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化学电源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构成原电池的本质判断,下列化学反应方程式正确且能设计成原电池的是_________。
A.KOH + HCl = KCl + H2O B. Cu + Fe3+ = Fe2+ + Cu2+
C.Na2O + H2O = 2NaOH D.Fe + H2SO4 = FeSO4 + H2↑
(2)为了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某同学设计了如下两个实验(如下图)。有关实验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图I中温度计的示数高于图II的示数
B.图I和图II中温度计的示数相等,且均高于室温
C.图I和图II的气泡均产生于锌棒表面
D.图II中产生气体的速度比I慢
(3)电动汽车上用的铅蓄电池是以一组充满海绵状态铜的铅板和另一组结构相似的充满二氧化铅的铅板组成,用H2SO4作电解质溶液。放电时总反应为:Pb+PbO2+2H2SO4=2PbSO4+2H2O
①写出放电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___________;
②铅蓄电池放电时,负极质量将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当外电路上有2mol电子通过时,溶液中消耗H2SO4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
【答案】D A PbO2 + 2e- + SO42-+4H+ = PbSO4 + 2H2O 增大 2mol
【解析】
(1)依据原电池反应是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化学反应判断;
(2)依据图Ⅰ中发生的是锌的化学腐蚀,图Ⅱ形成铜-锌原电池判断;
(3)根据铅蓄电池正极发生还原反应,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判断。
(1)电池的构成原理是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在理论上可以设计成原电池
A.KOH+HCl=KCl+H2O是复分解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A错误;
B.Cu +Fe3+ =Fe2+ +Cu2+电荷不守恒,离子方程式不正确,故B错误;
C.Na2O+H2O=2NaOH是化合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故C错误;
D.Fe +H2SO4 =FeSO4+H2↑,反应是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设计成原电池,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2)图Ⅰ中发生的是锌的化学腐蚀,图Ⅱ形成铜-锌原电池
A.图Ⅰ主要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而图Ⅱ主要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则图I中温度计的示数高于图II的示数,故A正确;
B.由A分析可知,图I和图II中温度计的示数不相等,但均高于室温,故B错误;
C.图II铜为正极,铜的表面有气泡产生,故C错误;
D.利用原电池反应可以使金属与酸的反应速率加快,故图II中产生气体的速度比I快,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3)①依据放电时总反应为:Pb+PbO2+2H2SO4=2PbSO4+2H2O,PbO2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PbO2在H2SO4溶液中生成难溶于水的PbSO4,故其正极反应式为PbO2+2e-+SO42-+4H+=PbSO4+2H2O,故答案为:PbO2+2e-+SO42-+4H+=PbSO4+2H2O。
②依据放电时总反应为:Pb+PbO2+2H2SO4=2PbSO4+2H2O,Pb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产生的Pb2+在H2SO4溶液中结合SO42-生成难溶于水的PbSO4,故负极质量将增大,根据总反应,转移2mol电子时,消耗2molH2SO4,所以当外电路上有2mol电子通过时,溶液中消耗H2SO4的物质的量为2mol,故答案为:增大,2mol。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2017·天津卷)常压下羰基化法精炼镍的原理为:Ni(s)+4CO(g)Ni(CO)4(g)。230℃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K=2×105。已知:Ni(CO)4的沸点为42.2℃,固体杂质不参与反应。
第一阶段:将粗镍与CO反应转化成气态Ni(CO)4;
第二阶段:将第一阶段反应后的气体分离出来,加热至230℃制得高纯镍。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增加c(CO),平衡向正向移动,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
B. 第二阶段,Ni(CO)4分解率较低
C. 第一阶段,在30℃和50℃两者之间选择反应温度,选50℃
D. 该反应达到平衡时,v生成[Ni(CO)4]=4v生成(C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一定条件下,H2O2在水溶液中发生分解反应:2H2O2 2H2O+O2↑反应过程中,测得不同时间H2O2的物质的量浓度如下表:
t/min | 0 | 20 | 40 | 60 | 80 |
c(H2O2)/molL﹣1 | 0.80 | 0.40 | 0.20 | 0.10 | 0.05 |
① H2O2的分解反应________氧化还原反应(填“是”或“不是”).
②该分解反应0─20min的平均反应速率v(H2O2)为________molL﹣1 min﹣1 .
③如果反应所用的H2O2溶液为100mL,则共产生O2________g.
A.0.08 B.0.16 C.1.28 D.2.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1)向苯和苯酚的混合液中加入浓溴水,然后过滤以除去苯酚。(_______)
(2)苯酚沾到皮肤上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_______)
(3)苯酚显酸性,属于羧酸类物质。(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向2L密闭容器中通入amol气体A和bmol气体B,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xA(g)+yB(g) pC(g)+qD(g)已知:平均反应速率v(C)= v(A);反应2min时,A的浓度减少了,B的物质的量减少了mol,有molD生成。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2min内,v(A)=______________;v(B)=______________;
(2)化学方程式中,x=_______、y=_______、p=_______、q=_______;
(3)下列叙述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A、 xV(A)正=qV(D)逆 B、气体总的质量保持不变 C、C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D、混合气体总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 E、混合气体总的密度不再变化 F、混合气体平均分子量不再变化
(4)反应平衡时,D为2amol,则B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____;
(5)其他条件不变,将容器的容积变为1L,进行同样的实验,则与上述反应比较,反应速率__________(是“增大”“减小”或“不变”),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表中关于物质分类的正确组合是( )
组合类别 | 酸性氧化物 | 碱性氧化物 | 酸 | 碱 | 盐 |
A | CO2 | SiO2 | H2SO4 | Na2CO3 | NaHCO3 |
B | CO | Na2O | HCl | NaOH | NaCl |
C | SO2 | H2O2 | CH3COOH | KOH | CaCl2 |
D | CO2 | CaO | HNO3 | Ca(OH)2 | CaCO3 |
A.AB.BC.CD.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根据下列图示所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 图甲是CO(g)+H2O(g)CO2(g)+H2(g)的平衡常数与反应温度的关系曲线,说明该反应的ΔH<0
B. 图乙是室温下H2O2催化分解放出氧气的反应中c(H2O2 )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说明随着反应的进行H2O2分解速率逐渐减小
C. 图丙是室温下用0.1000 mol·L1NaOH溶液滴定20.00 mL 0.1000 mol·L1某一元酸HX的滴定曲线,说明HX是一元强酸
D. 图丁是室温下用Na2SO4除去溶液中Ba2+达到沉淀溶解平衡时,溶液中c(Ba2+ )与c(SO42)的关系曲线,说明溶液中c(SO42 )越大c(Ba2+ )越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以Na2SO3溶液和不同金属的硫酸盐溶液为实验对象,可探究盐的性质和盐溶液间反应的多样性
实验 | 试剂 | 现象 | 检验 结果 | |
滴管 | 试管 | |||
2 mL | 0.2 mol·L1 Na2SO3溶液 | 饱和Ag2SO4溶液 | Ⅰ.产生白色沉淀 | 产物为Ag2SO3 |
0.2 mol·L1 CuSO4 | Ⅱ.溶液变绿,继续滴加产生棕黄色沉淀 | 产物含Cu+、Cu2+和SO32 | ||
0.1 mol·L1 Al2(SO4)3溶液 | Ⅲ.开始无明显变化,继续滴加产生白色沉淀 | 产物为 Al(OH)SO3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现象Ⅰ对应的离子方程式:Ag2SO4(s) + SO32(aq) === Ag2SO3(s) + SO42(aq)
B. 用稀硫酸证实Ⅱ沉淀中含有Cu+的实验现象是析出红色固体
C. 现象Ⅲ中白色沉淀既能溶于强酸,又能溶于强碱,还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D. 上述实验现象涉及了亚硫酸盐的溶解性、氧化还原性及其水溶液的酸碱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密闭容器中充入等物质的量的A和B,一定温度下发生反应A(g)+xB(g)2C(g),达到平衡后,在不同的时间段,分别改变影响反应的一个条件,测得容器中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反应速率分别随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30~40 min间该反应使用了催化剂
B. 反应方程式中的x=1,正反应为吸热反应
C. 30 min时降低温度, 40 min时升高温度
D. 8 min前A的平均反应速率为0.08 mol·L-1·min-1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