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Ⅰ.在一个容积固定为2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A (g)+bB(g)?pC(g)△H=?,反应情况记录如表:
时间/(min)n(A)/( mol)n(B)/( mol)n(C)/( mol)
0130
第2 min0.82.60.4
第4 min0.41.81.2
第6 min0.41.81.2
第8 min0.12.01.8
第9 min0.051.90.3
请根据表中数据仔细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第2min到第4min内A的平均反应速率v(A)=
 
mol?L-1?min-1
(2)由表中数据可知反应在第 4min 到第6min时处于平衡状态,若在第2min、第6min、第8min时分别改变了某一个反应条件,则改变的条件分别可能是:
①第2min
 
 

②第6min
 

③第8min
 

(3)若从开始到第4min建立平衡时反应放出的热量为235.92kJ则该反应的△H=
 

(4)反应在第4min建立平衡,此温度下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
 

(5)判断第9min时是否达平衡,说明理由
 

Ⅱ.已知:常温下,A酸的溶液pH=a,B碱的溶液pH=b
(1)若A为盐酸,B为氢氧化钡,且a=3,b=11,两者等体积混合,溶液的pH为
 

A.大于7              B.等于7             C.小于7
(2)若A为醋酸,B为氢氧化钠,且a=4,b=12,那么A溶液中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为
 
mol?L-1,B溶液中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为
 
mol?L-1
(3)若A的化学式为HR,B的化学式为MOH,且a+b=14,两者等体积混合后溶液显碱性.则混合溶液中必定有一种离子能发生水解,该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考点:化学平衡的计算,酸碱混合时的定性判断及有关ph的计算
专题:
分析:I.(1)A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v(A)=
△c
t
,代入数据进行计算即可;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使用催化剂、改变温度、浓度、改变物质的表面积等;
(3)在开始到第4min建立平衡时,A物质的消耗量为0.6mol,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即可;
(4)求出第4min时各物质的浓度,根据平衡常数计算公式计算即可;
(5)根据Qc=
c2(C)
c(A)?c2(B)
,计算第9min时Qc的值,与K比较;
II.(1)若A为盐酸,B为氢氧化钡,且a=3,b=11,两者等体积混合,溶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恰好反应生成氯化钡溶液,溶液呈中性;
(2)若A为醋酸,B为氢氧化钠,且a=4,b=12,那么A溶液中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B溶液中水电离出的氢离子浓度依据溶液中离子积常数计算得到;
(3)若A的化学式为HR,B的化学式为MOH,且a+b=14,两者等体积混合后溶液显碱性.说明碱是弱碱.
解答: 解:在前2min内,各物质的浓度的变化量之比(1-0.8):(3-2.6):(0.4-0)=1:2:2,则方程式为A (g)+2B(g)?2C(g);
(1)A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v(A)=
△c
t
=
(0.8-0.4)mol
2L
2min
=0.1mol/(l?min),故答案为:0.1;
(2)①在第0~2min内,A的物质的量减小了0.2mol,在2~4min内A的物质的量在原基础上减小了0.4mol,化学反应速率加快了,可以是使用催化剂或升高温度,
故答案为:使用催化剂、升高温度;
②第6min 到第8min,作为反应物,浓度应该是减小的趋势,但是B的物质的量从1.8mol增加到了2.0mol,所以可知一定是加入了B物质,
故答案为:增加B的浓度;
③第8min到第9min时间段内,C作为生成物,它的浓度应是增大的趋势,但是数据表明,其浓度减小了,一定是减少了C的浓度,
故答案为:减小C的浓度;
(3)根据热化学方程式,设:反应的焓变值为Q;
  A(g)+2B(g)2C(g)△H=-QkJ/mol
  1mol                            QkJ
0.6mol                          235.92kJ
则有:Q=
235.92kJ×1mol
0.6mol
=393.2 kJ?mol-1
则△H=-393.2 kJ?mol-1
故答案为:-393.2 kJ?mol-1
(4)反应在第4min建立平衡,c(A)=
0.4mol
2L
0.2mol/L,c(B)=
1.8mol
2L
=0.9mol/L,c(C)=
1.2mol
2L
=0.6mol/L,
则K=
c2(C)
c(A)?c2(B)
=
0.62
0.2×0.92
=2.22;
故答案为:2.22;
(5)Qc=
c2(C)
c(A)?c2(B)
=
(
0.3
2
)2
(
0.05
2
)×(
1.9
2
)2
=0.997<K=2.22,则反应未达到平衡状态;
故答案为:未平衡,因为Qc<K;
II.(1)常温下,A酸的溶液pH=a,B碱的溶液pH=b,若A为盐酸,且a=3,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为10-3mol/L,B为氢氧化钡是强碱,b=11溶液中氢氧根离子浓度为 10-3mol/L,两者等体积混合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恰好反应生成氯化钡溶液,溶液呈中性,pH=7,
故答案为:B;
(2)若A为醋酸,且a=4,c(H+)=10-4mol/L,依据溶液中离子积常数c(H+)c(OH-)=10-14,c(H+)水=c(OH-)水=10-10mol/L,B为氢氧化钠,b=12,c(H+)水=10-12mol/L,
故答案为:10-10;10-12
(3)若A的化学式为HR,B的化学式为MOH,且a+b=14,两者等体积混合后溶液显碱性.说明碱是弱碱存在电离平衡,则混合溶液中必定是M+离子能发生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M++H2O?MOH+H+
故答案为:M++H2O?MOH+H+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和有关反应速率的计算、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以及计算、酸碱反应后的溶液酸碱性分析判断、溶液中离子积常数的计算应用等,题目难度较大,题目综合性较强,熟练掌握基础知识是解决此类题是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类比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已知硝酸能把铁氧化成 Fe ( NO33,但当铁过量时,产物是 Fe (NO32.某同学受此启发,提出一个相似的观点:氯气与铁粉反应,当 C12 足量时生成 FeC13,当铁粉过量时产物是 FeCl2.为验证该观点是否正确,该同学将一根细的纯铁丝分别在足量和少量的 C12 中点燃,取其表面生成物并分别编号为 A、B,然后通过实验确定其成分.
探究过程如下:
提出假设:A 是 FeCl3,B 是 FeCl2
(1)设计实验方案:分别取 A、B 的溶液均进行以下实验,但实验现象相同.请填写下表中的相应空格.
实验方法实验现象结论
分别向A、B溶液中加KSCN溶液
 
固体物质中有FeCl3
分别向KMnO4溶液中加适量A、B溶液KMnO4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 固体物质中不含
 
(2)根据上述实验结论,写出C12与铁粉加热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为进一步探究 FeC13 溶液的性质,他又利用 A 溶液做了如下一些实验,其中明显错误的是
 
(填写序号).
A.将 A 溶液滴入淀粉碘化钾溶液中,可得到蓝色液体,该液体能产生丁达尔现象
B.向 A 溶液中加入少量铁粉,铁粉溶解,溶液颜色加深
C.在 A 溶液中滴加NaOH浓溶液,出现红褐色沉淀
D.将 A 溶液加热蒸干并灼烧,得到FeC13固体
(4)FeCl3溶液常作印刷电路铜板腐蚀剂,腐蚀后的废液中含有 FeC13、FeCl2、CuCl2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们设计了两种从废液中回收 Cu的方案:
方案1: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在所得滤渣中加入足量的盐酸,充分反应后,再过滤即得到铜.该方案中涉及的四种阳离子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方案2:在废液中加入适量的盐酸调节溶液的 pH=1,用铜和石墨作电极进行电解.当观察到阴极上有少量气泡产生时,即停止电解,这时要回收的 Cu 已全部析出.该方案中铜作
 
极,该电极上所发生的电极反应为(若有多个电极反应,请按照反应发生的先后顺序全部写出)
 
.方案2 在电极上直接回收铜,操作上比方案 1 简便,但方案 2 也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框图中各物质均为中学常见物质.A是淡黄色固体化合物,B、C、E为单质,其中C、E为气体,B为金属.常温、常压下D为无色液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式是
 

(2)B与G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3.9gA与足量的D反应,转移电子的数目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表是部分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及主要化合价.
元素代号UVWXYZM
原子半径/nm0.0370.1570.0740.0750.0770.1430.102
主要化合价+1+1-2-3,+5+2,+4+3-2,+6
请回答:
(1)X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2)V、W、Z三种元素的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三者的离子半径由大到小顺是
 
(用离子符号表示);并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出Z离子可作净水剂的原
 

(3)将少量的V2W2固体投入到Na2S溶液中,只观察到有沉淀产生.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W、X、Y分别与U均可形成10电子共价化合物,晶体类型均为
 
晶体,其中X、与U形成化合物的电子式为
 
.1gYU4气体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a KJ的热量,则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若将其作为燃料,空气作为氧化剂,以KOH溶液为电解质溶液,并选择适当的惰性电极,组成原电池.写出该电池工作时的负极反应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已知由短周期元素组成的物质 A、B、C、D,具有如图反应关系:
(1)通常若A为黄绿色单质,B为无色液态化合物,且0.1mol/L的C溶液pH=1,则D物质的结构式为
 

(2)若B为化合物,且A、C两种无色气体相遇后变为红棕色,则B物质溶于水后显碱性的原因是
 
(用化学用语说明)
(3)若A为单质,C和D为常见的易燃气体,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若A为单质,B通常是无色液态化合物,灼烧D产生黄色火焰,则:
①若B分子含有10个电子,A与B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②若B分子含有18个电子,则A+B→C+D的化学方程式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用于分离或提纯物质的方法有:A.蒸馏(分馏) B.萃取C.过滤 D.蒸发 E.分液.下列各组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应选用上述哪一种方法最合适?(填方法的标号)
(1)除去Ca(OH)2溶液中悬浮的CaCO3微粒
 

(2)分离四氯化碳与水的混合物
 
  
(3)分离汽油和煤油
 

(4)分离碘水中的碘单质
 
        
(5)海水淡化
 

(6)从蔗糖溶液中获得蔗糖晶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早期发现的一种天然二十面体准晶颗粒由Al、Cu、Fe三种金属元素组成.回答下列问题:
(1)准晶是一种无平移周期序,但有严格准周期位置序的独特晶体,可通过
 
方法区分晶体、准晶体和非晶体.
(2)基态Fe原子有
 
个未成对电子,Fe3+的电子排布式为
 
,可用硫氰化钾检验Fe3+,形成的配合物的颜色为
 

(3)新制备的Cu(OH)2可将乙醛(CH3CHO)氧化成乙酸,而自身还原成Cu2O.乙醛中碳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
 
,1mol乙醛分子中含有的σ键的数目为
 
.乙酸的沸点明显高于乙醛,其主要原因是
 
.Cu2O为半导体材料,在其立方晶胞内部有4个氧原子,其余氧原子位于面心和顶点,则该晶胞中有
 
个铜原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各图象中,不正确的是(  )
A、
N2(g)+3H2(g)=2NH3(g)△H=-92.4kJ/mol
B、
向弱酸HA的稀溶液中加水稀释
C、
有正催化剂(a)和无催化剂(b)时反应的能量变化
D、
向NH4Al(SO42溶液中滴加过量的NaOH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W、X、Y、Z是四种常见的短周期元素,其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变化如图.已知W的一种核素的质量数为18,中子数为10;X原子和Ne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差1;Y的单质是一种常见的半导体材料;Z的非金属性在同周期元素中最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应简单离子半径:X>W>Y>Z
B、Y的氧化物能与Z或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反应
C、X、W两元素形成的二元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
D、对应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W>Y,对应气态氢化物的熔沸点Y>W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