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步骤 | 预期现象 |
步骤1:实验完成后,将硬质玻璃管冷却至室温、称量,测得硬质玻璃管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为26.0g | |
步骤2:将剩余固体加入蒸馏水中 | 有白色沉淀和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 |
步骤3: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步骤2中生成的气体 | 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此空删去 |
结论:经分析可初步确定猜想丙(填“甲、乙或丙”)是正确的,据此写出Mg与N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7Mg+2NO2$\frac{\underline{\;\;△\;\;}}{\;}$4MgO+Mg3N2. |
分析 (1)镁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生成碳和氧化镁,Mg与NO2的反应类比Mg与CO2反应的思路写出;
(2)①应先在装置中充满二氧化氮气体再进行加热,按照此操作顺序进行连接;
②依据猜想镁条在二氧化氮气体中燃烧生成氮气和氧化镁,装置中A的主要作用是吸收过量二氧化氮,依据反应2NO2+2NaOH=NaNO3+NaNO2+H2O分析应选择氢氧化钠溶液;
③使装置中充满二氧化氮气体,吸收过量的二氧化氮,防止污染空气;B装置是排水量气法收集氮气;
(3)探究镁与NO2的反应产物,提出了如下三种猜测:
甲:产物为MgO;
乙:产物为Mg3N2;
丙:产物为MgO、Mg3N2的混合物.
其中氮化镁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和氨气,据此设计实验.
解答 解:(1)点燃的镁条能在CO2气体中继续燃烧,产生黑、白两种固体为氧化镁和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g+CO2$\frac{\underline{\;点燃\;}}{\;}$2MgO+C,类比Mg与CO2反应的思路,镁在二氧化氮气体中反应生成氧化镁和氮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Mg+2NO2$\frac{\underline{\;点燃\;}}{\;}$4MgO+N2,
故答案为:4Mg+2NO2$\frac{\underline{\;点燃\;}}{\;}$4MgO+N2;
(2)①应先在装置中充满二氧化氮气体再进行加热,防止空气的影响,所以实验顺序为badc,
故答案为:badc;
②依据反应2NO2+2NaOH=NaNO3+NaNO2+H2O分析,装置A主要吸收多余的二氧化氮气体,需要用氢氧化钠溶液,
故答案为:NaOH溶液;
③干燥管是在充满二氧化氮气体过程中避免污染气体排放到空气中污染空气,B装置是排水量气方法收集反应生成的氮气,
故答案为:吸收NO2避免环境污染;收集N2;
(3)实验完成后,将硬质玻璃管冷却至室温、称量,测得硬质玻璃管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为26.0g,将剩余固体加入蒸馏水中,有白色沉淀和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步骤2中生成的气体,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证明为氨气,结合原子守恒可初步确定猜想产物为MgO、Mg3N2的混合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7Mg+2NO2$\frac{\underline{\;\;△\;\;}}{\;}$4MgO+Mg3N2,
故答案为:
实验步骤 | 预期现象 |
步骤2:将剩余固体加入蒸馏水中; | 有白色沉淀和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 |
步骤3: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 | 该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
丙;7Mg+2NO2$\frac{\underline{\;\;△\;\;}}{\;}$4MgO+Mg3N2. |
点评 本题考查物质性质实验的设计和实验验证方法、反应现象的分析判断,依据现象判断产物是解题关键,注意实验设计的过程准确性和完整性,题目难度中等.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N2和CO | B. | CO2和N2O | C. | O3和CO2 | D. | CO32-和NO3-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推断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实验题
实 验 步 骤 | 实验现象 | 结论 |
实验1:在盛有不含O2的10mL 0.5mol/L BaCl2溶液的烧杯中,缓慢通入纯净的SO2气体. | 无现象 | 假设一成立 |
实验2:在盛有不含O2的10mL 0.5mol/L Ba(NO3)2溶液的烧杯中,缓慢通入纯净的SO2气体. | 白色沉淀生成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2017届江西省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题型:选择题
美国通用原子能公司(GA)提出的碘硫热化学循环是由反应Ⅰ、Ⅱ、Ⅲ三步反应组成的(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设计该循环是为了制取能源气体O2
B.图中反应Ⅰ、Ⅱ、Ⅲ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C.图中反应Ⅰ、Ⅱ、Ⅲ均可在常温常压下进行
D.整个循环过程中产生1 mol O2的同时产生44.8 L H2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