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下列反应中,光照对反应几乎没有影响的是( )
A. 氯气和甲烷的反应B. 氧气和甲烷的反应
C. 氯气和氢气的反应D. 次氯酸的分解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研究发现,铝元素能损害人的脑细胞。适当地补充碘元素可预防甲状腺肿大,但摄入过多也会导致甲状腺肿大,因此补充人体所需的元素时也要适可而止。试回答下列问题:
(1)Fe也是人体需要补充的元素之一,试写出Fe2+的核外电子排布式:________。
(2)与Al同一周期的Na、Mg元素也是人体所需元素,Na、Mg、Al基态原子第一电离能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
(3)氯化铝的熔点是194℃,氧化铝的熔点是2054℃,但是工业上不能用电解熔融氯化铝的方法获取铝单质,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F与I是同一主族的元素,BeF2与H2O都是由三个原子构成的共价化合物分子,二者分子中的中心原子Be和O的杂化方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BeF2分子的立体构型是________,H2O分子的立体构型是________。
(5)I2晶体的晶胞结构如图所示,该晶胞中含有________个I2分子,设该晶胞的晶胞参数为acm,则I2的密度是________________g·c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写出浓硫酸和木炭粉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用图中的装置检验上述反应的全部产物,写出下面标号所表示的仪器中应加入的试剂的名称及其作用:
A中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中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中加入的试剂是 _________________ ,作用是除尽 ____________气体.
D中加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时,C中应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从粗铜精炼的阳极泥(主要含有Cu2Te)中提取粗碲的一种工艺流程如图:(已知TeO2微溶于水,易溶于强酸和强碱)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氧化浸出”时为使碲元素沉淀充分,应加入过量的硫酸
B. “过滤”用到的玻璃仪器:分液漏斗、烧杯、玻璃棒
C. “还原”时发生的离子方程式为2SO32-+Te4++4OH-=Te↓+2SO42-+2H2O
D. 判断粗碲洗净的方法:取少量最后一次洗涤液,加入BaCl2溶液,没有白色沉淀生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将19.5g锌投入100mL某浓度的稀盐酸中,锌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求:
(1)反应中生成的H2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________L。
(2)若用36.5%的浓盐酸(ρ =1.2g/mL)来配置上述稀盐酸,需要浓盐酸的体积为_____m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化学实验室需要0.5mol·L-1硫酸溶液450 mL。根据溶液的配制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的仪器中配制溶液肯定不需要的是______(填序号),配制上述溶液还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是________(填仪器名称)。
(2)配制过程中需先在烧杯中将浓硫酸进行稀释,稀释时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
(3)在配制过程中,其他操作都准确,下列操作中错误的是________(填代号,下同),能引起误差偏高的有________。
①洗涤量取浓硫酸后的量筒,并将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中
②未等稀释后的H2SO4溶液冷却至室温就转移到容量瓶中
③将浓硫酸直接倒入烧杯,再向烧杯中注入蒸馏水来稀释浓硫酸
④定容时,加蒸馏水超过刻度线,又用胶头滴管吸出
⑤转移前,容量瓶中含有少量蒸馏水
⑥定容摇匀后,发现液面低于标线,又用胶头滴管加蒸馏水至刻度线
⑦定容时,俯视刻度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化学反应必然伴随发生能量变化
B. 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主要是由化学键变化引起的
C. 能量变化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之一
D. 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大小与反应物的质量多少无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