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6.将乙烯通入溴水中,发生反应的类型为(  )
A.加成反应B.取代反应C.聚合反应D.置换反应

分析 乙烯含有碳碳双键,可发生加成、加聚和氧化反应,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 解:将乙烯通入溴水中,反应生成1,2-二溴乙烷,C=C生成C-C键,为加成反应.
故选A.

点评 本题考查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为高频考点,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注意把握乙烯含有的官能团以及乙烯的性质与反应类型的判断,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关于1.0mol/L醋酸和0.1mol/L醋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相同条件下二者与锌粉反应,前者速度慢
B.稀释相同体积时前者c(H+)大
C.等体积的两种醋酸与足量的锌粉反应,产生的H2体积比为10:1
D.相同条件下二者的电离程度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在密闭容器中,对于反应 N2+3H2?2NH3,在反应起始时 N2 和 H2分别为 1mol 和 3mol,当达到平衡时,N2的转化率为 30%,若以 NH3 为起始反应物,反应条件与上述反应相同,则NH3的起始的物质的量和它的转化率为(  )
A.4mol   35%B.2mol  30%C.2mol    70%D.1mol   1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今有一包铁粉和铜粉混合粉末,为确定其组成,现提供4mol/L的FeCl3溶液(其他用品略),某合作学习小组同学的实验结果如下(假定反应前后溶液体积不变)(  )

组别
V[FeCl3(aq)]/mL100100100100
混合粉末质量/g613.22436
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g01.2812.824.8
A.第①组溶液中c(Fe3+)=3.0 mol/L
B.第②组剩余固体是铜铁混合物
C.第④组反应后的滤液中c(Fe2+)=6 mol/L
D.原混合粉末中n(Fe):n(Cu)=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11.德国化学家凯库勒认为:苯分子是由6个碳原子以单双键相互交替结合而成的环状结构.为了验证凯库勒有关苯环的观点,甲同学设计了如图实验方案.

①按如图所示的装置图连接好各仪器;
②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③在A中加入适量的苯和液溴的混合液体,再加入少量铁粉,塞上橡皮塞,打开止水夹K1、K2、K3
④待C中烧瓶收集满气体后,将导管b的下端插入烧杯D的水中,挤压预先装有水的胶头滴管的胶头,观察实验现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能证明凯库勒观点错误的实验现象是C中产生“喷泉”现象.
(2)装置B的作用是除去未反应的苯蒸气和溴蒸气.
(3)得到的粗溴苯呈红褐色,可用以下操作对其精制:
①蒸馏   ②水洗  ③用干燥剂干燥  ④10%NaOH溶液洗涤  ⑤水洗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②④⑤③① (用数字序号回答).
(4)C中烧瓶的容积为500mL,收集气体时,由于空气未排尽,最终水未充满烧瓶,假设烧瓶中混合气体对H2的相对密度为24.9,则实验结束时,进入烧瓶中的水的体积为200 mL(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关于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放热反应
B.需要加热才能进行的化学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C.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除了热量变化外,还可以转化为光能、电能等
D.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服从能量守恒定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8.某研究小组为探究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设计了如下实验.
Ⅰ.(1)将钠、钾、镁、铝各1mol分别投入到足量的同浓度的盐酸中,试预测实验结果:K与盐酸反应最剧烈,Al与盐酸反应的速度最慢;Al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最多.
向Na2S溶液中通入氯气出现黄色浑浊,可证明Cl的非金属性比S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S2-+Cl2═S↓+2Cl-
(2)资料显示:钠、镁、铝都可以用于制备储氢的金属氢化物.
①NaH是离子化合物,能与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H2,该反应的还原剂是NaH.
②NaAlH4是一种良好的储氢材料.NaAlH4与水反应产生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NaAlH4+2H2O=NaAlO2+4H2↑.
Ⅱ.为验证氯、溴、碘三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试验(夹持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过程:
①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a,滴加浓盐酸.
②当B和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
③当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棕红色时,关闭活塞a.
④…
(1)A中发生反应生成氯气,请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MnO4-+16H++10Cl-═2Mn2++5Cl2↑+8H2O.
(2)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A中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
(3)B、C管口“浸有NaOH溶液的棉花”的作用是吸收氯气 防止污染.
(4)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过程④的操作和现象是打开活塞b,将少量C中溶液滴入D中,关闭活塞b,取下D振荡.静止后CCl4层溶液变为紫红色.
(5)过程③实验的目的是确认C的黄色溶液中无Cl2,排除Cl2对溴置换碘实验的干扰;.
(6)请运用原子结构理论解释氯、溴、碘非金属性逐渐减弱的原因: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溶液、胶体和悬浊液这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是能否产生丁达尔效应
B.仅用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一种试剂可鉴别乙醇、乙酸、乙酸乙酯、葡萄糖溶液(必要时可加热)
C.过氧化氢在酶作用下的分解反应速率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如图(a)所示
D.在实验中从溴水中分离出溴,先加入少量CCl4,可选用的操作、装置如图(b)所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如图是电解CuCl2溶液的装置,其中c、d为石墨电极.则下列有关的判断正确的是(  )
A.c为阴极、d为阳极B.a为阳极、b为阴极
C.电解过程中,d电极质量增加D.电解过程中,氯离子浓度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