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7.为了除去铁粉中的少量铝粉,可以选取下列哪种溶液(  )
A.浓盐酸B.浓硝酸C.浓硫酸D.氢氧化钠溶液

分析 铝和铁都可与酸反应,但铝和与氢氧化钠等强碱溶液反应,则除去铁粉中的少量铝粉,可用氢氧化钠溶液.

解答 解:铁、铝都为活泼金属,都可与硝酸、硫酸、盐酸反应,二者都与浓硝酸、浓硫酸发生钝化反应,但铝和与氢氧化钠等强碱溶液反应,则除去铁粉中的少量铝粉,可用氢氧化钠溶液,发生2Al+2OH-+2H2O═2AlO2-+3H2↑.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离、提纯,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验能力的考查,为高频考点,注意把握物质的性质的异同,为解答该题的关键,注意除杂时不能影响被提纯物质的性质,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太原市自2016年11月1日零时起,将汽车用油全部更换为”国V标准”车用燃料,进而 改善太原市空气质量.下列物质中,不会造成空气污染的是(  )
A.NOB.SO2C.CO2D.粉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在一密闭容器中,反应aA(g)?bB(g)达到平衡后,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扩大一倍,当达到新平衡时B的浓度是原来的60%,则(  )
A.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B.B的质量分数增加
C.a>bD.A的转化率减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如图是中学化学中常用于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的装置,请根据装置回答问题:
(1)从氯化钾溶液中得到氯化钾固体,选择装置D(填代表装置图的字母);
(2)分离CCl4(沸点为76.75℃)和甲苯(沸点为110.6℃)的液体混合物,可选择装置A,该分离方法的名称为蒸馏.装置A中①的名称是冷凝管,
(3)实验室用B装置从碘水中分离出I2,将碘水和苯注入分液漏斗中充分振荡并静置后,碘主要溶解在上层(填“上层”或“下层”)液体中,该层溶液颜色为紫红色,该装置在分液时为使液体顺利下滴,应进行的具体操作打开分液漏斗的上口活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2.实验室用间二硝基苯通过催化加氢制备间硝基苯胺的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1:将1g的RuNiAlC合金粉末分批加入过量的质量分数为17%的NaOH溶液,在90℃保温1h,反应制得催化剂,用去离子水洗涤至溶液pH=7,再用四氢呋喃洗涤,存于四氢呋喃中备用.
步骤2:用丙酮将催化剂转移到如图的高压反应釜中,加入间二硝基苯,密封,用N2置换釜内空气,用H2置换釜内N2.在60℃~70℃,3MPa下搅拌反应105min.
步骤3:进行适当的操作,在H2保护下从高压釜中取出产品.
(1)步骤1中加入过量的质量分数为17%的NaOH溶液的作用是除去合金中的Al(填化学式);用四氢呋喃洗涤的目的是除去催化剂中的水.
(2)步骤2中高压反应釜的磁力搅拌的作用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率;先用N2置换釜内空气,后用H2置换釜内N2,而不直接用H2置换釜内空气的原因是防止直接通入H2时发生爆炸.
(3)在60℃~70℃时原料的利用率为89.2%,而温度高于70℃时,原料的利用率开始降低其主要原因是温度高于70℃时H2和丙酮发生加成反应.
(4)步骤3中进行适当的操作为将高压釜冷却至室温,放掉残余气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把铁粉、铜粉置于FeCl3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溶液中仍有红色粉末存在,则关于反应后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的判断正确的是(  )
A.一定有Fe2+和Cu2+B.一定有Fe2+,Cu2+,可能有Fe3+
C.一定有Fe2+,可能有Cu2+D.只有Fe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常温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pH=6的NaHSO4溶液:c(Na+)+c(H+)=2c(SO42-)+c(OH-
B.0.1 mol/L NaHCO3溶液加水稀释后,c(H+)与c(OH-)的乘积不变
C.pH相同的①CH3COONa、②NaClO两种溶液的c(Na+):①<②
D.反应2Mg(s)+CO2(g)═C(s)+2MgO(s)能自发进行,则该反应的△H<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2016年12月,中国华北华中地区发生了严重的雾霾天气,北京、河北、河南等地的空气污染升为6级空气污染,属于重度污染.汽车尾气、燃煤废气、冬季取暖排放的CO2等都是雾霾形成的原因.
(1)汽车尾气净化的主要原理为:2NO(g)+2CO(g)$\stackrel{催化剂}{?}$    N2(g)+2CO2(g)△H<0,在一定温度下,在一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充入一定量的NO和CO在t1时刻达到平衡状态.
①能判断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CD.
A.在单位时间内生成1molCO2的同时消耗了1molCO  B.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改变
C.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再改变   D.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变化
②在t2时刻,将容器的容积迅速扩大到原来的2倍,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t3时刻达到新的平衡状态,之后不再改变条件.请在图中补充画出从t2到t4时刻正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③若要同时提高该反应的速率和NO的转化率,采取的措施有增大压强或向容器中充入CO气体.(任写1个)
(2)改变煤的利用方式可减少环境污染,通常可将水蒸气通过红热的碳得到水煤气,其反应为C(s)+H2O(g)?CO(g)+H2(g)△HZZ=+131.3kJ•mol-1
①该反应在高温下能自发进行(填“高温”、“低温”或“任意温度”).
②煤气化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H2S可用足量的Na2CO3溶液吸收,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O32-+H2S=HCO3-+HS-.(已知:H2S:Ka1=9.1×10-8;Ka2=1.1×10-12.H2CO3:Ka1=4.3×10-7;Ka2=5.6×10-11.)
(3)已知反应:CO(g)+H2O(g)?CO2(g)+H2(g),现将不同量的CO(g)和H2O(g)分别通入到体积为2L的恒容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得到如下三组数据
实验组温度℃起始量/mol平衡量/mol达到平衡所需时间/min
COH2OH2CO
1650421.62.46
2900210.41.63
3900abcdt
①实验3中,若平衡时,CO的转化率大于水蒸气,则a、b必须满足的关系是a<b.
②若在900℃时,另做一组实验,在此容器中加入10molCO、5molH2O、2molCO2、5molH2,则此时V<V(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1 mol甲基(-CH3)所含电子数为9NA
B.标准状况下,22.4 L己烷中含氢原子数目为14NA
C.标准状况下,B2H6和C2H4的混合气体22.4 L,所含的电子数约为16NA
D.26 g C2H2和苯蒸气的混合气体中所含的C原子数为2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