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9.(1)用注射器吸入少量NO2和N2O4的混合气体,发生如下反应:2NO2(g)?N2O4(g)当活塞迅速向里推时,气体的颜色先变深,后变浅(填“变深”“变浅”或“不变”前同);最终和最初相比,颜色最终更深(填“最初”或“最终”下同),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最终更大.
(2)在一定条件下,将3molA 和1mol B 两种气体混合于固定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3A(g)+B(g)?xC(g)+2D(g).2min末该反应达到平衡,生成0.8mol D,并测得C的浓度为0.2mol•L-1.请填空:
①x=1②B的转化率为40%.
③温度降低,K值增大,则正反应是放热(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④能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依据是B(填编号)
A、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B、容器中的压强不再变化
C、生成B的反应速率是生成D的反应速率的2倍
D、单位时间内生成3molA,同时生成1molB
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原容器体积扩大到4L,下列有关该体系的说法正确的是D(填编号)
A、B的浓度增大             B、正反应速率加快,逆反应速率也加快
C、C的物质的量增加         D、重新平衡时$\frac{n(A)}{n(C)}$增大.
⑥为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操作是C.
A.及时分离出C气体  B.适当升高温度
C.增大B的浓度  D.选择高效的催化剂.

分析 (1)减小体积,二氧化氮的浓度增大,则气体颜色加深,同时增大气体压强,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分析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分析进行;
(2)①根据n=cV计算生成C的物质的量,结合D的物质的量,利用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计算x的值;
②根据生成的D的物质的量,利用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计算参加反应的B的物质的量,再利用转化率定义计算;
③降温K增大,说明降温平衡正向移动;
④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组分浓度保持不变,据此分析;
⑤将原容器体积扩大到4L,体积增大压强减小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分析进行,据此分析选项;
⑥为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可采用增大压强、升高温度、加入催化剂、增大反应物浓度等方法,再结合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解答.

解答 解:(1)若向内突然推进活塞,气体的体积减小时,NO2浓度增大,则气体颜色加深,气体体积减小,则气体压强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二氧化氮浓度降低,所以气体颜色变浅,先变深,一段时间后气体颜色又变浅了,但仍比第一支针筒气体的颜色深,混合气体质量不变,总物质的量减少,所以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增大,
故答案为:深;浅;最终;最终;
(2))①n(C)=cV=0.2mol/L×2L=0.4mol,生成D0.8mol,物质的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x=1,故答案为:1;
②B的转化率α(B)=$\frac{0.4mol}{1mol}$×100%=40%,故答案为:40%;
③降温K增大,说明降温平衡正向移动,正反应放热,故答案为:放热;
④A、反应前后气体质量不变,容器体积不变所以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故A不选;
B、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同,所以压强不变说明各组分浓度不变,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B选;
C、B是反应物D是生成物,生成D的反应速率是生成B的反应速率的2倍,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生成B的反应速率是生成D的反应速率的2倍
不能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同,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C不选;
D、AB都是反应物,单位时间内生成3molA,同时生成1molB是逆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D不选;
故答案为:B;
⑤x=1,将原容器体积扩大到4L,各组分浓度都减小,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正向移动,
A、体积增大各组分浓度都减小,所以B的浓度减少,故A错误;             
B、将原容器体积扩大到4L,各组分浓度都减小,在正逆反应速率减慢,故B错误;
C、体积增大各组分浓度都减小,压强减小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正向移动,C的物质的量增加,故C正确;         
D、将原容器体积扩大到4L,压强减小,平衡向气体体积减小的正向移动,A减少C增加,重新平衡时$\frac{n(A)}{n(C)}$减小,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⑥A.及时分离除C气体平衡向右移动,但反应速率减小,故A错误;
B.反应是放热反应,适当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故B错误;
C.增大B的浓度反应速率增大,且该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故C正确;
D.选择高效催化剂能增大反应速率,但平衡不移动,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反应速率的有关计算、平衡状态的判断、化学平衡的移动等,难度中等,注意平衡状态的判断.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根据图装置,分别写出A、B、C装置中发生的现象和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1)装置A中发生的现象是有气体产生,固体不断减少;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CO3+2H+═Ca2++CO2↑+H2O.
(2)装置B中的现象是无明显现象.
(3)装置C中发生的现象是溶液变浑浊;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2++2OH-+CO2═CaCO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8.关于有机物HC≡C-CH2CH3和CH2═CH-CH═CH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有可能处于同一平面上
B.都能在空气中燃烧,且燃烧时均伴有黑烟
C.都能被KMnO4酸性溶液氧化而使其褪色
D.都能与足量的溴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相同的四溴代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有机物的C、H含量常用燃烧和与CuO灼烧等方法使之生成CO2和水,测它们的质量求得有机物中碳和氢的百分含量,现有某固态有机物在加热情况下鼓入足量的氧气使其完全燃烧,今有如下仪器.

(1)为确定某固体有机物的最简式(实验式)下述仪器中最少需要的种类有4种,它们是a、d、f、h,其中要一前一后用两次的是h,(填仪器编号)其作用前者为吸收H2O;后者为吸收CO2.但为完成测定还缺少的一种重要仪器名称是天平.
(2)为确定固体有机物是烃还是其含氧衍生物,实验依据是试样质量=碳元素质量+氢元素质量为烃,试样质量>碳元素质量+氢元素质量为烃的含氧衍生物.
(3)为确定其分子式还需知道下述中的
A.熔、沸点           B.定温、定压下蒸气密度
C.固定有机物的体积     D.重要的化学性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下列实验操作简便、科学且易成功的是(  )
A.将乙酸和乙醇的混合液注入浓硫酸中制备乙酸乙酯
B.将铜丝在酒精灯外焰上加热变黑后再移至内焰,铜丝恢复原来的红色
C.在试管中注入2 mL CuSO4溶液,再滴几滴NaOH溶液后,加入乙醛溶液即有红色沉淀生成
D.向苯酚溶液中滴加几滴稀溴水出现白色沉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下列实验中,所采取的实验方法(或操作)与对应的原理都正确的是(  )
选项实验方法(或操作)原理
A分离溶于水中的溴裂解汽油萃取碘在裂解汽油中的溶解度较大
B分离乙酸乙酯和乙醇分液乙酸乙酯和乙醇的密度不同
C从蛋清中提取蛋白质加入硫酸铜溶液浓盐溶液使蛋白质溶解度降低
D尿液中尿糖的检验加入新制Cu(OH)2、加热葡萄糖具有还原性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石墨烯是世上最薄却也是最坚硬的材料,可用来生产未来的超级计算机.构成石墨烯的元素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下列关于SO2性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能形成酸雨B.能使鲜花褪色
C.是无色无味的气体D.能与NaOH溶液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常见的食品添加剂,使用时必须严格控制其用量.某兴趣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备NaNO2并对其性质作如下探究(A中加热装置已略去).

【背景素材】
①2NO+Na2O2═2NaNO2
②NO能被酸性KMnO4氧化成NO3-,MnO4-被还原为Mn2+
③在酸性条件下NaNO2能把I-氧化为I2;S2O32-能把I2还原为I-
【制备NaNO2
(1)装置A三颈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4HNO3(浓)$\frac{\underline{\;\;△\;\;}}{\;}$CO2↑+4NO2↑+2H2O.
(2)B装置的目的是①将NO2转化为NO,②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
(3)为保证制得的亚硝酸钠的纯度,C装置中盛放的试剂可能是BD(填序号).
A.P2O5  B.碱石灰  C.无水CaCl2   D.生石灰
(4)E装置的作用是吸收有毒的NO气体,避免污染空气.
【测定NaNO2纯度】
(5)本小题可供选择的试剂有:
A.稀硫酸 B.c1 mol•L-1 KI溶液 C.淀粉溶液 D.c2 mol•L-1 Na2S2O3溶液
E.c3 mol•L-1酸性KMnO4溶液
①利用NaNO2的还原性来测定其纯度,可选择的试剂是E(填序号).
②利用NaNO2的氧化性来测定其纯度的步骤是:准确称取质量为m的NaNO2样品放入锥形瓶中,加适量水溶解加入过量的c1mol•L-1KI溶液、淀粉溶液,然后滴加稀硫酸,用c2mol•L-1Na2S2O3溶液滴定至溶液由蓝色恰好变为无色,且半分钟内不变色,读数,重复以上操作2~3次(请补充完整实验步骤).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