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图的装置中,干燥烧瓶内盛有某种气体,烧杯和滴管内盛放某种溶液。挤压滴管的胶头,下列与实验事实不相符的是 ( )
A.CO2(NaHCO3溶液)/无色喷泉
B.NH3(H2O中含酚酞)/红色喷泉
C.H2S(CuSO4溶液)/黑色喷泉
D.HCl(AgNO3溶液)/白色喷泉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稀硫酸和稀硝酸的混合溶液200 mL,平均分成两份。向其中一份中逐渐加入铜粉,最多能溶解9.6 g。向另一份中逐渐加入铁粉,产生气体的量随铁粉质量增加的变化如图所示(已知硝酸只被还原为NO气体)。下列分析或结果错误的是
A.原混合酸中NO物质的量为0.1 mol
B.OA段产生的是NO,AB段的反应为Fe+2Fe3+=3Fe2+,BC段产生氢气
C.第二份溶液中最终溶质为FeSO4
D.H2SO4浓度为2.5 mol·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同温同压下,两个等体积的干燥圆底烧瓶中分别充满①NH3,②NO2,进行喷泉实验,如图所示,经充分反应后,瓶内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
A.①>② B.①<② C.①=② D.不能确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资料显示:“氨气可在纯氧中安静地燃烧……”。某校化学小组学生设计如下图所示装置(图中铁夹等夹持装置已略去)进行氨气与氧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实验。
(1)用装置A制取纯净、干燥的氨气,大试管内碳酸盐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碱石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产生的氨气与过量的氧气通过装置B催化剂为铂石棉中,用酒精喷灯加热:
①氨催化氧化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试管内气体变为红棕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
②停止反应后,立即关闭B中两个活塞。一段时间后,将试管浸入冰水中,试管内气体颜色变浅,请结合化学方程式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过量的氧气与A产生的氨气分别从a、b两管进气口通入到装置C中,并在b管上端点燃氨气:
①两气体通入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
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德国人弗里茨·哈勃由于发明了合成氨的方法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同时也提高了硝酸、炸药的产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氨气遇到浓盐酸会发生反应产生白烟
B.氨水显酸性
C.N2和H2在点燃或光照条件下可合成氨
D.由氨制取硝酸过程中,氮元素被还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学生课外活动小组利用右下图所示装置分别做如下实验:
(1)在试管中注入某红色溶液,加热试管,溶液颜色逐渐变浅,冷却后恢复红色,则原溶液可能是______________溶液;加热时溶液由红色逐渐变浅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试管中注入某无色溶液,加热试管,溶液为红色,冷却后恢复无色,则此溶液可能是____________溶液;加热时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固态化合物A由两种短周期元素组成,可与水发生复分解反应。甲组同学用下图装置(夹持装置略)对其进行探究实验。
(1)仪器B的名称是________。
(2)实验中,Ⅱ中的试纸变蓝,Ⅳ中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并有M生成,则Ⅲ中的试剂为________;Ⅳ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V中的试剂为________。
(3)乙组同学进行同样实验,但装置连接顺序为Ⅰ-Ⅲ-Ⅳ-Ⅱ-Ⅴ-Ⅵ,此时Ⅱ中现象为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4)经上述反应,2.5 g化合物A理论上可得0.56 L(标准状况)M;则A的化学式为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海水是镁的主要来源之一。从海水中提取镁可按如下步骤进行:①把贝壳制成石灰乳;②向引入的海水
中加入石灰乳,沉降、洗涤、过滤沉淀物;③将沉淀物与盐酸反应,结晶、过滤、干燥;④电解得到产物。
(1)以上提取镁的全过程中,没有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是________(填序号)。
A.分解反应 B.化合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2)下列关于提取镁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此法的优点之一是原料来自大海
B.进行①②③步骤的目的是富集MgCl2
C.可用电解熔融氧化镁的方法制取镁
D.电解冶炼镁要消耗大量电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