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0.已知下列热化学方程式:
①H2(g)+$\frac{1}{2}$O2(g)═H2O(l)△H=-285.8kJ•mol-1
②H2(g)+$\frac{1}{2}$O2(g)═H2O(g)△H=-241.8kJ•mol-1
③C(s)+$\frac{1}{2}$O2(g)═CO(g)△H=-110.5kJ•mol-1
④C(s)+O2(g)═CO2(g)△H=-393.5kJ•mol-1
回答下列各问题:
(1)上述反应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①②③④.
(2)H2的燃烧热为285.8kJ•mol-1;C的燃烧热为393.5kJ•mol-1
(3)燃烧10g H2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1429.0kJ.
(4)CO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O(g)+O2(g)═CO2(g)△H=-283.0kJ•mol-1;其燃烧热△H为-283.0kJ•mol-1

分析 (1)物质的燃烧均为放热反应;
(2)燃烧热是指在101kP时,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C元素转化为CO2,H元素转化为液态水,据此分析;
(3)求出氢气的物质的量,然后根据1mol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285.8KJ的热量来分析;
(4)根据盖斯定律可知,将④-③可得CO的燃烧反应,即可得反应热.

解答 解:(1)物质的燃烧均为放热反应,而①②为氢气的燃烧,③④为C的燃烧,故①②③④均为放热反应,故答案为:①②③④;
(2)燃烧热是指在101kP时,1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热量,C元素转化为CO2,H元素转化为液态水,故反应①为氢气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即氢气的燃烧热为285.8kJ•mol-1;反应④为C的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故C的燃烧热为393.5kJ•mol-1,故答案为:285.8 kJ•mol-1;393.5kJ•mol-1
(3)10g氢气的物质的量为5mol,而1mol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285.8KJ,故5mol氢气燃烧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为285.8kJ•mol-1×5mol=1429.0 kJ,故答案为:1429.0kJ; 
(4)根据盖斯定律可知,将④-③可得CO的燃烧反应为:CO(g)+O2(g)═CO2(g)△H=-283.0 kJ•mol-1,故CO的燃烧热△H为-283.0 kJ•mol-1.故答案为:CO(g)+O2(g)═CO2(g)△H=-283.0 kJ•mol-1;-283.0 kJ•mol-1

点评 本题考查了燃烧热的概念和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难度不大,注意掌握盖斯定律的应用.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NA 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2H4 和C3H6的混合物的质量为a g,所含碳氢键数目为$\frac{a{N}_{A}}{7}$
B.标准状况下,2.24 L 2H35Cl 中所含中子数为1.8NA
C.50 mL 12 mol•L-1 盐酸与足量MnO2 共热,转移的电子数为0.3NA
D.1 L O.lmol•L-1的NaHCO3 溶液中HCO3-和CO32-的离子数之和为0.1N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下列物质中,既含有极性键,又含有非极性键的是(  )
A.苯(C6H6B.CO2C.Na2O2D.NH4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标准状况下,1molNa2O2和22.4LCO2反应,转移电子数为1mol
B.将钠投入到CuSO4溶液中,可以置换生成Cu
C.将Na2O2投入到FeSO4溶液中,可生成红褐色沉淀
D.常温下铜与稀硫酸不反应,加入KNO3晶体后,可生成气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实验需要0.1mol/LNaOH溶液450ml,根据溶液配制中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计算得知,所需NaOH的质量为2.0g
(2)下列操作对所配浓度有何影响(填写字母)
偏大的有AC;偏小的有BDEFH;无影响的有G.
A、称量用了生锈的砝码;             B、将NaOH放在纸张上称量;
C、NaOH在烧杯中溶解后,未冷却就立即转移到容量瓶中;
D、往容量瓶转移时,有少量液体溅出   E、未洗涤溶解NaOH的烧杯
F、定容时仰视刻度线                 G、容量瓶未干燥即用来配制溶液
H、定容后塞上瓶塞反复摇匀,静置后,液面不到刻度线,再加水至刻度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如图所示的某有机反应,其反应类型为(  )
A.取代反应B.加成反应C.水解反应D.加聚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自2013年3月我国北方地区出现了雾霾天气,其产生的原因说法不一,汽车的尾气排放被称为原因之一,有关氮的化合物的研究是一项重要课题.
(1)已知N2(g)+O2(g)=2NO(g)△H=+180.5KJ•mol-1
2CO(g)+O2(g)=2CO2(g)△H=-566.0KJ•mol-1
则加催化剂处理汽车尾气的热化学方程是2CO(g)+2NO(g)=2CO2(g)+N2(g)△H=-746.5KJ•mol-1
(2)反应2NO2(g)?2NO(g)+O2(g) 在容积为2.0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过程中NO2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如表
时间(s)010202530
条件A[n(NO2)](mol)0.200.140.130.130.13
条件B[n(NO2)](mol)0.200.100.100.100.10
①条件A与条件B表示的是该反应在某不同条件的反应状况,该不同条件是B
A.有、无催化剂    B.温度不同    C.压强不同    D.容器体积不同
②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ACE
A.V正(NO2)=V逆(NO)    B.c(NO2)=c(NO)    C.O2的物质的量不变
D.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E.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
③在条件A从反应开始至10s时,氧气的平均速率为0.0015mol•L-1•s-1
④在条件B不变保持压强不变的条件下,向平衡体系里再通入0.15molO2和0.1molNO2,则反应正向(填“正向”、“逆向”或“不移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生活中一次性物品的使用会大大增加生态压力,一次性纸巾使用后应投入贴有(  )  标志的垃圾桶内.
A.B.C.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间接碘量法测定胆矾中铜含量的原理如下:在弱酸性条件下,胆矾中Cu2+与I-作用定量析出I2,I2溶于过量的KI溶液中:I2+I-→I3-,再用c mol/L 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2S2O32-+I3-→S4O62-+3I-.(已知氧化性:Fe3+>Cu2+>I2>FeF63-)准确称取a g胆矾试样(含有少量Fe3+杂质),置于250mL碘量瓶(带磨口塞的锥形瓶)中,加50mL蒸馏水、5mL 3mol/L H2SO4溶液,加少量NaF,再加入足量的10% KI溶液,摇匀.盖上碘量瓶瓶盖,置于暗处5min,充分反应后,加入指示剂,用Na2S2O3标准溶液滴定,共用去VmL标准液.
(1)硫酸铜溶液与碘化钾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碘化亚铜)并析出碘,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u2++4I-=2CuI↓+I2
(2)Cu2+与I-的反应,若酸度太高,则反应速率很慢,但酸度太低也不行.本实验中加入少量硫酸的作用是提供酸性条件,抑制Cu2+的水解.
(3)实验中,在加KI前需加入少量NaF,推测其作用可能是掩蔽Fe3+,防止造成偏大的误差.
(4)本实验中用碘量瓶而不用普通锥形瓶以免反应过程中有空气进入,是因为加盖磨口塞可防止空气进入锥形瓶氧化I-,影响I2的量的测定,若用普通锥形瓶进行该实验,则测定结果偏低(选填“偏高”、“偏低”、“不受影响”).
(5)滴定实验中所用的指示剂为淀粉溶液,判定滴定终点的现象是当加入最后一滴Na2S2O3标准溶液时,锥形瓶中溶液恰好由蓝色转变为无色且半分钟不变化.根据本次实验结果,该胆矾试样中铜元素的质量分数ω(Cu)=$\frac{64cV}{10a}$%.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