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8.某同学设计实验以探究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Ⅰ:根据元素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强弱探究元素非金属性递变规律.
已知A装置的烧瓶里装有大理石,分液漏斗里装有稀HNO3,B装置中装有饱和碳酸氢钠溶液,装置C中装有Na2SiO3溶液,试回答:
(1)A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CO3+2H+=Ca2++CO2↑+H2O,C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变浑浊.
(2)B装置的作用是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硝酸蒸气.
(3)根据实验现象推知,碳酸、硝酸、硅酸的酸性强弱顺序是硝酸、碳酸、硅酸,由此得出碳、硅、氮三种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顺序是N>C>Si.
实验Ⅱ:已知常温下高锰酸钾与浓盐酸混合可产生氯气,利用该装置探究氯和溴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4)写出B装置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2Br-+Cl2?Br2+2Cl-
(5)C装置的作用是吸收尾气.

分析 实验Ⅰ:元素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强弱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A中反应是碳酸钙和稀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证明氮非金属性大于碳;B装置是为了吸收挥发出的硝酸蒸气,避免证明碳的非金属性大于硅的实验,C中为Na2SiO3溶液,二氧化碳通入反应生成硅酸沉淀,证明碳的非金属性大于硅.
(1)A中反应是碳酸钙和稀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证明氮非金属性大于碳;C中为Na2SiO3溶液,二氧化碳通入反应生成硅酸沉淀,证明碳的非金属性大于硅;
(2)B装置是为了吸收挥发出的硝酸蒸气,避免证明碳的非金属性大于硅的实验;
(3)根据实验现象和元素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强弱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推知C、N、Si三种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
实验Ⅱ:探究氯、溴的非金属性强弱的递变规律,根据实验装置图可知,实验原理为A装置:浓盐酸与高锰酸钾反应生成氯气,氯气通入装置B:溴化钾溶液中,溶液出现红色,有溴单质生成,说明氯的非金属性强于溴,装置中挥发出来的溴或氯气都有毒,会污染空气,所以要用装置C:氢氧化钠溶液吸收.
(4)氯气通入溴化钾溶液中,溴离子被氯气氧化成溴单质,据此书写离子方程式;
(5)吸收尾气.

解答 解:实验Ⅰ:(1)A中反应是碳酸钙和稀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CO3+2H+=Ca2++CO2↑+H2O,根据强酸制取弱酸的原理,硝酸的酸性强于碳酸,硝酸、碳酸分别为N、C的最高价含氧酸,所以可证明氮非金属性大于碳,C中为Na2SiO3溶液,二氧化碳通入反应生成硅酸沉淀,根据强酸制取弱酸的原理,碳酸的酸性强于硅酸,碳酸、硅酸分别为C、Si的最高价含氧酸,所以可证明碳的非金属性大于硅,C装置中观察到溶液变浑浊,
故答案为:CaCO3+2H+=Ca2++CO2↑+H2O;溶液变浑浊;
(2)硝酸易挥发,制取的二氧化碳中含有硝酸,若不除去硝酸,无法说明C装置中观察到溶液变浑浊是硝酸和硅酸盐反应,还是碳酸和硅酸盐反应,所以B装置是为了吸收挥发出的硝酸蒸气,
故答案为: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硝酸蒸气;
(3)A中反应是碳酸钙和稀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C中为Na2SiO3溶液,二氧化碳通入反应生成硅酸沉淀,证明碳酸的酸性强于硅酸,所以碳酸、硝酸、硅酸的酸性强弱顺序是硝酸、碳酸、硅酸,根据实验现象和元素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强弱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酸性越强,非金属性越强,推知C、N、Si三种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为N>C>Si,
故答案为:硝酸、碳酸、硅酸;N>C>Si.
实验Ⅱ:(4)A装置:浓盐酸与高锰酸钾反应生成氯气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氯气通入装置B:溴化钾溶液中,2Br-+Cl2?Br2+2Cl-溶液出现红色,有溴单质生成,说明氯的非金属性强于溴,
故答案为:2Br-+Cl2?Br2+2Cl-
(5)装置中挥发出来的溴或氯气都有毒,会污染空气,氢氧化钠能吸收溴单质、氯气,所以要用装置C: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故答案为:吸收尾气.

点评 本题考查了实验设计和实验分析的判断,主要是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掌握物质性质和实验设计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把握比较金属性、非金属性的角度,把握实验方法.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如图是5种均含同一元素的物质转化关系图,其中A为单质,则A为(  )
A.FeB.CC.Cl2D.N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下列有关实验装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用图1装置制取干燥纯净的NH3
B.用图2装置制备Fe(OH)2并能较长时间观察其颜色
C.装置3可证明非金属性Cl>C>Si
D.装置4用于HCl的吸收,防止倒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下列关于元素周期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元素周期表是元素按原子序数大小排列而成的
B.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等于其所在周期的周期序数
C.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等于其所在族的族序数
D.元素周期表中共有18列,16个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下列顺序不正确的是(  )
A.分散质粒子的直径:Fe(OH)3悬浊液>Fe(OH)3胶体>FeCl3溶液
B.碱性  Mg(OH)2<NaOH<KOH
C.ⅦA族元素是同周期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
D.Cl和Br属于ⅦA族元素,两原子核外电子数之差为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某烃A 0.2mol在氧气中充分燃烧后,生成化合物B、C各1.2mol,
(1)烃A的分子式为C6H12
(2)若取一定量的烃A完全燃烧后,生成B、C各3mol,则有42g烃A参加了反应,燃烧时消耗标准状况下的氧气100.8L.
(3)若烃A不能使溴水褪色,但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其一氯代物只有一种,则此烃A的结构简式为
(4)若烃A能使溴水褪色,在催化剂作用下与H2加成,其加成产物经测定,分子中含有4个甲基,烃A可能有的结构简式为
(5)比烃A少2个碳原子的烯烃同系物有3种同分异构体,其中能和H2发生加成反应生成2-甲基丙烷的烯烃的名称是2-甲基丙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在抗击非典型性肺炎期间,过乙酸(过氧乙酸)曾被广泛用作消毒剂.已知硫酸和过硫酸的结构简式如下:
硫酸:   过硫酸:
请从以下八个式子中选择答案回答下列问题(用编号表示).
(a)    (b)     (c) H2O2    (d) 
(e)       (f)  (g)  O2    (h) 
①过乙酸(过氧乙酸)的结构简式是b.
②过乙酸的同分异构体是ad.
③过乙酸的同系物是f.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短周期元素X、Y、Z、W、M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7,X与Y是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W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大小顺序:r(Y)>r(Z)>r(W)>r(M)
B.由三种元素X、Z、W形成的化合物中只有共价键而无离子键
C.Z的气态氢化物比W的气态氢化物更稳定
D.分子式为Y4X8W2的物质超过10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一学习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对某含少量Fe的废铜屑进行铜含量的测定,并探究利用其制备硫酸铜溶液.

(1)向A中加入10g废铜屑样品,关闭弹簧夹,打开B活塞向A注入足量稀硫酸后关闭.此时装置C中发生的现象是水面下降,水顺长导管排入D中.
(2)反应进行到A中不再产生气泡时,拆除C、D装置后,为了使A中固体全部消失,
①接下来的操作是:打开弹簧夹,持续将空气通入A中.
②该过程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4Fe2++O2+4H+=4Fe3++2H2O,2Fe3++Cu=2Fe2++Cu2+;;
③为使A中固体加快溶解速率,以下方法运用合理的是abde.
a.对A装置加热     b.向A内加入少量Fe2O3     c.向A内加入少量CuO
d.增大空气通入量   e.向A内加入少量FeSO4     f.向A内加入少量H2O
(3)待A中固体全部溶解后,再继续通入一段时间空气后,关闭弹簧夹,停止通入空气.将A中溶液倒入烧杯内,加入Cu2(OH)2CO3将其调节至pH=4时,溶液中铁被完全沉淀,过滤后即得红褐色沉淀与硫酸铜溶液,此过程离子反应方程式是Cu2(OH)2CO3+H++Fe3+=2Cu2++Fe(OH)3↓+CO2↑.
(4)有同学认为,可以不用测量气体法计算废铜屑中铜的质量百分含量,其具体操作步骤可续写为:将(4)中所得红褐色沉淀洗涤、干燥、称量、计算.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