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2.W、X、Y、Z四种短周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X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由此可知(  )
WX
YZ
A.离子半径:Z>Y>X>W
B.Z元素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一定强于Y
C.X、Y、Z的气态氢化物中,Z的熔点最高
D.X元素的一种氢化物含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分析 由短周期元素X、Y、Z、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X、W处于第二周期,Z、Z处于第三周期,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其最外层电子为6,则X为O元素,可推知W为N元素、Y为S元素、Z为Cl元素,结合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单质化合物性质解答.

解答 解:由短周期元素X、Y、Z、W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可知X、W处于第二周期,Z、Z处于第三周期,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其最外层电子为6,则X为O元素,可推知W为N元素、Y为S元素、Z为Cl元素,
A.电子层越多,离子半径越大,具有相同电子排布的离子中原子序数大的离子半径小,则离子半径:Y>Z>W>X,故A错误;
B.非金属性Cl>S,则Z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一定强于Y,酸不是最高价含氧酸时不一定,故B错误;
C.X的氢化物中含氢键,熔点最高,故C错误;
D.X元素的一种氢化物为过氧化氢,含O-H极性键和O-O非极性键,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位置、结构、性质的综合应用,为高频考点,把握原子结构、元素的位置推断元素为解答本题的关键,X为推断的突破口,注意周期律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下列各组有机物的鉴别(括号内为鉴别试剂)不合理的是(  )
A.苯、甲苯、溴乙烷(酸性高锰酸钾溶液)B.乙醇、乙醛、乙酸(新制Cu(OH)2
C.苯、乙醇、四氯化碳(溴水)D.苯、己烷、苯酚溶液(浓溴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温度为T 时,将0.40mol A气体充入2.0L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g)═2B(g);△H>0,经过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反应过程中测得的部分数据见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时间/s020406080100
n(A)/mol0.40-0.20--0.10
n(B)/mol0.000.24-0.520.600.60
A.0~40 s的平均反应速率v(B)=0.01 mol•L-1•s-1
B.80 s时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小于40 s时混合气体的密度
C.其他条件不变,加入合适的催化剂,0~80 s时间段内v(A)>0.001 875 mol•L-1•s-1
D.反应达到最大限度后,增加A的浓度,B的生成速率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血红素中含有C、O、N、Fe五种元素.回答下列问题:
(1)C、N、O三种元素中电负性最小的是C.(填元素符号),写出基态Fe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简写)[Ar]3d64S2
(2)如图1所示为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活性部分--血红素的结构式.血红素中N原子的杂化方式有sp2、sp3,在如图2的方框内用“→”标出Fe2+的配位键.

(3)NiO、FeO的晶体结构类型均与氯化钠的相同,Ni2+和Fe2+的离子半径分别为69pm和78pm,则熔点NiO>FeO  (填“<”或“>”).
(4)根据等电子原理,写出CN-的电子式,1mol O22+中含有的π键数目为2NA
(5)铁有δ、γ、α三种同素异形体,γ晶体晶胞中所含有的铁原子数为4,δ、α两种晶胞中铁原子的配位数之比为4:3.

(6)现有两种组成皆为TiCl3.6H2O的晶体,其中 Ti3+的配位数均为6,但一种为紫色,
另一种为绿色.为测定这两种晶体的化学式,进行实验:
①两种配合物晶体各取1mol配成待测溶液;
②分别往待测溶液中滴入AgNO3溶液,均产生白色沉淀;
③沉淀完全后分别过滤、洗涤、干燥后称量,发现原紫色晶体的水溶液与AgNO3溶液反应得到的白色沉淀为3mol,绿色晶体的水溶液反应得到的白色沉淀为2mol.则绿色晶体的化学式为[TiCl(H2O)5]Cl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单质钠放入水中:Na+H2O═Na++OH-+H2
B.二氧化硅溶于NaOH溶液:SiO2+2OH-═SiO32-+H2O
C.向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Al3++4NH3•H2O═AlO2-+4NH4++2H2O
D.碳酸氢铵溶液与足量的NaOH溶液混合后加热:NH4++OH-$\frac{\underline{\;\;△\;\;}}{\;}$NH3↑+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某小组同学在实验室研究Al与CuCl2溶液的反应.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ⅰ.红色物质附着于铝片表面
ⅱ.大量无色气体从红色物质表面逸出,放出大量的热
ⅲ.烧杯底部出现白色沉淀
(1)现象ⅰ中的红色物质是Cu.
(2)经检验现象ⅱ中的无色气体为氢气.
①甲认为Al与H+反应产生了氢气,用离子方程式表示溶液中存在大量H+的原因Cu2++2H2O?Cu(OH)2+2H+
②氢气从红色物质表面逸出的原因是Cu和Al在酸性条件下形成原电池,Cu为正极,H+在正极表面得电子生成氢气.
(3)探究白色沉淀的化学成分.
查阅资料:Cu+可与浓氨水反应生成Cu(NH32+(无色),该无色物质在空气中易被氧化变为蓝色.乙认为白色沉淀可能是CuCl,并通过实验证明其猜测正确,实验步骤如下:
a.取白色沉淀,充分洗涤;
b.向其中加入浓氨水,沉淀溶解得到无色溶液,将无色溶液分为两份;
c.取其中一份无色溶液…
d.将另一份无色溶液放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液变为蓝色.
①步骤c的实验方案是加入足量的稀硝酸,再滴加几滴硝酸银溶液.
②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释CuCl溶于浓氨水的原因CuCl在水溶液中存在平衡:CuCl(s)?Cu+(aq)+Cl-(aq),加入浓氨水,浓氨水与Cu+反应生成Cu(NH32+,Cu+浓度减小,平衡正向移动,促进CuCl溶解.
(4)探究CuCl产生的原因.
①丙猜测可能是Cu与CuCl2溶液反应生成了CuCl,因为Cu具有还原性.
②取Cu粉与1mol/L CuCl2溶液混合,无白色沉淀产生,丙再次分析Al与CuCl2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改进实验方案,证明了Cu与CuCl2溶液反应生成了CuCl,改进之处是加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多选题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2CO(g)→2C(s)+O2(g);△H>0不能自发进行,加入适当的催化剂可以自发
B.粗铜电解精炼时,阳极减少的质量与阴极增加的质量一定相同
C.体积均为10mL pH均为2的盐酸与醋酸,分别加入0.1g Zn,最终醋酸产生的H2
D.一定条件下反应2NO2(g)?N2O4(g)达到平衡时,v(NO2=2v(N2O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在0.1mol•L-1的NH4HSO4溶液中,下列微粒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不正确的是(  )
A.c(H+)>c(SO42-)>c(NH4+
B.c(NH4+)+c(H+)=2c(SO42-)+c(OH-
C.c(H+)=c(NH4+)+c(NH3•H2O)+c(OH-
D.室温下滴加NaOH溶液至溶液呈中性后:c(Na+)>c(SO42-)>c(OH-)=c(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下列各组顺序的排列不正确的是(  )
A.离子半径:Na+>Mg2+>Al3+>F-B.热稳定性:HCl>H2S>PH3
C.碱性强弱:KOH>NaOH>Mg(OH)2>Al(OH)3D.酸性强弱:H2SO4>H2CO3>H2Si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