,等水自然流完后,重复操作2~3次.
(4)实验中判断沉淀是否洗涤干净的方法是取少量最后一次洗涤沉淀的滤液于试管中,滴加一滴Na2SO4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方案三】按如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B装置内所盛试剂是浓H2SO4;D装置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CO2进入C装置;分液漏斗中不能(填“能”或“不能”)用盐酸代替稀硫酸进行实验.
(2)实验前称取17.9g样品,实验后测得C装置增重8.8g,则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29.6%.
(3)根据此实验测得的数据,测定结果有误差,因为实验装置还存在一个明显缺陷是缺少一套将A、B内的CO2气体驱赶到C里的装置.

分析 [方案一]碳酸氢钠不稳定,受热易分解,根据加热前后固体质量变化,根据差量法求碳酸氢钠的质量,进而求得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1)在灼烧固体样品时必须在坩埚中进行,根据使用坩埚加热使用到的仪器答题,给固体灼烧需用到的仪器有:酒精灯、三脚架、坩埚、泥三角、坩埚钳;
(2)加热恒重保证碳酸氢钠完全分解;
(3)当两次称量剩余固体的质量差不超过0.1g时,说明已经加热至恒重;
(4)若加热过程中有晶体迸溅出来,使得剩余的固体质量偏小,据此答题;
[方案二]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根据生成沉淀的质量来计算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1)根据过滤操作考虑所需仪器;
(2)可取上层清液,继续加沉淀剂,看是否生成沉淀;
(3)洗涤沉淀在过滤器中加入蒸馏水浸没沉淀,待水自然流下,重复2-3次洗涤干净;
(4)判断沉淀是否洗涤干净的方法是检验沉淀上是否含有钡离子;
[方案三](1)由测定含量的实验可知,A中发生Na2CO3+H2SO4=H2O+CO2↑+Na2SO4、2NaHCO3+H2SO4=Na2SO4+2H2O+2CO2↑,B中为浓硫酸吸收水,干燥二氧化碳,利用C装置吸收二氧化碳,D装置防止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水进入C装置干扰含量测定,盐酸易挥发,对实验产生干扰;
(2)结合反应定量关系和元素守恒计算得到物质的质量,来计算物质含量;
(3)二氧化碳气体不能全部进入C装置被吸收,需要添加一个吧二氧化碳气体赶入装置C的装置.

解答 解:[方案一](1)在灼烧固体样品时必须在坩埚中进行,要用泥三角支撑,
故答案为:坩埚、泥三角;
(2)实验原理是根据加热前后固体质量变化来计算碳酸氢钠,故应保证碳酸氢钠完全分解,加热恒重则碳酸氢钠完全分解,
故答案为:保证NaHCO3分解完全;
(3)实验中确定加热至恒重的方法是当两次称量剩余固体的质量差不超过0.1g时,说明已经加热至恒重,
故答案为:两次称量固体的质量差不超过0.1g;
(4)若加热过程中有晶体迸溅出来,使得剩余的固体质量偏小,即计算得碳酸氢钠的质量偏大,所以计算得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偏小,
故答案为:偏小;
[方案二](1)过滤操作中用到的仪器有:铁架台(附铁圈)、烧杯、漏斗、玻璃棒、滤纸,过滤时需用玻璃棒引流,
故答案为:玻璃棒;
(2)可取上层清液,继续加沉淀剂,看是否生成沉淀,具体操作为:取上层清液少许于试管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若无沉淀生成,则沉淀完全,
故答案为:取少量上层清液于一支试管中,滴加Ba(OH)2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3)实验中洗涤沉淀的操作是:是向漏斗里加入蒸馏水,使水面没过沉淀物,等水自然流完后,重复操作2~3次,
故答案为:向漏斗里加入蒸馏水,使水面没过沉淀物,等水自然流完后,重复操作2~3次;
(4)判断沉淀是否洗涤干净的方法是检验沉淀上是否含有钡离子,操作为取少量最后一次洗涤沉淀的滤液于试管中,滴加一滴Na2SO4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故答案为:取少量最后一次洗涤沉淀的滤液于试管中,滴加一滴Na2SO4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沉淀生成;
[方案三](1)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会被碱石灰吸收,故D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以确保C装置中质量增加量的准确性;分液漏斗中如果用盐酸代替硫酸,盐酸易挥发,这样制得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氯化氢,浓硫酸不能吸收氯化氢,则氯化氢被碱石灰吸收,导致测到二氧化碳质量偏高,等质量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碳酸氢钠产生二氧化碳多,则会导致碳酸氢钠偏多,碳酸钠偏小,
故答案为:浓H2SO4;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二氧化碳进入C装置;不能;
(2)设NaHCO3和Na2CO3的物质的量分别为x、y,则
Na2CO3+H2SO4=H2O+CO2↑+Na2SO4
 x               x
2NaHCO3+H2SO4=Na2SO4+2H2O+2CO2
106x+84y=17.90 
44x+44y=8.80
解得x=0.05mol
y=0.15mol
则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为 $\frac{0.05mol×106g/mol}{17.90g}$×100%=29.6%,
故答案为:29.6%;
(3)实验装置还存在一个明显缺陷为装置中的二氧化碳不能被C全部吸收,则需设计一个装置将A、B中的CO2全部吹入C中吸收,
故答案为:缺少一套将A、B内的CO2气体驱赶到C里的装置.

点评 本题考查碳酸钠含量的测定实验,为高频考点,把握实验装置的作用及实验目的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计算及实验能力的综合考查,题目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氯水和二氧化硫都具有漂白作用,两者漂白原理相同
B.等质量的铜粉按a、b两种途径完全转化,途径a和途径b消耗的H2SO4相等
途径a:Cu$→_{△}^{O_{2}}$CuO$\stackrel{稀H_{2}SO_{4}}{→}$CuSO4;途径b:Cu$\stackrel{浓H_{2}SO_{4}}{→}$CuSO4
C.用金属钠可区分乙醇和乙醚
D.从海水中提取物质都必须通过化学反应才能实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某化学反应2A(g)?B(g)+D(g)在四种不同条件下进行,B、D起始浓度均为0.反应物A的浓度(c/mol•L-1)随反应时间(t/min)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实 验
序 号


时间(min)
浓度(mol•L-1





温度(℃)
0102030405060
18001.00.800.670.570.500.500.50
2800c20.600.500.500.500.500.50
3800c30.920.750.630.600.600.60
48201.00.400.250.200.200.200.20
根据上述数据,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是吸热反应,升温正、逆反应速率增大
B.实验3中 c3=1.2 mol•L-1
C.实验1与实验3比较,A的平衡转化率之比为1:2
D.实验2使用了催化剂,在0至10 min内平均速率υ(B)=0.02 mol•L-1•min-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下列药品保存时对瓶塞使用错误的是(  )
A.保存固体碘时不用铁塞B.保存汽油时用橡皮塞
C.保存硫化钠时用橡皮塞D.保存硝酸时不用橡皮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用途,贯穿古今.
(1)水是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一种物质.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也可用如图表达.
试写出有水参加的符合反应类型Ⅳ的一个化学方程式:2Na+2H2O=2NaOH+H2↑,其中水为氧化剂
(2)氯化铵常用作焊接.如:在焊接铜器时用氯化铵除去铜器表面的氧化铜以便焊接,其反应为:
CuO+2NH4Cl$\stackrel{△}{→}$3Cu+1CuCl2+N2↑+4H2O.
①配平此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
②该反应中,被氧化的元素是氮(填元素名称),氧化剂是CuO(填化学式).
(3)磷酸钙与焦炭、石英砂混合,在电炉中加热到1 500℃生成白磷,反应为:
2Ca3(PO42+6SiO2═6CaSiO3+P4O10,10C+P4O10═P4+10CO.
每生成1mol P4时,就有20mol电子发生转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孔雀石的主要成分是CuCO3•Cu(OH)2,还含有少量的SiO2和铁的化合物.实验室以孔雀石为原料制备CuSO4•5H2O的步骤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溶液B中的金属离子有Cu2+、Fe2+、Fe3+.若要检验溶液B中Fe2+,最适宜选用的试剂为a(填字母).
a.KMnO4溶液           b.铁粉           c.NaCl溶液            d.KSCN溶液
(2)向溶液B中加入H2O2溶液的目的是将溶液中的Fe2+氧化为Fe3+,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H2O2+2Fe2++2H+=2Fe3++2H20;实验室选用H2O2而不用Cl2作氧化剂,除考虑环保因素外,另一原因是不会引入新的杂质离子.
(3)由溶液D获得CuSO4•5H2O,需要经过加热蒸发,冷却结晶,过滤等操作.除烧杯、漏斗外,过滤操作还用到了另一玻璃仪器,该仪器在此操作中的主要作用是引流.
(4)将制得的胆矾样品用热重仪进行热重分析,热重仪原理及热重计录如下:

写出212~250℃温度范围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SO4•H2O$\frac{\underline{\;\;△\;\;}}{\;}$CuSO4+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1块表面已经氧化为氧化钠(Na2O)的金属钠的质量为10.8g,把它投入100g水中,在常温下放出氢气0.2g,求:
(1)金属钠的纯度为多少?
(2)被氧化的金属钠的质量为多少?
(3)生成氢氧化钠的质量.
(4)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1994年伟大的化学家鲍林(Linus Pauling)教授谢世时,留给后人很多谜团,其中一个结构式如图所示.老人为什么画这个结构式?它是 生命的前物质?它能合成吗?它有什么性质?不得而知.也许这是永远无法解开的谜;也许你有朝一日能解开它.某同学对此结构及性质有如下的推测,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它的分子式是C6N10H2O2
B.该物质最多可以有18个原子处于同一个平面上
C.它可以与别的物质发生加成反应
D.因其含氮量高,有可能作炸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实验室制备苯甲醇和苯甲酸的化学原理是

已知苯甲醛易被空气氧化,苯甲醇的沸点为205.3℃;苯甲酸的熔点为121.7℃,沸点为249℃,溶解度为0.34g;乙醚的沸点为34.8℃,难溶于水.制备苯甲醇和苯甲酸的主要过程如下:

苯甲醛$→_{放置24h}^{KOH、H_{2}O}$白色糊状物$→_{操作Ⅰ}^{水、乙醚}$
试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操作Ⅰ的名称是萃取(分液),乙醚溶液中所溶主要成分是苯甲醇.
(2)操作Ⅱ的名称是蒸馏,产品甲是苯甲醇.
(3)操作Ⅲ的名称是过滤,产品乙是苯甲酸.
(4)如图所示,操作Ⅱ中温度计水银球上沿放置的位置应是b(填“a”、“b”、“c”或“d”),该操作中,除需蒸馏烧瓶、温度计外,还需要的玻璃仪器是冷凝管、酒精灯、锥形瓶、牛角管,收集产品乙醚的适宜温度为34.8℃.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