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说法不科学的是( )
A. 自然界“水滴石穿”的主要原因用方程式表示为:CaCO3+H2O+CO2═Ca(HCO3)2
B. “雨后彩虹”是与胶体、光学等知识有关的自然现象
C. 人类目前直接利用的能量大部分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
D. “生物固氮”是指植物通过叶片直接吸收空气中的氮气
考点: 胶体的重要性质;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规律;氮的固定.
分析: A、碳酸钙与二氧化碳的水溶液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
B、根据雨后彩虹是由于光在雨滴中发生了折射;
C、人类目前主要应用的是化学能;
D、根据“生物固氮”的概念来分析.
解答: 解:A.碳酸钙与二氧化碳的水溶液反应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方程式为:CaCO3+H2O+CO2=Ca(HCO3)2所以溶解了CO2的雨水能把石头穿透,故A正确;
B、“雨后彩虹”是与胶体、光学等知识有关的自然现象,故B正确;
C、人类目前直接利用的能量大部分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故C正确;
D、豆科植物根部的根瘤菌,能将大气中游离态的氮经固氮酶的作用生成氮的化合物,不是通过叶片,故D错误;故选D.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二氧化碳的性质、胶体的性质、生物固氮的原理等,注意相关知识的积累,题目较简单.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奶粉行业的“911事件”将三聚氰胺引入公众视野,工业上可用尿素为原料,在一定条件下合成三聚氰胺:6CO(NH2)2→6NH3+3CO2+C3H6N6,对C3H6N6说法正确的是( )
| A. | 摩尔质量为126 |
| B. | 相对分子质量为126g•mol﹣1 |
| C. | 每个C3H6N6分子含3个N2分子 |
| D. | 0.1 mol C3H6N6含碳原子数为1.806×102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如图,它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的反应有( )
①加成反应 ②水解反应 ③酯化反应 ④氧化反应 ⑤中和反应 ⑥消去反应.
| A. | ②③④ | B. | ①③④⑤⑥ | C. | ①③④⑤ | D. | ②③④⑤⑥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菜谱中记载:河虾不宜与西红柿同食.主要原因是河虾中含有五价砷,西红柿中含有比较多的维生素C,两者同食时会生成有毒的三价砷.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两者同食”发生的反应中维生素C作还原剂
B. 五价砷在维生素C作用下发生了还原反应
C. 河虾中含有的五价砷,没有毒性
D. 可以推测砒霜中所含的砷元素化合价为+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变化中,吸收的热量用于克服分子间作用力的是( )
A. 加热金属铝使之融化 B. 液氨受热蒸发
C. 加热碘化氢气体使之分解 D. 加热硅晶体使之融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Cu2S与一定浓度的HNO3反应,生成Cu(NO3)2、CuSO4、NO2、NO和H2O,当NO2和N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时,实际参加反应的Cu2S与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 1:9 B. 1:7 C. 1:5 D. 2:9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结晶水合物含有两种阳离子和一种阴离子.称取两份质量均为45.3g的该结晶水合物,分别制成溶液.向其中一份逐滴加入NaOH溶液,开始发现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并逐渐增多;一段时间后有气体逸出,该气体有刺激性气味,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加热后共计可收集到2.24L该气体(标准状况);最后白色沉淀逐渐减少并最终消失.另一份逐滴加入Ba(OH)2溶液,开始现象类似,但最终仍有白色沉淀;过滤,用稀硝酸处理沉淀物,经洗涤和干燥,得到白色固体46.6g.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该结晶水合物中含有的两种阳离子是 和 ,阴离子是 .
(2)试通过计算确定该结晶水合物的化学式.
(3)假设过程中向该溶液中加入的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5mol•L﹣1,请在下图中画出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与加入NaOH溶液体积的关系示意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室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c(H+)=0.1mol/L的溶液:Na+、NH4+、SO42﹣、S2O32﹣
B. =1×10﹣12的溶液:K+、AlO2﹣、CO32﹣、Na+
C. 在由水电离出的c(H+)=1×10﹣12mol/L的溶液:Fe3+、ClO﹣、Na+、SO42﹣
D. c(Fe2+)=0.1mol/L的溶液:H+、Al3+、NO3﹣、SCN﹣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