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将一定量的氯气通入氢氧化钠浓溶液中,加热一段时间后溶液中形成NaCl、NaClO、NaClO3的共存体系。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参加反应所需NaOH与氯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一定为2: 1
B. 反应体系中 n(NaCl):n(NaC1O):n(NaClO3)可能为 11: 2: 1
C. 若有amol氯气参加反应,则amol<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5/3amol
D. 反应中NaClO、NaC1O3为氧化产物,且两者物质的量之比一定为1:1
【答案】AC
【解析】NaCl、NaClO、NaClO3中钠原子与氯原子的比都是1:1,根据元素守恒,需要NaOH与氯气的物质的量之比一定为2: 1,故A正确;NaClO、NaClO3是氧化产物,NaCl是还原产物,根据电子守恒,n(NaCl)=n(NaC1O)+5n(NaClO3),反应体系中 n(NaCl):n(NaC1O):n(NaClO3)可能为 11:1: 2,故B错误;根据极值法,若氧化产物全是NaC1O, amol氯气参加反应,转移电子数amol;若氧化产物全是NaC1O3, amol氯气参加反应,转移电子数 amol,有amol氯气参加反应,则amol<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 amol,故C正确;反应中NaClO、NaC1O3为氧化产物,两者物质的量随温度改变而改变,故D错误。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各组有机物只用一种试剂无法鉴别的是 ( )
A. 乙醇、甲苯、硝基苯 B. 溴苯、乙酸乙酯、己烯
C. 乙醇、苯、乙酸 D. 苯、四氯化碳、环己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氧化还原反应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重铬酸铵[(NH4)2Cr2O7]受热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下列各组重铬酸铵受热分解产物的判断符合实际的是
A.CrO3+NH3+H2O
B.Cr2O3+NH3+H2O
C.CrO3+N2+H2O
D.Cr2O3+N2+H2O
(2)取300mL 0.2mol/L的KI溶液与一定量的酸性KMnO4溶液恰好反应,生成等物质的量的I2和KIO3 , KMnO4被还原成Mn2+ , 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3)KClO3和浓盐酸在一定温度下反应会生成黄绿色的易爆物二氧化氯.其变化可表述为:2KClO3+4HCl(浓)═2KCl+2ClO2↑+Cl2↑+2H2O.
a.请分析该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情况(单线桥法表示): .
B.还原剂与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c.浓盐酸在反应中显示出来的性质是 . (填写编号)
①只有还原性;②还原性和酸性;③只有氧化性;④氧化性和酸性.
d.产生0.1mol Cl2 , 则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将40℃的饱和硫酸铜溶液升温至50℃,或者温度仍保持在40℃而加入少量无水硫酸铜,在这两种情况下均保持不变的是
A. 硫酸铜的溶解度B. 溶液的质量
C.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D. 溶液中Cu2+的数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等操作,可将下列各组混合物分离的是( )
A. 硝酸钠、氢氧化钠 B. 氧化铜、二氧化锰
C. 氯化钾、碳酸钙 D. 硫酸铜、氢氧化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将质量相等的铁片和铜片用导线相连浸入500mL硫酸铜溶液中构成如图1的装置:(以下均假设反应过程中溶液体积不变).
(1)铁片上的电极反应式为 , 铜片周围溶液会出现的现象.
(2)若2min后测得铁片和铜片之间的质量差为1.2g,计算:导线中流过的电子的物质的量为mol;
(3)金属的电化学腐蚀的本质是形成了原电池.如图2所示,烧杯中都盛有稀硫酸.
①图2B中的Sn为极,Sn极附近溶液的pH(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
②图2C中被腐蚀的金属是 . 比较A,B,C中纯铁被腐蚀的速率由快到慢的顺序是 .
(4)人们应用原电池原理制作了多种电池,以满足不同的需要.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环境友好的供电装置,如图3是电解质为稀硫酸溶液的氢氧燃料电池原理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氢氧燃料电池的总反应化学方程式是: .
②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硫酸溶液的浓度(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荣获了诺贝尔奖。已知青蒿素的分子式为C15H22O5。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青蒿素的摩尔质量为282 g·mol-1
B. 青蒿素中C、H、O的质量之比为15∶22∶5
C. 1 mol青蒿素的体积约为22.4 L
D. 1 mol青蒿素中含11 mol 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