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某同学用以下装置制备并检验Cl2的性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Ⅰ图:若MnO2过量,则浓盐酸可全部消耗完
B.Ⅱ图:证明新制氯水具有酸性
C.Ⅲ图:产生了棕黄色的雾
D.Ⅳ图:湿润的有色布条褪色
【答案】BD
【解析】解:A、Ⅰ图中:如果MnO2过量,浓盐酸随着反应进行,浓度减小到一定程度,不再与二氧化锰继续反应,所以盐酸不能全部消耗,故A错误;
B、Ⅱ图中氯水中氯气和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滴入石蕊试液遇到石蕊变红证明酸性,但次氯酸存在溶液最后会褪色,即证明氯水的酸性,故B正确;
C、Ⅲ图中:铜在氯气中燃烧产生棕色的烟,故C错误;
D、Ⅳ图中:湿润的有色布条能褪色,是因为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次氯酸具有漂白性,使有色布条褪色,剩余氯气通入到盛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发生反应为Cl2+2NaOH=NaCl+NaClO+H2O,故D正确;
故选BD.
【考点精析】认真审题,首先需要了解氯气的化学性质(氯气的化学性质:与金属反应将金属氧化成高价态;非金属反应;与水反应;与碱反应;与还原性物质反应),还要掌握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实验室制法:MnO2+4HCl(浓)=MnCl2+Cl2↑+2H2O)的相关知识才是答题的关键.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有一可逆反应2A(g)+3B(g)4C(g)+D(g),已知起始浓度c(A)=2mol/L,c(B)=3mol/L,c(C)=c(D)=0,反应开始20min后达到平衡状态,此时D的平衡浓度为0.5mol/L,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前20 min的平均反应速率v(C)=0.1 mol/(Lmin)
B.A的转化率为50%
C.C的平衡浓度c(C)=4 mol/L
D.B的平衡浓度c(B)=1.5 mol/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钠的氧化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Na2O2是白色固体,和冷水反应得到O2和NaOH
B. Na2O2与水的反应中,氧化剂是Na2O2,还原剂是水
C. Na2O不稳定,能继续被O2氧化生成Na2O2
D. 都能与酸反应生成含氧酸盐,都是碱性氧化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主族元素的价电子全排布在最外层的ns或np轨道上
B.过渡元素的原子,价电子排布全部为(n-1)d1~10ns2
C.d轨道不可以参与化学键的形成
D.所有元素的共同特点是原子的价电子都排布在最外电子层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小组为了研究电化学原理设计了如图所示的装置,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X和Y不连接时,铜棒上会有金属银析出
B.X和Y用导线连接时,银棒是正极,发生氧化反应
C.若X接直流电源的正极,Y接负极,Ag+向铜电极移动
D.无论X和Y是否用导线连接,铜棒均会溶解,溶液都从无色逐渐变成蓝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氯气用途十分广泛,可用于生产半导体材料硅,其生产流程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①③是置换反应,②是化合反应
B.高温下,焦炭与氢气的还原性均强于硅的
C.任一反应中,每消耗或生成28 g硅,均转移4 mol电子
D.高温下将石英砂、焦炭、氯气、氢气按一定比例混合可得高纯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配位化合物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配位化合物中必定存在配位键
B. 配位化合物中只有配位键
C. [Cu(H2O)4]2+中的Cu2+提供空轨道,H2O中的O原子提供孤对电子,两者结合形成配位键
D. 配位化合物在半导体等尖端技术、医学科学、催化反应和材料化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学 来源: 题型:
【题目】已知:2H2(g)+O2(g)═2H2O(l)△H=﹣571.6kJmol﹣12CH3OH(l)+3O2(g)═2CO2(g)+4H2O(l)△H=﹣1452kJmol﹣1H+(aq)+OH﹣(aq)═H2O(l)△H=﹣57.3kJmol﹣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2(g)的燃烧热为571.6 kJ?mol﹣1
B.同质量的H2(g)和CH3OH(l)完全燃烧,H2(g)放出的热量多
C. H2SO4(aq)+ Ba(OH)2(aq)═ BaSO4(s)+H2O(l)△H=﹣57.3 kJ?mol﹣1
D.3H2(g)+CO2(g)=CH3OH(l)+H2O(l)△H=+135.9 kJ?mol﹣1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