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4.二甲醚(CH3OCH3)是一种清洁、高效、具有优良的环保性能的可燃物,被称为21世纪的新型能源.工业制备二甲醚的生产流程如下:
催化反应室中(压力2.0~10.0MPa,温度300℃)进行下列反应:
①CO(g)+2H2(g)?CH3OH(g)△H=-90.7kJ•mol-1
②2CH3OH(g)?CH3OCH3(g)+H2O(g)△H=-23.5kJ•mol-1
③CO(g)+H2O(g)?CO2(g)+H2(g)△H=-41.2kJ•mol-1
(1)催化反应室中的总反应:3CO(g)+3H2(g)?CH3OCH3(g)+CO2(g).该反应的△H=-246.1kJ/mol.催化反应室中采用300℃的反应温度,理由是保证催化剂的活性最大,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2)已知:反应①在300℃时的化学平衡常数为0.27.该温度下将2mol CO、3mol H2和2mol CH3OH充入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此时反应将逆向进行(填“正向进行”、“逆向进行”或“处于平衡状态”).
(3)上述流程中二甲醚精制的实验操作名称为蒸馏.
(4)如图为绿色电源“二甲醚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示意图.该电池工作时,H+向正极移动(填“正”或“负”);a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H3OCH3+3H2O-12e-=2CO2+12H+

分析 (1)根据盖斯定律由已知的热化学方程式乘以相应的数值进行加减,来构造目标热化学方程式,反应热也乘以相应的数值进行加减;
反应放热,高温不利用原料的利用,温度低原料利用率高,但反应较慢,不利于实际生产;
(2)计算浓度商Qc,Qc=k,处于平衡状态;Qc>k,向逆反应进行;Qc<k,向正反应进行;
(3)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互溶液体,常用方法是蒸馏;
(4)反应本质是二甲醚的燃烧,原电池负极发生氧化反应,二甲醚在负极放电,正极反应还原反应,氧气在正极放电,由图可知,氢离子移向b电极,a极为负极,二甲醚放电生成二氧化碳与氢离子.

解答 解:(1)已知:①CO(g)+2H2(g)?CH3OH(g)△H=-90.7kJ/mol,
②2CH3OH(g)?CH3OCH3(g)+H2O(g)△H=-23.5kJ/mol,
③CO(g)+H2O(g)?CO2(g)+H2(g)△H=-41.2kJ/mol,
由盖斯定律可知,①×2+②+③得3CO(g)+3H2(g)?CH3OCH3(g)+CO2(g)△H=-246.1kJ/mol,
反应放热,高温不利用原料的利用,温度低原料利用率高,但反应较慢,不利于实际生产,采用300℃的反应温度,目的(保证催化剂的活性最大),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故答案为:-246.1kJ/mol;保证催化剂的活性最大,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2)该温度下将2mol CO、3mol H2和2mol CH3OH充入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此时c(CO)=1mol/L,c(H2)=1.5mol/L,c(CH3OH)=1mol/L,浓度商Qc=$\frac{1}{1×1.{5}^{2}}$=0.44,大于平衡常数0.27,故反应向逆反应进行,
故答案为:逆向进行;
(3)二甲醚、乙醇、水为互溶的液体,沸点不同,采取蒸馏的方法将二甲醚分离,
故答案为:蒸馏;
(4)反应本质是二甲醚的燃烧,原电池负极发生氧化反应,二甲醚在负极放电,正极反应还原反应,氧气在正极放电.由图可知,氢离子移向b电极,b电极正极,a极为负极,二甲醚放电生成二氧化碳与氢离子,a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CH3OCH3-12e-+3H2O=2CO2+12H+
故答案为:正;CH3OCH3+3H2O-12e-=2CO2+12H+

点评 本题综合性较大,涉及反应热、化学平衡、原电池、实验基本操作等,难度中等,(4)中电极反应式书写是易错点,可以先写出正极电极反应式,利用总反应式减正极反应式即为负极反应式.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下列不属于物质分离、提纯实验操作用到的实验装置是(  )
A.B.
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同位素示踪技术已广泛应用在农业、工业、医学、地质及考古等领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14C与12C是两种不同的元素或核素
B.通过化学变化可以实现16O与18O之间的相互转化
C.35Cl237Cl2互为同素异形体
D.铯元素的两种同位素中137Cs比133Cs多4个中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近年来,全国安全事故频发,折射出人们对化学品与安全知识的极度缺乏,下列有关化学品与安全的说法或操作错误的是(  )
A.A.运石油的油罐车上应贴  标志,并由专人押运
B.不慎将酒精洒到桌面上引起着火,可用水扑灭
C.氢氧化钠浓溶液溅入眼中,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用硼酸稀溶液冲洗
D.右图装置可分离CH3COOC2H5和碳酸钠饱和溶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图为青铜器在潮湿环境中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理示意图.
(1)腐蚀过程中,负极是c(填图中字母“a”或“b”或“c”);
(2)环境中的Cl-扩散到孔口,并与正极反应产物和负极反应物作用生成多孔粉状锈Cu2(OH)3Cl,离子方程式为2Cu2++3OH-+Cl-=Cu2(OH)3Cl↓.
(3)若生成4.29gCu2(OH)3Cl,则理论上消耗体积为0.448L(标况).
(4)写出Fe发生吸氧腐蚀时的正极反应方程式O2+4e-+2H2O═4O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人体中发生的以下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汗水的挥发B.蛋白质的水解C.葡萄糖的氧化D.油脂的消化吸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下列物质反应后一定有+3价铁生成的是(  )
①过量的Fe与Cl2加热时发生反应
②Fe与过量稀H2SO4反应后,再向其中加KNO3
③Fe与过量的S加热时发生反应
④Fe(NO32溶液中加少量盐酸
⑤Fe和Fe2O3的混合物溶于盐酸中.
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④⑤D.①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3.某化学小组探究酸性条件下NO3-、SO42-、Fe3+三种微粒的氧化性强弱,设计如下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装置的气密性已检验).(忽略氧气对反应的影响)
实验记录如表:
实验序号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I向A装置中通入一段时间的SO2气体.A中黄色溶液迅速变成深红棕色,最终变为浅绿色.
II取出少量A装置中的溶液,先加入KSCN溶液,再加入BaCl2溶液.加入KSCN溶液后溶液不变色,再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III打开活塞a,将过量稀HNO3加入装置A中,关闭活塞aA中浅绿色溶液最终变为黄色.
IV取出少量A装置中的溶液,加入KSCN溶液;向A装置中通入空气.溶液变为红色;液面上方有少量红棕色气体生成.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配制FeCl3溶液时,常常加入盐酸,目的是(用化学方程式和简单文字叙述):Fe3++3H2O?Fe(OH)3+3H+,加入盐酸,增大c(H+),平衡左移,抑制Fe3+水解.
(2)资料表明,Fe3+能与SO2结合形成深红棕色物质Fe(SO263+,反应方程式为:Fe3++6SO2?Fe(SO263+.请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实验I中溶液颜色变化的原因Fe3+和SO2生成红棕色的Fe(SO263+反应速率较快:Fe3++6SO2?Fe(SO263+;而反应2Fe3++SO2+2H2O=2Fe2++SO42-+4H+反应缓慢,但是反应限度较大,使溶液中c(Fe3+)降低,平衡逆向移动,红棕色逐渐褪去,最终得到浅绿色溶液.
(3)实验II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Ba2++SO42-=BaSO4↓.
(4)实验III中,浅绿色溶液变为黄色的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3Fe2++4H++NO3-=3Fe3++NO↑+2H2O.
(5)实验IV中液面上方有少量红棕色气体生成,发生反应的方程式是2NO+O2=2NO2
(6)综合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在酸性条件下,NO3-、SO42-、Fe3+三种微粒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NO3->Fe3+>SO4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4.某研究小组探究SO2和Fe(NO33溶液的反应.请回答:

(1)A中滴加浓硫酸之前应进行的操作是打开弹簧夹,通入一段时间N2,再关闭弹簧夹,目的是排尽装置内的空气.
(2)装置B中产生了白色沉淀,其成分是BaSO4
已知SO2不与BaCl2溶液反应,该研究小组对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进行了假设:
假设1:SO2与Fe3+反应;假设2:在酸性条件下SO2与NO3-反应;
假设3:Fe3+、NO3-同时氧化SO2
【设计方案、验证假设】
(3)某同学设计实验验证假设2,请帮他完成下表中内容.
实验步骤预期的现象和结论
①测定B中实验所用混合溶液的
②配制具有相同pH的稀硝酸与
BaCl2的混合液并通入适当的N2
③将SO2通入上述溶液中
若出现白色沉淀则假设2成立
若不出现白色沉淀则假设2不成立
经验证假设2成立,则验证过程中发生的离子方程式是4SO2+NO3-+5H2O+4Ba2+=4BaSO4↓+NH4++6H+
(提示:NO3-在不同条件下的还原产物较复杂,此条件未见气体产生)
【思考与交流】
若假设1、假设2都成立,你是否同意假设3,并简述理由否,未检验Fe3+与此条件下NO3-的氧化性强弱或未检验是否生成Fe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