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9.苯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广泛用于合成橡胶、塑料和医药等方面.下列关于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子式为C6H6B.属于不饱和烃C.能在空气中燃烧D.无色无毒的液体

分析 A.依据苯分子的组成解答;
B.苯可发生加成反应,碳原子没有全部成键;
C.苯含有碳、氢元素,可以燃烧;
D.依据苯是有毒的液体解答.

解答 解:A.苯分子中含有6个C和6个H,分子式为:C6H6,故A正确;
B.苯可发生加成反应,碳原子没有全部成键,属于不饱和烃,故B正确;
C.苯在空气中燃烧可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C正确;
D.苯对人体有害,有毒,故D错误;
故选:ABC.

点评 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侧重苯的考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难度不大,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4.填空题
(1)浓H2SO4能够用于干燥某些气体,是由于它具有吸水性;下列气体能用浓硫酸来进行干燥的是①③(可多选,但只要有选错项,即得0分)
①Cl2     ②H2S      ③CO2     ④NH3
(2)浓H2SO4能使纸片变黑,是由于它具有脱水性;
(3)浓H2SO4可以与Cu反应,是由于它具有强氧化性和酸性,化学学方程式是:Cu+2H2SO4(浓)$\frac{\underline{\;\;△\;\;}}{\;}$CuSO4+SO2↑+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5.某同学为探究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设计了如下系列实验.
Ⅰ.(1)将钠、镁、铝各1 mol分别投入到足量同浓度的盐酸中,试预测实验结果:钠与盐酸反应最剧烈;铝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最多(填名称).
(2)向Na2S溶液中通入氯气出现黄色浑浊,可证明Cl的非金属性比S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2-+Cl2═S↓+2Cl-
Ⅱ.利用如图装置可验证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3)仪器A的名称为分液漏斗,干燥管D的作用为防倒吸.
(4)若要证明非金属性:Cl>I,则A中加浓盐酸,B中加KMnO4(KMnO4与浓盐酸常温下反应生成氯气),C中加淀粉-碘化钾混合溶液,观察到C中溶液变蓝的现象,即可证明.从环境保护的观点考虑,此装置缺少尾气处理装置,可用NaOH溶液吸收尾气,此吸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Cl2+2OH-=Cl-+ClO-+H2O;
(5)若要证明非金属性:C>Si,则在A中加盐酸、B中加CaCO3、C中加Na2SiO3溶液,观察到C中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现象,即可证明.但有的同学认为盐酸具有挥发性,可进入C 中干扰试验,应在两装置间添加装有饱和NaHCO3溶液的洗气瓶除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在一定条件下,将燃煤废气中的CO2转化为二甲醚的反应为:
2CO2(g)+6H2(g)?CH3OCH3(g)+3H2O(g)△H
已知:①CO(g)+2H2(g)?CH3OH(g)△H1=-90.7kJ•mol-1
②2CH3OH(g)?CH3OCH3(g)+H2O(g)△H2=-23.5kJ•mol-1
③CO(g)+H2O(g)?CO2(g)+H2(g)△H3=-41.2kJ•mol-1
(1)△H=-122.5kJ•mol-1
(2)某温度下,在体积固定为2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①,将1mol CO和2mol H2混合,测得不同时刻的反应前后压强关系如表:
时间(min)51015202530
压强比(P/P0.980.900.800.700.700.70
则达到平衡时CO的转化率为45%.
(3)已知在某压强下,该反应在不同温度、不同投料比[n(H2)/n(CO2)]时,CO2的转化率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得出三条主要规律:
①增大投料比,CO2的转化率增大;
②升高温度,CO2的转化率降低;
③温度越低,增大投料比使CO2的转化率增大的越显著.
(4)反应③的v-t图象如图2所示,若其他条件不变,只是在反应前增大容器体积使压强减小,则其v-t图象如图3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①a1>a2 ②a1<a2  ③b1>b2  ④b1<b2  ⑤t1>t2  ⑥t1=t2 ⑦t1<t2⑧两图中阴影部分面积相等  ⑨右图阴影部分面积更大⑩左图阴影部分面积更大
A.①③⑦⑧B.①③⑤⑧C.②④⑦⑨D.①③⑦⑩
(5)由甲醇液相脱水法也可制二甲醚,首先将甲醇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硫酸氢甲酯(CH3OSO3H):CH3OH+H2SO4→CH3OSO3H+H2O;生成的硫酸氢甲酯再和甲醇反应生成二甲醚,第二步的反应方程式为:CH3OSO3H+CH3OH→CH3OCH3+H2SO4.与CO2和H2反应制备二甲醚比较,该工艺的优点是反应温度低,转化率高,其缺点是浓H2SO4腐蚀设备或有硫酸废液产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4.碳与浓硫酸共热产生的气体X和铜和浓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Y间时通入盛有足量氯化钡溶液的气瓶中(如图装置),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碳酸钡B.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亚硫酸钡
C.洗气瓶中有氧化还原反应发生D.在Z导管口有红棕色气体出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C2H5OH(l)+3O2(g)═2CO2(g)+3H2O(g)△H=-1 367.0 kJ•mol-1(燃烧热)
B.NaOH(aq)+HCl(aq)═NaCl(aq)+H2O(l)△H=+57.3 kJ•mol-1(中和热)
C.S(s)+O2(g)═SO2(g)△H=-296.8 kJ•mol-1(反应热)
D.C(s)+$\frac{1}{2}$O2(g)═CO(g)△H=+110.5 kJ•mol-1(燃烧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由乙醇制取乙二酸乙二酯时,最简便的流程需要下列哪些反应,其正确的顺序是(  )
①水解;②加成;③氧化;④还原;⑤消去;⑥酯化;⑦中和.
A.①②③⑤⑦B.⑤②①③⑥C.⑤②①④⑦D.①②⑤③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元素是构成我们生活的世界中一切物质的“原材料”.
(1)自18世纪以来,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元素之谜.通过从局部到系统的研究过程,逐渐发现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下面列出了几位杰出科学家的研究工作.
序号
科学家纽兰兹道尔顿德贝莱纳尚古尔多
工作发现“八音律”,指出从某一指定的元素起,第八个元素是第一个元素的某种重复创立 近代原子论,率先开始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工作发现了5组性质相似的“三元素组”,中间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前后两种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算术平均值认为 各元素组之间并非毫不相关,可以用相对原子质量把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串联
上述科学家的研究按照时间先后排序合理的是②③④①(填数字序号).
(2)1869年,门捷列夫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制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如图1所示.

①门捷列夫将已有元素按照相对原子质量排序,同一横行(填“横行”或“纵列”)元素性质相似.结合表中信息,猜想第4列方框中“?=70”的问号表达的含义是相对原子质量为70的元素,第5列方框中“Te=128?”的问号表达的含义是怀疑Te的相对原子质量不是128.
②到20世纪初,门捷列夫周期表中为未知元素留下的空位逐渐被填满.而且,随着原子结构的逐渐揭秘,科学家们发现了元素性质不是随着相对原子质量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而是随着原子序数(核电荷数)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其本质原因是
A(填字母序号).
A.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B.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原子半径呈现周期性变化
C.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元素最高正化合价呈现周期性变化
(3)在现有的元素周期表中有A、B、D、E、X、Y、Z七种短周期元素.X与Y处于同一周期,Y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与强酸、强碱均能反应.Z的单质常温下为气态,同条件下相对于氢气的密度比为35.5.其余信息如图2所示:
①上述七种元素中,处于第二周期的有C、N(用元素符号表示,下同),X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三周期,第ⅠA族.
②E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写出Z元素气态氢化物的电子式:
③B单质与E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2H2SO4(浓)$\frac{\underline{\;\;△\;\;}}{\;}$CO2↑+2SO2↑+2H2O;Y单质与X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Al+2H2O+2OH-═2AlO2-+3H2↑.
④B和D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分别为H2CO3、HNO3,二者酸性前者弱于(填“强于”或“弱于”)后者,原因是B和D的非金属性有差异,利用原子结构解释产生差异的原因:C原子和N原子具有相同电子层,N原子的核电荷数多于C,N原子半径小于C,N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作用大于C,故N非金属性强于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9.工业上用FeCl3溶液腐蚀印刷电路板,向腐蚀后的溶液中(含Fe3+、Cu2+、Fe2+、H+、Cl-等离子)加入指定物质,反应后溶液中大量存在的一组离子描述正确的是(  )
A.加入过量Fe:Fe2+、Fe3+、Cl-、H+
B.加入过量H2O2和稀盐酸:Fe3+、Cu2+、H+、Cl-
C.加入过量新制氯水:Fe3+、Cu2+、H+、Cl-
D.加入过量CuO:Fe3+、Cu2+、H+、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