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9.某学生设计氨催化氧化实验,并将制得NO进一步氧化为NO2用水吸收NO2,并检验HNO3的生成.
可供选择的固体药品有:NH4Cl、Ca(OH)2、KClO3、MnO2、CaO
可供选择的液体药品有:浓氨水、过氧化氢、浓盐酸、水
可供选择的仪器有:如图

另有铁架台、铁夹、铁圈、乳胶管若干,可供选择.设计实验时,A和B两个制气装置允许使用两次,其余装置只能使用一次.
(1)氨氧化制NO的化学反应为4NH3+5O2$\frac{\underline{催化剂}}{△}$4NO+6H2O,该反应应在装置F中进行.
(2)为快速制NH3和O2,制取NH3的装置最好选择A,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NH3•H2O=NH3↑+H2O;制取O2的装置最好选择A,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H2O2 $\frac{\underline{\;MnO_{2}\;}}{\;}$2H2O+O2↑.
(3)利用快速制NH3和O2的装置组装,各仪器按气流方向连接的正确顺序为[按装置先后顺序排列]
(4)装置C的作用是吸收多余NH3和水蒸气.
(5)装置H中溶液变红,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4NO2+O2+2H2O=4HNO3

分析 (1)氨气与氧气在催化剂条件下加热生成一氧化氮和水,依据反应条件和反应物状态选择装置;
(2)要快速制备氨气,则应该是将生石灰加入到浓氨水中,据此选择装置及写出方程式;
双氧水在催化剂条件下,不需要加热就会迅速产生大量氧气,据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发生装置并写出方程式;
(3)快速制NH3和O2含有水蒸气,所以需要干燥,用碱石灰进行干燥,然后进入F发生成催化氧化,剩余的氨气需要用浓硫酸吸收,同时还要干燥NO,最后检验硝酸的生成,据此连接仪器;
(4)氨气与浓硫酸反应,可以用浓硫酸吸收过量的氨气和气体中的水蒸气;
(5)由于NO2和剩余的氧气溶于水会有硝酸生成,溶液显酸性,因此石蕊试液变为红色.

解答 解:(1)氨气与氧气在催化剂条件下加热生成一氧化氮和水,化学方程式为:4NH3+5O2$\frac{\underline{催化剂}}{△}$4NO+6H2O,由于是两种气体之间的反应,所以根据装置的特点可知,应选择装置F制备;
故答案为:4NH3+5O2$\frac{\underline{催化剂}}{△}$4NO+6H2O;F;
(2)要快速制备氨气,则应该是将生石灰加入到浓氨水中,所以选择的装置是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H3•H2O=NH3↑+H2O;
双氧水在催化剂条件下,不需要加热就会迅速产生大量氧气,反应物状态为固体与液体,条件不加热,选择装置A;方程式为:2H2O2 $\frac{\underline{\;MnO_{2}\;}}{\;}$2H2O+O2↑;
故答案为:A;NH3•H2O=NH3↑+H2O;A;2H2O2 $\frac{\underline{\;MnO_{2}\;}}{\;}$2H2O+O2↑;
(3)快速制NH3和O2含有水蒸气,所以需要干燥,用碱石灰进行干燥,然后进入F发生成催化氧化,剩余的氨气需要用浓硫酸吸收,同时还要干燥NO,最后检验硝酸的生成,所以正确的连接顺序是
故答案为:
(4)C中的浓硫酸用来吸收过来的氨气,干燥气体吸收水蒸气,故答案为:吸收多余NH3和水蒸气;
(5)由于NO2和剩余的氧气溶于水会有硝酸生成,溶液显酸性,因此石蕊试液变为红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4NO2+O2+2H2O=4HNO3
故答案为:4NO2+O2+2H2O=4HNO3

点评 本题考查气体的制备和性质的检验,熟悉发生装置选择的依据、氨气、氧气的制备原理和性质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5.某元素一个原子的质量为ag,一个碳-12原子的质量为bg,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则该元素的摩尔质量为$\frac{12a}{b}$g/mol或aNAg/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已知:①MnO4-在酸性环境下的还原产物是Mn2+;②草酸是二元弱酸.某校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下列二项实验活动:
I.探究草酸与髙锰酸钾溶液在不同条件下反应的快慢
取4支试管,分别加入0.10mol/L的草酸溶液5mL,按以下表中四种方案分别加人相 应的试剂,使其发生反应.四支试管中均可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且溶液的颜色变化都 为:紫红色→红色→橙红色→橙色→黄色→无色,溶液褪为无色所需的时间如表所 示(表中“一”表示未加入该试剂).
实验
编号
反应温度
(利用水浴加热)
稀硫酸
溶液
MnSO4固体0.10mol/L
KMnO4溶液
褪色 
时间
165℃-------1mL100s
265℃10滴---1mL90s
375℃10滴----1mL40s
475℃10滴加入少许1mL3s
根据以上4组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主要有稀硫酸可以使上述反应速率加快,升温反应速率加快且温度升高10°C反应速率增大为原来的2.25倍,Mn2+做该反应的催化剂,可加快反应速率
II.测定草酸晶体的纯度
用托盘天平称取草酸晶体(H2C2O4•2H2O)W g;配制成250mL溶液;每次移取25.00mL该溶液于锥形瓶中,用0.10moI/L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滴定;滴定实验重复操 作2~3次.请回答:
(1)实验中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除了玻璃棒、烧杯、锥形瓶、胶头滴管、250mL容量瓶 外还需要的一种玻璃仪器是酸式滴定管
(2)上述H2C2O4溶液与酸性KMnO4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为5H2C2O4+2MnO4-+6H+=2Mn2++10CO2↑++8H2O.
(3)若滴定过程中平均消耗酸性髙锰酸钾溶液VmL,则草酸晶体的纯度为$\frac{31.5V}{W}%$(以含W、V的表达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7.为探究乙炔与溴的加成反应,甲同学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先取一定量工业用电石与水反应,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溴水中,发现溶液褪色,即证明乙炔与溴水发生了加成反应.
乙同学发现在甲同学的实验中,褪色后的溶液里有少许淡黄色浑浊,推测在制得的乙炔中还可能含有少量还原性的杂质气体,由此他提出必须先除去之,再与溴水反应.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甲同学实验中两个主要的化学方程式CaC2+2H2O→Ca(OH)2+C2H2↑、
(2)甲同学设计的实验不能(填能或不能)验证乙炔与溴发生加成反应,其理由是ac(多选扣分).
(a)使溴水褪色的反应,未必是加成反应
(b)使溴水褪色的反应,就是加成反应
(c)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未必是乙炔
(d)使溴水褪色的物质,就是乙炔
(3)乙同学推测此乙炔中必定含有的一种含硫的杂质气体(写分子式),它与溴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r2+H2S═S↓+2HBr;在验证过程中必须全部除去.
(4)请你选用下列四个装置(可重复使用)来实现乙同学的实验方案,将它们的编号填入方框,并写出装置内所放的化学试剂(自选):

(5)为验证乙炔与溴的反应是加成而不是取代,丙同学提出可比较反应前后溶液的酸性,理由是如若发生取代反应,必定生成HBr,溶液酸性将会明显增强,故可用pH试纸验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硝酸在化学工业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1)将1.25mol的NO、NO2、N2O4混合物(其中NO的体积分数为0.60)通入水中,在空气充足的条件下完全反应后可获得硝酸的物质的量范围是1.25mol<n(HNO3)<1.75mol.
(2)向稀硝酸中加入18.4mol/L的浓硫酸(98%)作吸水剂并蒸馏得浓硝酸,当其浓度下降到87%(密度1.8g/cm3)以下时,则失去吸水能力.50mL 18.4mol/L的浓硫酸作为吸水剂时,最多可吸水11.63 g.
(3)在65%的HNO3(质量m1)中加入72%的Mg(NO32(质量m2)后蒸馏,分别得到97.5%的HNO3和60%的Mg(NO32溶液(其中不含硝酸).若蒸馏过程中,硝酸、硝酸镁均无损耗,H2O的损耗占总质量的5%,则蒸馏前投料比$\frac{{m}_{1}}{{m}_{2}}$=0.88.
(4)硝酸工业中的尾气用烧碱进行吸收产物为NaNO2、NaNO3和H2O.现有含0.50mol氮氧化物的尾气,恰好被一定量的NaOH溶液完全吸收.已知反应后溶液含有0.35molNaNO2.若将尾气NO和NO2的平均组成用NOx表示,则x=1.8.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下列第三周期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的是(  )
A.NaB.MgC.SD.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某炔烃与氢气加成后生成2-甲基戊烷,该炔烃可能的结构有(  )
A.1种B.2种C.3种D.4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计算题

8.使一定质量的锌与100mL18.5mol/L浓H2SO4充分反应,锌完全溶解,同时生成气体A 33.6L(标准状况下).将反应后的溶液稀释至1L,测得溶液c(H+)为0.1mol/L,求气体A中各组分的体积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对于混合物的分离或者提纯,常采用的方法有: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加热分解等.下列各组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应采用什么方法?
(1)提取碘水中的碘,用萃取方法.
(2)除去食盐溶液中的水,可采用蒸发方法.
(3)淡化海水,可采用蒸馏方法.
(4)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可用加热方法.
(5)实验室中的石灰水久置,液面上常悬浮有CaCO3微粒.可用过滤方法除去Ca(OH)2溶液中悬浮的CaCO3微粒.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