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高中化学 > 题目详情
1.士兵在野外加热食物时通常采用“无焰食物加热器”,其主要化学成分为镁粉、铁粉、氯化钠粉末,使用时加入水与其中的镁反应放出热量.下面是在室温下对该产品的两个探究实验:
【实验I】向加有等量水的三个相同隔热容器中分别加入下列各组物质,结果参见图l.
①1.0mol镁条、0.10mol铁粉、0.10mol氯化钠粉末;
②将1.0mol镁条剪成100份、0.10mol铁粉、0.10mol氯化钠粉末;
③1.0mol镁粉、0.10mol铁粉、0.10mol氯化钠粉末.
【实验2】向加有100mL水的多个相同隔热容器中分别加入由0.10mol镁粉、0.50mol铁粉及不同量的氯化钠粉末组成的混合物,不断搅拌,第15min时记录温度升高的幅度,参见图2.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l证实了该反应的反应速率与镁的表面积有关.
(2)实验2中当NaCl的用量大于0.125mol时,实验就无须再做的原因是B(填字母).
A.需要加入更多的铁粉来提高温度   B.已达到沸点不再有温度变化
C.加入NaCl反而会降低反应速率    D.加入更多的NaCl不再增加反应速率
(3)如果在实验2中加入了0.060mol的NaCl,则第15min时混合物的温度最接近于A(填字母).
A.62℃B.50℃C.42℃D.34℃
(4)铁粉、NaCl能使反应速率加快的原因是镁粉、铁粉与NaCl的水溶液构成了原电池,加快了反应速率.

分析 (1)根据实验1中三组物质不同之处判断实验目的;
(2)结合图2可知,NaCl用量达到0.125 mol时,溶液达到沸腾状态,再增加NaCl的用量时,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3)根据图2当加入0.06 mol NaCl时记录的温度进行判断;
(4)根据镁粉、铁粉与NaCl水溶液共同构成了原电池的角度进行分析.

解答 解:(1)实验1中三组物质不同之处在于镁的状态,故实验1是研究的是镁的表面积与速率的关系,
故答案为:镁的表面积;
(2)根据图2可知,NaCl用量达到0.125 mol时,溶液已经达到沸腾状态,当NaCl的用量再增加时,温度不再发生变化,所以无需再做,所以B正确,
故答案为:B;
(3)由图2可见,当加入0.06 mol NaCl时,第15 min记录的温度升高值在42℃左右,所以则第15min时混合物的温度最接近于:42℃+20℃=62℃,则A正确,
故答案为:A;
(4)镁粉、铁粉与NaCl水溶液共同构成了原电池,大大促进了Mg的反应,加快了反应的速率,
故答案为:镁粉、铁粉与NaCl的水溶液构成了原电池,加快了反应速率.

点评 本题考查了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题目难度中等,注意掌握温度、固体表面积、浓度等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4)中注意构成原电池后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及化学实验能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某无色溶液中只可能溶有K+、NH4+、Al3+、Mg2+、HCO3-、Cl-、I-、MnO4-、SO42-等离子中的几种离子.为分析其组成,现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l0mL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足量的Ba(N032溶液,加稀硝酸酸化后过滤得到0.03mol
白色沉淀甲.
②取上述反应后的滤液,加人AgN03溶液未见沉淀产生.
③另取l0mL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加NaOH溶液产生白色沉淀乙,当加人NaOH的物质的量为0.03mol时,沉淀的量达到最大;继续滴加NaOH溶液并加热,开始产生气体丙,收集气体丙,体积换算成标况下为0.224L(假设丙全部逸出),最后沉淀完全溶解.
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肯定有Na+、Al3+、Mg2+、SO42-B.肯定有Na+、Mg2+、Al3+、Cl-
C.肯定没有Mg2+、HCO3-、MnO4-、Cl-D.肯定没有K+、NH4+、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氨气及其相关产品是基本化工原料,在化工领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1)以铁为催化剂,0.6mo1氮气和1.8mo1氢气在恒温、容积恒定为1L的密闭容器中反应生成氨气,2min后达到平衡,氮气的物质的量为0.3mo1.
①在第25min时,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体积迅速增大至2L并保持恒容,体系达到平衡时N2的总转化率为38.2%,请画出从第25min起H2的物质的量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②该反应体系未达到平衡时,催化剂对逆反应速率的影响是增大(填增大、减少或不变).
(2)①N2H4是一种2高能燃料,有强还原性,可通过NH3和NaClO反应制得,写出该制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ClO+2NH3=N2H4+NaCl+H2O.
②N2H4的水溶液呈弱碱性,室温下其电离常数K1≈1.0×10-6,则0.01mol•L-1N2H4水溶液的pH等于10(忽略N2H4的二级电离和H2O的电离).
③已知298K和101KPa条件下:
N2(g)+3H2(g)=2NH3(g)△H1
2H2(g)+O2(g)=2H2O(l)△H2
2H2(g)+O2(g)=2H2O(g)△H3
4NH3(g)+O2(g)=2N2H4(l)+2H2O(l)△H4,则N2H4(l)的标准燃烧热△H=$\frac{3}{2}$△H2-△H1-$\frac{1}{2}$△H4
(3)科学家改进了NO2转化为HNO3的工艺(如虚框所示),在较高的操作压力下,提高N2O4/H2O的质量比和O2的用量,能制备出高浓度的硝酸. 实际操作中,应控制N2O4/H2O质量比高于5.11,对此请给出合理解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几种单核微粒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则这几种微粒(  )
A.一定互为同位素B.一定是同种原子
C.一定属于同种元素D.质量数一定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6.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为确定一种从煤中提取的液态烃X的结构,对其进行探究.

步骤一:这种碳氢化合物蒸气通过热的氧化铜(催化剂),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再用装有无水氯化钙和固体氢氧化钠的吸收管完全吸收.2.12g有机物X的蒸气氧化
产生7.04g二氧化碳和1.80g水.
步骤二:通过仪器分析得知X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6.
步骤三:用核磁共振仪测出X的1H核磁共振谱有2个峰,其面积之比为2:3.如图Ⅰ.

步骤四:利用红外光谱仪测得X分子的红外光谱如图Ⅱ.
试填空:
(1)X的分子式为C8H10;X的习惯命名为对二甲苯.
(2)步骤二中的仪器分析方法称为质谱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结合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有关知识,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元素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中4s轨道上只有1个电子的元素有钾、铬、铜(填元素名称).
(2)根据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的特征,可将元素周期表分成五个区域:s区、p区、d区、ds区和f区.第四周期元素属于s区的有2种,属于d区的有8种.
(3)某同学将15P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写成1s22s22p63s23px23py1,它违背了洪特规则.
(4)燃放由碱金属盐等做成的焰火时,可发出五颜六色的光,请用原子结构的知识解释发光的原因:电子从能量较高的轨道跃迁到能量较低的轨道时,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A、B、C、D是中学化学常见的四种物质,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下(部分反应条件及产物略去).
A$\stackrel{O_{2}}{→}$B$\stackrel{O_{2}}{→}$C$\stackrel{H_{2}O}{→}$D
(1)若A在常温下为固体,B是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气体.
①D的化学式是H2SO4
②在工业生产中,B气体的大量排放被雨水吸收后形成了酸雨而污染了环境.
(2)若A是一种活泼金属,C是淡黄色固体,则C的名称为过氧化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该物质与水的反应2Na2O2+2H2O═4NaOH+O2↑.
将C长期露置于空气中,最后将变成物质D,D的化学式为Na2CO3.现在有D和NaHCO3的固体混合物10g,加热至质量不再改变,剩余固体质量为9.38g,D的质量分数为83.2%.
(3)若C是红棕色气体.图是实验室制取A气体的装置:
①写出实验室制取A的化学方程式Ca(OH)2+2NH4Cl$\frac{\underline{\;\;△\;\;}}{\;}$CaCl2+2NH3↑+2H2O.
②为了检验氨气是否集满,可将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处,若试纸变蓝,则证明氨气已收集满;
(或用白色的酚酞试纸置于试管口处,若试纸变红,则证明氨气已收集满)
(或用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试管口处,若产生大量白烟,则证明氨气已收集满),则证明已收集满.D的浓溶液在常温下可与铜反应并生成C气体,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4HNO3=Cu(NO32+2NO2↑+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丁烷的球棍模型 B.乙烯的比例模型
C.乙醛的结构简式CH3COHD.键线式表示的有机物名称为1-戊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下列实验不能作为判断依据的是(  )
A.钠和镁分别与冷水反应,判断钠和镁金属性强弱
B.在MgCl2与AlCl3溶液中分别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判断镁与铝的金属性强弱
C.往硅酸钠溶液中通入CO2产生白色沉淀,判断碳酸与硅酸的酸性强弱
D.根据HF和HCl的水溶液的酸性强弱判断氟与氯的非金属性的强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