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分液时,分液漏斗内的上层液体应由上口倒出 | |
B. | 用加热分解的方法区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两种固体 | |
C. | 配制0.1mol•L-1氢氧化钠溶液时,将液体转移到容量瓶中需用玻璃棒引流 | |
D. | 检验NH4+时,往试样中加入NaOH溶液,加热,用湿润蓝色石蕊试纸检验逸出的气体 |
分析 A.本题根据分液操作时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B.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C.转移溶液时可使用玻璃棒引流;
D.氨气遇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
解答 解:A.分液操作时,分液漏斗中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避免两种液体相互污染,故A正确;
B.碳酸钠受热不分解,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B正确;
C.将液体转移到容量瓶中需用玻璃棒引流,故C正确;
D.检验氨气时应该是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题目难度中等,涉及分液、物质的检验、实验基本操作等知识,注意检验氨气时应该是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10与12 | B. | 8与17 | C. | 19与17 | D. | 6与14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温度、压强一定时,放热的熵减小的反应一定能自发进行 | |
B. | 温度、压强一定时,焓因素和熵因素共同决定一个化学反应的方向 | |
C. | 反应焓变是决定反应能否进行的惟一因素 | |
D. | 固体的溶解过程与熵变无关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用水鉴别1-丙醇、甲苯和硝基苯 | |
B. | 用燃烧法鉴别甲醇、苯和四氯化碳 | |
C. | 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苯和甲苯 | |
D. | 用溴水鉴别乙苯、苯酚、环己烷和乙醇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用图1装置制取干燥纯净的NH3 | |
B. | 用图2装置制备Fe(OH)2并能较长时间观察其颜色 | |
C. | 装置3可证明非金属性Cl>C>Si | |
D. | 装置4用于HCl的吸收,防止倒吸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解答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分散质粒子的直径:Fe(OH)3悬浊液>Fe(OH)3胶体>FeCl3溶液 | |
B. | 碱性 Mg(OH)2<NaOH<KOH | |
C. | ⅦA族元素是同周期中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 | |
D. | Cl和Br属于ⅦA族元素,两原子核外电子数之差为8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选择题
A. | 铯的密度比钠大,熔点比钠高 | |
B. | 氢氧化铯易溶于水 | |
C. | 铯能与热水反应放出氢气,但与冷水不反应 | |
D. | 铯与氯形成共价化合物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