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CH3+、-CH3(甲基)、CH3-都是重要的有机反应中间体,有关它们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均由甲烷去掉一个氢原子所得
B、它们互为等电子体,碳原子均采取sp2杂化
C、CH3-与NH3、H2O+互为等电子体,几何构型均为三角锥形
D、CH3+中的碳原子采取sp2杂化,所有原子均共面
E、两个-CH3(甲基)或一个CH3+'和一个CH3-结合均可得到CH3CH3
(2)锌是一种重要的金属,锌及其化合物有着广泛的应用.
①锌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②葡萄糖酸锌〔CH2OH( CHOH) 4 COO]2Zn是目前市场上流行的补锌剂.写出Zn2+基态电子排布式
 
,葡萄糖分子[CH2OH(CHOH)4CHO]中碳原子杂化方式有
 

③Zn2+能与NH3形成配离子[Zn(NH34]2+.配位体NH3分子属于
 
(填“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在〔Zn(NH34]2+中,Zn2+位于正四面体中心,N位于正四面体的顶点,试在图1中表示出〔Zn(NH34]2+中Zn2+与N之间的化学键.

④图2示锌与某非金属元素X形成的化合物晶胞,其中Zn和X通过共价键结合,该化合物的Zn与X的原子个数之比为
 

⑤在④的晶胞(图2)中,如果只考查X的排列方式,则X的堆积方式属于金属晶体堆积方式中的_
 
堆积;设该晶胞中Zn的半径为r1 cm,其相对原子质量为M1,X的半径为r2cm,其相对原子质量为M2,则该晶体的密度为_
 
g/cm3(写出 含有字母的表达式)
考点:晶胞的计算,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原子轨道杂化方式及杂化类型判断
专题:化学键与晶体结构
分析:(1)A.甲烷去掉一个氢原子不能得到CH3+、CH3-
B.CH3+、CH3-、CH3-分别具有6个、7个和8个价电子,不是等电子体;
C.CH3-与NH3、H3O+均具有10个电子,互为等电子体,所以空间构型相同;
D.CH3+中的碳原子采取sp2杂化;
E.两个CH3-或一个CH3+和CH3-结合都能得到CH3CH3
(2)①Zn的原子序数是30,在第四周期,ⅡB 族,ds 区;
②葡萄糖里有两种碳原子,葡萄糖是无羟基醛,所以,一种是以sp3杂化(接羟基的碳),一种是以sp2杂化(醛基里的碳);
③同种元素之间形成非极性共价键,不同元素之间形成极性共价键,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从整个分子来看,电荷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对称的,这样的分子为极性分子,以极性键结合的双原子一定为极性分子,以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如结构对称,正负电荷的重心重合,电荷分布均匀,则为非极性分子;[Zn(NH34]2+中Zn2+与N之间的化学键是配位键;
④利用均摊法可计算出晶胞中原子个数,据此得出原子个数比;
⑤根据晶胞结构图可知,X原子分布在晶胞立方体的顶点和面心上,是面心立方最密堆积,根据ρ=
m
V
,可算出密度.
解答: 解:(1)A.甲烷分子变成CH3+、CH3-、CH3-时,失去的分别是氢负离子、氢离子和质子,空间构型也不再与原来的分子相同,故A错误; 
B.CH3+、CH3-、CH3-分别具有6个、7个和8个价电子,不是等电子体,中心碳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不同,故空间构型不同,故B错误;
C.CH3-与NH3、H3O+均具有10个电子,互为等电子体,几何构型均为三角锥形,故C正确;
D.CH3+中的碳原子采取sp2杂化,所有原子均共面,故D正确;
E.两个CH3-或一个CH3+和CH3-结合可得到CH3CH3,故E正确.
故选CDE;
(2)①Zn的原子序数是30,其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4s2,由电子排布式可知该元素为第四周期,第ⅡB族,故答案为:第四周期第ⅡB族;
②Zn2+基态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或[Ar]3d10,葡萄糖里有两种碳原子,葡萄糖是无羟基醛,所以,一种是以sp3杂化(接羟基的碳),一种是以sp2杂化(醛基里的碳),故答案为:1s22s22p63s23p63d10或[Ar]3d10;sp2、sp3
③配位体NH3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从整个分子来看,电荷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不对称的,是极性分子;[Zn(NH34]2+中Zn2+与N之间的化学键是配位键,
故答案为:极性分子;
④根据晶胞结构图可知,晶胞中锌的个数为4,X的个数为
1
8
+6×
1
2
=4,所以锌原子与X原子的个数比为1:1,故答案为:1:1;
⑤根据晶胞结构图可知,X原子分布在晶胞立方体的顶点和面心上,是面心立方最密堆积,在每个晶胞中含有4个锌原子和4个X原子,在晶胞结构中,晶胞的体对角线长度为4(r1+r2),所以晶胞的边长为
4(r1+r2)
3
,根据ρ=
m
V
,可知密度为
4(M1+M2)
NA
[
4(r1+r2)
3
]
3
g/cm3=
3
3
(M1+M2)
16NA(r1+r2)3
g/cm3,故答案为:面心立方最密;
3
3
(M1+M2)
16NA(r1+r2)3
点评:本题考查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极性分子、晶胞的计算、原子轨道杂化方式及杂化类型判断、晶体类型的判断等,难度较大,掌握晶胞的计算是解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1L 0.2mol/L的KI溶液中,含溶质KI的物质的量是(  )
A、0.2 mol
B、0.5 mol
C、2 mol
D、5 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金刚石与石墨是碳的两种同素异形体,在100kPa时,1mol石墨转化为金刚石要吸收1.895kJ的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B、1mol石墨比1mol金刚石的总能量低
C、1mol石墨比1mol金刚石的总能量高
D、石墨比金刚石稳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给容量瓶检漏时,向容量瓶中注入适量水,左手托住瓶底右食指顶住瓶塞,倒置数次,观察是否漏水
B、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里称量,其他固体药品可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称量
C、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时,蒸馏水洗净后容量瓶未干燥,不影响测定结果
D、配制硫酸溶液时,可先在量筒中加入一定体积的水,再在搅拌下慢慢加入浓硫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比较下列各组热化学方程式中△H的大小关系:
(1)S(s)+O2(g)═SO2(g)△H1
S(g)+O2(g)═SO2(g)△H2△H1
 
△H2(填><或“=”,下同);
(2)CH4(g)+2O2(g)═CO2(g)+2H2O(l)△H1
CH4(g)+2O2(g)═CO2(g)+2H2O(g)△H2△H1
 
△H2
(3)4Al(s)+3O2(g)═2Al2O3(s)△H1
4Fe(s)+3O2(g)═2Fe2O2(s)△H2△H1
 
△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石蜡油(含17个碳原子以上的液态烷烃混合物)分解实验按照如图进行

(1)石蜡油分解实验产生的气体的主要成分是
 
(填写序号,下同)
①只有甲烷 ②只有乙烯 ③烷烃跟烯烃的混合物
(2)装置Ⅱ广口瓶中的冷水作用是
 
,试管底部有
 
产生.
(3)装置Ⅲ盛装的稀高锰酸钾溶液,随反应进行,可以观察到装置Ⅲ的试管内溶液颜色的变化是
 
,这说明装置I试管的反应产物中有
 
产生.
(4)装置Ⅳ中盛装的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该溶液的颜色变化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称取4.99g胆矾晶体(CuSO4.5H2O)溶于水制成100g溶液,并将所得溶液用惰性电极进行电解.电解一段时间后,测得阴极增重0.254g.问此时:
(1)阳极上一共产生了多少体积气体(标准状况)?
(2)留下的电解质溶液中,硫酸铜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某实验小组设计用50mL 1.0mol/L盐酸跟50mL 1.1mol/L氢氧化钠溶液在如图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在大烧杯底部垫泡沫塑料(或纸条),使放入的小烧杯杯口与大烧杯杯口相平.然后再在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泡沫塑料(或纸条),大烧杯上用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作盖板,在板中间开两个小孔,正好使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通过.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所放出的热量可计算中和热.试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中用稍过量的NaOH的原因教材中说是为保证盐酸完全被中和.试问:盐酸在反应中若因为有放热现象,而造成少量盐酸在反应中挥发,则测得的中和热数值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
(2)该实验小组做了三次实验,每次取溶液各50mL,并记录如下原始数据.
实验序号         起始温度t1/℃ 终止温度(t2)℃ 温差(t2-t1)℃
盐酸  NaOH溶液 平均值
1 25.1 24.9 25.0 31.6 6.6
2 25.1 25.1 25.1 31.8 6.7
3 25.1 25.1 25.1 31.9 6.8
已知盐酸、NaOH溶液密度近似为1.00g/cm3中和后混和液的比热容C=4.18J(g?℃)则该反应的中和热为△H=
 

(3)若用等浓度的醋酸与NaOH溶液反应,则测得的中和热的数值会
 
(填偏高、偏低或不变),其原因是
 

(4)影响中和热测定结果的关键因素在于:
 
,为减小实验误差,可采取的措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测定稀硫酸和稀氢氧化钠中和热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中和热为57.3kJ?mol-1):
 

(2)取50mL NaOH溶液和30mL硫酸溶液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下表.
温度
实验次数  
起始温度T1/终止温度T2/温度差平均值(T2-T1)/℃
H2SO4溶液NaOH溶液平均值
126.226.026.130.1 
 
227.027.427.233.3
325.925.925.929.8
426.426.226.330.4
①请填写下表中的空白:(已知比热容为使1克溶液升高1℃所需要吸收的热量)
②近似认为0.50mol?L-1NaOH溶液和0.50mol?L-1硫酸溶液的密度都是1g?cm-3,中和后生成溶液的比热容c=4.18J?g-1?℃-1.则中和热△H=
 
(取小数点后一位).
③上述实验数值结果与57.3kJ?mol-1有偏差,产生偏差的原因可能是
 
(填字母).
a.实验装置保温、隔热效果差
b.量取NaOH溶液的体积时仰视读数
c.分多次把NaOH溶液倒入盛有硫酸的小烧杯中
d.用温度计测定NaOH溶液起始温度后直接测定H2SO4溶液的温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